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56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采奕 《中国药店》2011,(11):98-99
“十一”前后,药店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销售黄金季.上周总部给我们各分店下发了新的销售任务,要求各分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第四季度必须打硬仗,提高销售量20%.我着实捏了一把冷汗:如此的任务加量,完成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72.
段晓芳  蒲奕 《新疆医学》2014,(5):97-100
抗菌药物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切口感染中应用广泛,导致了抗菌药物滥用、真菌感染、细菌耐药性增加及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临床外科用药所面临的难题,为此,我院临床药师以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突破口进行了干预,通过临床药师实施的一系列干预措施来改变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状.  相似文献   
73.
王婉云  王奕 《中原医刊》2003,30(9):56-56
心脏性猝死是老年心血管病人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 ,由于猝死的诱因很多 ,起病急剧 ,进展迅速 ,抢救是否及时 ,判断是否正确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 ,护士要提高专科护理意识 ,预防、救治心脏性猝死 ,同时强化护理意识 ,是预防心脏猝死的主要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年~ 2 0 0 1年两年间 ,发生在我院内外老年心脏猝死病人 13例。其中男 9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为68岁 ,5例为出院后猝死。猝死原因 :冠心病、心肌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 9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4例。猝死诱因 :饱餐、饮酒 2例、情绪激动 5例、入厕排便 2例…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5.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日常生活经常受到该疾病的影响和困扰,而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医疗、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相对薄弱,因此建立一套中医综合干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方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必要性。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选择上海市3个社区符合入选要求的围绝经期妇女,按照中医相关证候标准辨证分型,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心肝火旺型和肝气郁结型4型,对其进行中药、耳穴、心理辅导和传统保健操四位一体的中医综合疗法干预。主要结局指标:改良Kupperman评分以4周为1个观察周期,共观察12周,评定4次;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ENQOL)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各评定1次,共评定2次。结果:4个证型的Kupperman评分的转阴率在4周、8周、12周时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和治疗第12周的改良Kupperman评分和MENQOL评分则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中医综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7.83%。结论:中药、耳穴、心理辅导和传统保健操四位一体的中医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社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进行示范性应用,在有条件的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分析近3年北京市朝阳区42196例小学生恒牙患龋情况,探讨小学龋病防治工作的策略与方法.方法 对2007~2009年北京市朝阳区一至三年级小学生健康体检口腔检查资料和2005年开始实施的窝沟封闭及氟保护漆等干预措施后的防龋效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09年间恒牙龋失补牙数及龋均呈下降趋势,4年间龋均总体下降了53%.与2006~2007年度比较,2007~2008年度及2008~2009年度恒牙患龋人数明显减少,恒牙龋患率明显下降.结论 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龋均降低明显与近几年来在全区小学生中开展口腔普查、窝沟封闭、氟保护漆等龋病干预措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系统在氟西汀促进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氟西汀干预神经干细胞,获取最适作用浓度?分别予γ泌肽酶抑制剂(DAPT)和氟西汀干预神经干细胞后,采用MTT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信号各因子的蛋白表达?结果:①不同浓度的氟西汀干预细胞48 h后,10 μmol/L?15 μmol/L和20 μmol/L组NSCs的活性高于0 μmol/L组;②与对照组相比,氟西汀组的细胞活性增高,DAPT组的活性降低;与氟西汀干预组相比,氟西汀+DAPT组细胞活性降低;③与对照组相比,DAPT组Hes1 和Hes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氟西汀组NICD?Hes1和Hes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与氟西汀干预组相比,氟西汀+DAPT组的NICD因子?Hes1因子和Hes5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氟西汀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氟西汀可以上调Notch1信号系统的表达;氟西汀可能通过调控Notch1信号的传导促进NS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78.
肝病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前瞻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院肝病患者的医院内感染情况。方法 对1996年4月1日-1997年5月31日新入院的513例肝病患者的医院内感染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 医院内感染率为9.55%(49/513),其中重型肝炎的感染率最高,其次为肝硬化和重度慢性肝炎;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呼吸道占46.55%,腹腔15.52%,肠道12.07%,口腔部位10.34%,胆系8.62%,其他6.90%,结论肝病患者病情危重,肝炎危  相似文献   
79.
【立论依据】 NF-κB信号转导途径在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 IκB-α是调节NF-κB信号转导途径的核心蛋白;VD3可以通过影响IκB-α、转录因子等方式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萜类化合物是目前医药研究中很有前景的化疗药物,NF-κB的抑制可以增强其抗肿瘤效应。 【设计思路】 选取低分化、中分化胃癌细胞与正常胃组织细胞,给予其不同VD3作用环境(时间、浓度),从mRNA、蛋白水平上测定NF-κB途径的表达活性。通过阻断VD3和IKKβ的相互作用,研究VD3调控IκB-α含量的主导因素。协同施用二萜类化合物--紫杉醇与VD3,探究两者的协同作用与最佳浓度。 【实验内容】 (1)将人胃癌中、低分化的细胞株系与正常胃组织细胞(空白对照),并分别用10-9、10-8、10-7mol/L培养0、4、16、24 h后用RT-PCR检测IΚB-α的mRNA含量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IΚB-α蛋白的含量变化,以ChIP检测NF-κB转录因子与DNA结合活性。(2)降低IKKβ与VD3的结合活性,阻断VD3对IκB-α降解的抑制,定量检测IκB-α的蛋白质和mRNA含量。(3)以不同浓度比例、作用时间方式的紫杉醇与VD3刺激胃癌胃癌,检测其存活率与细胞周期分布。 【可行性】 预实验中已证实VD3可以使胃癌细胞中IκB-α含量上升,且刺激时间为4h的组中最为显著。 【创新性】 (1)VD3的部分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我们猜想VD3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上某些具体的信号分子而发挥作用,并期望在胃癌细胞中得以验证。(2)VD3可以通过促进IκB-α的生成以及抑制IκB-α的降解来提高其在细胞中的含量,从而抑制细胞周期。但是哪种因素占主导作用却鲜有研究。我们设计IKKβ抑制实验来探究影响IκB-α含量的主导因素,从而为更有效地调节NF-κB信号通路提供实验依据。(3)选用萜类化合物中的紫杉醇,利用NF-κB通路为其与VD3作用机制的交叉点,进行探究。如果确认VD3对紫杉醇杀伤癌细胞产生增敏作用,将对胃癌的临床化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