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及差异、影响因素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前瞻研究的方法,调查随访1995—2002年在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解放军302医院及地坛医院确诊并经抗病毒治疗或未抗病毒但随访观察的慢性乙肝患者1 489例。比较应用4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北京地区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治疗覆盖率约40%,高于国内平均水平。②4种抗病毒药物中以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疗效较好。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抑制作用明显,但出现停药反跳,E系统转换率较低(13.3%)。干扰素组E系统转换率相对较高(22.9%),且疗效持久,但不良反应多见。③统计分析提示治疗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乙肝病毒载量低者对治疗反应性好。④对抗病毒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认知和处置能力较好,但半数病例缺乏对血糖、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的定期监测。结论鉴于目前抗病毒药物单独应用的疗效十分有限,有必要开展针对慢性乙肝的前瞻性研究,探讨更有效抗病毒治疗的方法和疗效预测因素,以提高疗效、改善慢性乙肝的不良预后。同时应加强对抗病毒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认知和监测,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检测丙型肝炎患者的心脏生化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水平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各131例,测定血清MMP-9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131例丙肝患者、104例无心血管异常[心血管病史和(或)心电图异常]及27例有心血管异常丙肝患者的血清MMP-9浓度都分别低于相应对照;有、无心血管异常的丙肝患者之间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高MMP-9水平与较高心血管异常风险不相关(OR0.666[95%CI,0.386-1.147],P=0.142)。结论: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降低,较高水平MMP-9与较高的心血管异常风险不相关;在合并HCV感染的心血管疾病人群.MMP-9可能不具有心脏血清生化标志物价值。  相似文献   
23.
先天性肝纤维化(congenital hepatic fibrosis,CHF)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累及肝胆系统和肾,以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肾囊性病变为特征.病理学上定义为不同程度的肝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和不规则形态增生的胆管[1],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而肝功能正常或轻度损伤[2].由于报道病例数较少且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误诊、漏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北京佑安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例CHF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以加深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25.
我院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研究中心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中,4例出现胆红素短期内上升,除原发病外,另有其他因素所致,经治疗病情好转,胆红素下降,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SARS患者血氧代谢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的方法。结果1)我院88例SARS患者共检测血气213例次,血气异常率以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最多见,为85.0%(181/213例次),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占68.1%(145/213例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仅占5.6%(12/213次)。表明SARS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最高,二氧化碳储留不多见。2)低氧血症与临床病型和病期相关,重型、极重型较普通型SARS的缺氧表现明显,病程进展期和极期PaO2较低下。3)多数SARS患者存在呼吸性碱中毒(简称呼碱)。死亡病例除呼碱外,常有复合性酸碱紊乱。结果提示1)SARS患者病程初期即有PaO2降低,低氧血症刺激过度通气,PaCO2降低引起呼碱,进一步发展为复合性酸碱失衡,或表现为CO2储留,导致呼吸性酸中毒(简称呼酸)。2)低氧血症与临床病情及预后相关,治疗中应重视早期给氧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对HBV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变化及其特征.方法 收集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HBV特异性抗原蛋白HBsAg、HBcAg和HBeAg为刺激物,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其分泌IFN-γ产生斑点的情况.同时对血清HBV DNA和HBsAg、HBeAg等病毒学指标及谷丙转氨酶(ALT)等生化学指标进行榆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AL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正常上限,17例患者HBV DNA均大于104拷贝/ml;治疗1个月后,ALT复常率为35.3%,9例患者HBV DNA降为检测下限以下;治疗3个月后,ALT复常率为58.8%,有11例患者HBV DNA降为检测下限以下.抗病毒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患者针对HBV特异性蛋白总的T细胞反应阳性率分别为64.7%、76.5%和82.4%,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治疗前后,患者对HBeAg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频率和平均反应强度最高;治疗后,对3种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频率和平均反应强度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对HBcAg蛋白的平均反应强度的增强最明显,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之间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HBcAg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平均反应强度与病毒载量有明娃负相关,与血清AL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对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有所增强,这种改变可能与HBV DNA的下降有关,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对丁解患者的免疫状态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sponses of antigen-specific T cells stimulated by hepatitis B virus(HBV)-specific protein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ccepting antiviral therapy. Methods Sevente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accepting antiviral therapy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cular cell ( PBMC) were separated from the whole blood collected at the three different time of before and one and three months after accepting antiviral therapy. ELISPO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frequency and strength of secreting IFN-γ cells of PBMC stimulated by HBsAg, HBcAg and HBeAg. HBV virus loading, HBsAg, HBeAg, ALT and AST in serum were detect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After three months therapy, ALT, TBiL were improved in all patients, and HBV DNA level were dropped and undetectable in 11 cases. The rates of T cell response in patients to HBV specific proteins were 64. 7% , 76. 5% and 82. 4% at the time of before and one and three months after accepting antiviral therapy, respectively. The frequency of responses of antigen-specific T cells stimulated by HBcAg was higher than that stimulated by HBsAg or HBeAg, and the frequency was enhanced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The average response magnitude was expressed as spot forming cells (SFC) per million input cells. SFC of T cell responses to HBcAg was also higher than to HBsAg or HBeA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FC of T cell responses to HBsAg or HBeAg at the time of before and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FC of T cell responses to HBcAg at the time of before and after antiviral therapy. SFC of T cell responses to HBcAg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HBV DNA, and no associated with level of ALT in serum. Conclusion The responses of antigen-specific T cells were improved in CHB patients accepting antiviral therapy which associated with the decrease of HBV DNA. It suggested to investigate HBV specific T cell responses was important.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淤胆型戊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47例淤胆型戊型肝炎患者被分为UDCA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UDCA组在常规保肝基础上给予UDCA治疗.结果 本研究中,UDCA组患者年龄为61.9±12.9岁,显著大于对照组(50.8±11.2岁,P<0.05);治疗前UDCA组总胆红素水平为234.2±128.2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6.9±105.3μmol/L,P<0.05),白蛋白水平为34.3±4.6g/L,显著低于对照组(37.9±4.9g/L,P<0.05);UDCA组住院天数长于对照组(30.8±13.9天对24.9±11.5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年龄大、胆红素水平高的胆汁淤积型戊型肝炎患者可考虑给予UDCA治疗,能够加快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9.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HBV感染人群T细胞对HBV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差别及特征.方法 76例研究对象分为四组,乙肝携带者组和既往乙肝感染患者组、急乙组、慢乙组,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对HBV特异性抗原蛋白HBsAg、HBcAg和HBeAg免疫应答.结果 (1)携带者组对HBeAg的反应频率较高,而既往感染者对HBcAg和HBeAg的反应频率较高.急乙组和慢乙组对三种蛋白的反应频率无差别.(2)急乙组和慢乙组对HBsAg的反应频率明显高于既往感染组.急乙组、慢乙组和既往感染组对HBcAg的反应频率明显高于携带者组.对HBeAg的反应频率各组间无差别.(3)慢乙组对HBcAg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HBsAg.既往感染组患者对三种蛋白的反应强度依次为HBcAg> HBeAg> HBsAg.急乙组和携带者组对三种蛋白的反应强度无差别.(4)对HBsAg的反应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急乙组>慢乙组>携带者组和既往感染组.对HBcAg的反应强度是急乙组和慢乙组和既往感染组明显强于携带者组.对HBeAg的反应强度,急乙组高于慢乙组,其余各组间无差别.结论 急乙、慢乙和既往感染者对HBcAg的T细胞免疫反应为主,而携带者以HBeAg的T细胞免疫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出院后早产儿体格发育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早产儿合理喂养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早产儿91例,出生体重均在1 500 g以上。按喂养方式分为5组:1组为早产儿配方,2组为足月儿配方;3组为早产儿配方+母乳;4组为母乳;5组为足月儿配方+母乳。在矫正月龄4~6个月时测量身长、体重,计算身长、体重的Z值,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微量元素等指标。 【结果】 4组身长Z值为负值,体重Z值亦低于其他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体重和身长的Z值均为正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血清尿素氮低于其余各组(P<0.05),2组血清尿素氮显著高于3、4、5组(P<0.05),和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1组和5组的白蛋白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但均明显高于3组和4组(P<0.05)。其余各血清学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纯母乳喂养儿体格发育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他喂养方式低,提示单纯母乳不能完全满足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需要;2)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血清尿素氮偏高,其机制和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