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对罗库溴铵作用时效及药物代谢的影响,指导罗库溴铵在此类患者中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指导肝胆手术麻醉的合理用药。方法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30例,分为梗阻性黄疸组(n=15)、对照组(n=15)。两组麻醉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药效学研究: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记录药效学的相关指标,比较两组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差异。药物代谢研究:分别于单次给予罗库溴铵后30、60、90、120、180min等时点采集血样,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罗库溴铵血药浓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罗库溴铵体内代谢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阻性黄疸组T1(4个成串刺激第一次颤搐反应)恢复到对照值(T1值的平台期)10%、25%、50%、75%的时间、TOF比值(TOFR)70%的恢复时间以及恢复指数较对照组均延长(P<0.01)。单次给予罗库溴铵后检测30、60、90、120、180min等时点患者罗库溴铵的血药浓度,发现60、90、120min等时点梗阻性黄疸组罗库溴铵的血药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导致罗库溴铵临床有效作用时间延长和恢复时间延长,罗库溴铵的代谢较正常患者减慢;临床上此类患者使用罗库溴铵时,应该适当延长追加药物的时间,术中、术毕建议使用肌松监测仪指导合理用药及麻醉拔管。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胃窦部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评估并探讨快速康复策略下的当日第一台择期手术患者适宜的术前禁食禁饮方案。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当日行择期第1台手术患者120例,男53例,女67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缩短禁饮时间组(S组)和常规禁饮时间组(C组),每组60例。S组手术前晚20∶00后禁固体食物,20∶00—22∶00饮用碳水化合物饮品800ml,并于术日晨5∶30—6∶00摄入同类饮品400ml,C组于手术前晚20∶00后禁固体食物,22∶00后常规禁饮。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行术前睡眠时间和质量评估,口渴、饥饿评分,8∶00行胃窦部超声检查,进行Perlas A半定量评级,测量胃窦截面积,平卧位为CSA1,右侧卧位为CSA2,并进一步计算两组患者胃容量(gastric volume,GV),单位体重右侧卧位截面积(CSA2/weight,CSA2/W),以及单位体重胃容量(GV/weight,GV/W)。结果与C组比较,S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5),口渴、饥饿评分明显降低(P0.05),Perlas A半定量分级为2级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CSA1、CSA2、GV、CSA2/W和GV/W明显增大(P0.05)。两组共7例半定量评级为2级的患者,均人为干预,无一例显性反流误吸发生。结论患者手术前晚入睡前和术前2h饮少量低浓度含糖液或水,同时加强胃容量监测,可以减少对患者生理需求的干扰,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介绍非去极化肌松药发生残余阻滞作用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从年龄、性别、选用的药物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与非去极化肌松药肌松效应的关系来阐述肌松药发生残余阻滞作用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性别、药物、并存疾病等均可影响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肌松效应。结论 掌握相关因素、合理掌握肌松药的用量、做好肌松监测工作,对预防术后肌松残余及呼吸系统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应用TOF、BIS联合监测指导气管拔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麻患者在肌松监测(train of four,TOF)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 ralindex,BIS)监测联合指导气管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术后肌松残余(postoperative residual curarization,PORC)的发生率。方法选择180例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60±5)岁,随机分为三组:传统组(呼之睁眼、抬头5s、握拳有力时拔除气管导管)、BIS组(保持BIS=75±5范围内拔除气管导管)、TOF+BIS组(保持BIS=75±5、在TOF≥0.9时拔除气管导管)。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各组术前、拔管时、拔管后30min、拔管后1h的BIS、MAP、HR、SpO2、PETCO2、TOF值,定义TOF0.9为PORC。结果传统组MAP、HR均有显著变化(P0.01),拔管后1h的PORC发生率28%;BIS组术前与拔管时比较MAP、HR也有显著差异(P0.05),PORC发生率15%;TOF+BIS组MAP、HR指标稳定(P0.05),PORC发生率为0%。结论 TOF+BIS联合指导气管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TOF0.9发生率低,患者恢复更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术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期拔除气管导管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60~85岁,体重50~85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随机分入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经静脉输液泵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注射时间为15 min,对照组患者经静脉输液泵注射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给药前(T0)、经静脉输液泵注射药物10 min(T1)、经静脉输液泵注药物结束(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手术切皮(T4)、手术进行30 min(T5)、手术结束(T6)、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T7)、拔除气管导管后30min(T8)各时间点监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按指令睁眼、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右美托咪定组在T4、T5、T6时间点的MAP和HR均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值均<0.05);对照组在T3时间点的MAP和HR均显著高于同组T0时间点(P值均<0.05),T4、T5、T6时间点的MAP和HR均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值均<0.05)。对照组在T3和T7时间点的MAP和HR,以及T4时间点的HR均显著高于右美托咪定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右美托咪定组自主呼吸恢复时的BI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按指令睁眼时间和BIS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BIS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右美托咪定组术中丙泊酚和芬太尼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间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老年患者在行髋部手术前静脉输注0.5μg/kg右美托咪定能使其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且对术后苏醒和拔除气管导管无影响。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胆总管再通后对丙泊酚麻醉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8周龄,体重20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普通黄疸组(I组)和可逆性黄疸组(R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7、14、21d通过尾静脉采集大鼠血液标本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L)和总胆汁酸(TBA)浓度。分别在胆总管结扎前和结扎后7、21d测定大鼠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恢复时间。结果术后3、7、14、21dI组血清TBL和TBA浓度,R组血清TBA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5);术后3、7、14dR组血清TBL浓度明显高于S组(P0.05);术后14、21dR组大鼠血清TBL和TBA浓度明显低于I组(P0.05)。术后7dI组和R组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恢复时间明显长于S组(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大鼠对丙泊酚的麻醉敏感性增加,胆管再通后增加的麻醉敏感性会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患者240例,使用镇静躁动分级法对患者术后30 min的苏醒状况进行评分,保留4分及以上的患者(200例),对其相关病史资料作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不同术前用药、是否给予咪达唑仑、气道管理方式、麻醉维持药物、有创操作与麻醉诱导次序、术时长短及术毕是否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与躁动的发生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22、0.034、0.004、0.000、0.008、0.015、0.028)。经多因素分析:诱导使用咪达唑仑、术毕给予新斯的明、麻醉前留置胃管、麻醉前留置导尿管、全凭吸入麻醉等与躁动发生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26、0.007、0.004、0.042、0.0001,OR值分别为:2.603、0.317、2.264、0.334、9.173)。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诱导前留置胃管、麻醉诱导期经静脉给予咪达唑仑、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增高,而术毕使用肌松药拮抗剂新斯的明、术前留置导尿管可以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主要探讨静脉麻醉不同配伍方式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方法]选择静脉全麻下行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三组:丙泊酚+芬太尼组(PF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R组)、丙泊酚+舒芬太尼组(PS组),各组均100例。记录用药前、用药后、胃镜退出时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胃镜退出后观察躁动发生情况,并按镇静躁动分级法对其苏醒状况进行评分。[结果]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分别为:PR组39%(39/100)、PS组11%(11/100)、PF组17%(17/100)。PR组与 PS组及 PF组相比,躁动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1),而PS组与PF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P>0.05)。PR组低氧血症发生率(11%)明显高于PS组(1%)与PF组(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丙泊酚+芬太尼组及丙泊酚+舒芬太尼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瑞芬太尼组,为静脉全麻较好配伍方式。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全凭吸入麻醉、静吸复合麻醉与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的关系. 方法 纳入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据表法分为两组:全凭吸入麻醉组(S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V+S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全凭吸入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于术后30 min时点采用镇静躁动分级法对患者苏醒状况进行评分,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EA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中镇痛药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组患者E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S组(21.9%比48.5%,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较全凭吸入麻醉EA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0.
\[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疾病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胆疾病患者110余例,术后30 min内按镇静躁动分级法对其苏醒状况进行评分,排除4分以下的患者,对余下90例患者的相关病史资料分别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气道管理方式、麻醉维持方式、手术时间及吸附器的使用与躁动的发生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14、0.011、0.042、0.019)。多因素分析发现:麻醉诱导使用咪达唑仑、麻醉后导尿、全凭吸入麻醉等与躁动发生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26、0.049、0.004,OR值分别为:5.481、10.867、11.604)。结论肝胆疾病患者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麻醉后导尿、全凭吸入麻醉维持,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