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37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24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239篇
预防医学   11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4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目的:鉴定RA相关自身抗原COMP的一株特异性单克隆抗体15A11的表位特征。方法:选用随机十二肽噬菌体库对m Ab 15A11进行三轮筛选,随机挑取40个单噬菌斑,提取DNA,测序;ELISA检测每个噬菌体克隆与m Ab 15A11结合的特异性;通过Clustal W2对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展示的十二肽和COMP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Py MOL分析一致氨基酸所在肽链的二级结构及表位氨基酸之间的距离,初步确定m Ab 15A11的表位;变性和非变性Western blot、EDTA螯合Ca2+后ELISA分析以及合成多肽的ELISA实验进一步确定表位序列。结果:得到的40个测序噬菌体中,共有5个噬菌体克隆,ELISA确定克隆1和克隆2与m Ab 15A11特异性结合,其他克隆均为非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氨基酸序列比对,在COMP上未发现与克隆1和克隆2噬菌体相同的连续氨基酸序列,提示m Ab 15A11的抗原表位可能为非线性表位;Py MOL分析表位氨基酸在COMP上的定位及距离,显示构象表位的合理性;变性Western blot分析为阴性,而非变性Western blot条件下为阳性;EDTA螯合Ca2+破坏COMP的构象后不能与m Ab 15A11结合,而未经处理的与m Ab 15A11结合,均说明m Ab 15A11表位是构象表位;合成多肽与m Ab 15A11的ELISA结果进一步确定了m Ab 15A11的构象表位序列。结论:鉴定了m Ab 15A11的表位是构象表位序列,且确定了该构象表位的氨基酸组成,为研究COMP抗体与抗原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测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尿道黏膜表面麻醉下输尿管镜技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石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0月~2012年10月,对37例输尿管中下段石街行输尿管镜下碎石取石术。门诊手术。2%利多卡因尿道黏膜表面麻醉,将输尿管镜表面涂体腔器械导入润滑剂(舒泰)后置入,气压弹道碎石,术后均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结果治疗成功36例,1例男性左输尿管中段石街病人不能耐受而入院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处理。手术时间15—54min,平均37min,无发热,无明显腰痛及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结论尿道黏膜表面麻醉下输尿管镜手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石街,可以不放置输尿管支架管,既简便,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3.
背景 鉴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等静态血流动力学指标在预测液体反应性方面的不准确性及不实时性,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作为一个功能性血流动力学指标日趋受到重视. 目的 探讨SVV预测术中液体反应性的可靠性及指导价值,为目标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内容 综述其基本原理、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不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等. 趋向 SVV预测液体反应性的价值日趋受到重视,很可能会替代CVP而成为新的容量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通过分析1978-201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趋势,预测"十三五"时期指标走向,为卫生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RIMA(0,1,1)模型和GM(1,1)模型进行预测。结果 ARIMA(0,1,1)和GM(1,1)模型预测结果均显示"十三五"时期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ARIMA模型预测值分别为6.3129%、6.4002%、6.4880%、6.5753%、6.6626%,GM(1,1)模型的预测值分别为5.6498%、5.7454%、5.8427%、5.9416%、6.0421%。从模型拟合效果比较来看,ARIMA模型更佳。结论 "十三五"时期,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口腔牙齿矫正患者应用不同结扎材料矫正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6例口腔牙齿矫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弹力结扎圈进行固定,治疗组则给予不锈钢结扎钢丝进行固定,对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扎时间、拆除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较高,结扎时间、拆除时间均较长,对比对照组差异P 0. 05。结论:口腔牙齿矫正对患者的外貌影响较大,给予不同结扎材料对其改善情况不同,其中实施不锈钢结扎钢丝结扎的有效率较高,但是其操作时间较长,因此选择材料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结合疫苗大规模使用后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无对照设计,选择3-60月龄儿童接种Hib疫苗,收集每剂次接种后30d内的不良反应/事件,计算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有效观察对象13 264名,共接种Hib疫苗26 243剂次,报告不良反应/事件1 475起,总发生率为5.62%。1级、2级、3级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36%、1.14%、0.11%,无4级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8%、1.94%。结论本研究受试者接种Hib疫苗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半暗带的定义随着检测手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总结半暗带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各种研究半暗带影像学方法的优势;探讨脑出血周边半暗带的存在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5-05关于半暗带的文章。检索词“intracerebralhemorrhage,infarct,penumbra,MRI”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5-05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脑出血,半暗带,磁共振”。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半暗带的定义的研究发展。②半暗带的影像学研究。③脑出血周边半暗带的相关研究。排除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若干篇,排除重复性研究。阅读文献并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半暗带的多数研究是针对缺血性卒中,人们通过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动态灌注CT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及临床实验研究。但对脑出血周边半暗带是否存在尚有争议,且研究有限。结论:半暗带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挽救的,是一个“动态”和“取决于时间”的概念。进一步深化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血肿周边影像学研究,将会为临床最佳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TGF-β-Smads信号通路作用及脑组织凋亡细胞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预处理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后,收集脑组织,进行匀浆,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缺血脑组织中IL-1β与TNFα含量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缺血脑组织中TGF-β、Smad4及Caspase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分析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提前给予电针预处理能够明显降低脑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P0.05)。Western blot结果发现:模型组中TGF-β、Smad4和Caspase3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中TGF-β、Smad4表达显著提高(P0.05),而Caspase3表达显著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可以显著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结论: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炎性因子,激活TGF-β/Smads信号通路,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最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 D]及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侵蚀的关系。方法将9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设为研究组,另将85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组。2组均检测血清25-(OH) D水平,且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assARRAY分子量阵列技术平台检测VDR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侵蚀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25-(OH) D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且骨侵蚀患者血清25-(OH) D水平低于无骨侵蚀者(P0.05);研究组Fok I位点基因型FF、Ff及等位基因F和Apa I位点基因型AA、Aa及等位基因A频率均高于健康组(P0.05);研究组ff、aa出现频率均低于健康组(P0.05);血清25-(OH) D30 ng/m L、Fok I位点基因型FF及Ff、Apa I位点基因型AA及Aa均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25-(OH) D20 ng/m L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侵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25-(OH) D水平缺乏可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侵蚀发生风险,VDR基因Fok I位点等位基因F及Apa I位点等位基因A可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风险,但与骨侵蚀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