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0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5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评价纳洛酮治疗新生儿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4例(轻度20例、中度9例、重度5例),在常规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脉注射治疗,每次0.1 mg/kg,每8 h 1次,连用1~3 d,休克纠正后停用;对照组25例(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5例),仅采用常规抗休克治疗。每2 h评价1次,记录休克纠正时间。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轻度新生儿休克纠正时间M(P25~P75)为2.0(2.0~4.0)h,对照组轻度新生儿休克纠正时间M(P25~P75)为4.0(2.0~8.0)h,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Z=-1.853,P=0.113(双侧),P=0.148(精确概率检验)〕;治疗组中重度新生儿休克纠正时间为8.0(2.0~8.5)h,对照组中重度新生儿休克纠正时间为12.0(10.0~16.0)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2.295,P=0.022(双侧),P=0.021(精确概率检验)〕。结论:在常规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休克,可以更快地纠正中重度新生儿休克。临床应用安全性较大,副作用也很少。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评价智能手机基于图像胆红素值(IBB)检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4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出生体重>2 500 g且未经蓝光治疗的黄疸新生儿,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值(TSB)、经皮胆红素值(TcB)和IBB.部分患儿蓝光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24 h复查TSB和IBB....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根据胸部X线检查结果,将患儿划分为轻症组(55例)与重症组(41例)。所有患儿均需在治疗前、治疗后12h、治疗后24h接受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超声检查结果、超声评分。结果轻症组超声评分低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PS治疗与非PS治疗患儿的超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段,各组非PS治疗患儿的超声评分均高于PS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有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病情程度做出有效评价,此外,超声检查评分可作为评价患儿病情以及量化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4.
虽然经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技术已有几十年历史,但直到80年代后才由理论变为临床实践。1982年,美国乔治亚州Riverdale的南方医学中心首先制定有关选择培养专门护士进行置入及管理PICC的计划。目前国外已广泛地将PICC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infants,VLBWI)的输液及儿童的化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贫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 EPO)在相同剂量下不同应用频度对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贫血的效果。方法 将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儿科 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3年 9月收治的 2 2例VLBWI随机分成两组 ,均在出生第 8天开始予rhu EPO ,每周 75 0IU/kg ,共 6周。Ⅰ组 (12例 )每周 3次给药 ;Ⅱ组 (10例 )每周 1次给药。另设未予rhu EPO的 12例VLBWI作为对照组 (Ⅲ组 )。动态观察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比等。结果 (1) 3组患儿在出生第 2 8天血红蛋白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出生第 6 4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Ⅰ、Ⅱ组间 P =0 0 5 2。 (2 ) 3组患儿在出生第 2 8天红细胞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出生第 6 4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Ⅰ、Ⅱ组间P =0 0 74。 (3) 3组患儿在出生第 2 8天红细胞压积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Ⅰ、Ⅱ组间P =0 14 0 ,出生第 6 4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Ⅰ、Ⅱ组间P =0 195。结论 在rhu EPO相同的每周总量下 ,每周 3次给药比每周 1次给药能明显提高VLBWI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36.
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认识.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36例患儿采用回顾性总结方法,分析临床表现,体征,诊断与治疗.结果 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占同期儿科病脑住院人数0.3%~1%,以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波增多,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全身症状恢复快,共济失调恢复慢.结论 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诊断采取症状性诊断方法,激素治疗效果好,多数患儿在病程2周~3周恢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7.
甲基强的松龙等激素治疗儿童哮喘持续状态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全身用皮质类固醇(甲基强的松龙、氢化考的松及地塞米松)治疗哮喘持续状态的效果。方法:99例哮喘持续状态患儿分成三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甲强组)28例,氢化考的松治疗组(氢考组)32例,地塞米松治疗组(地米组)39例。监测哮鸣音消失时间、治疗前及72h后PEFR、住院天数及费用。采用χ2检验及方差分析、SNK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患儿哮鸣音消失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7,P=0.001),甲强组与地米组之间、氢考组与地米组之间P均<0.05,但甲强组与氢考组之间P=0.649。(2)三组患儿治疗前PE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95,P=0.612);三组患儿治疗72h后PEF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73,P=0.04),甲强组与地米组之间、氢考组与地米组之间P均<0.05,但甲强组与氢考组之间P=0.931。(3)三组患儿住院天数(F=3.052,P=0.052)及费用(F=0.675,P=0.51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哮喘持续状态首选甲基强的松龙,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38.
血浆cTnI,CK—MBmass及CK—MBmass/CK比值在围产期窒息后的变化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评价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质量(CK-MB-mass)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质量/肌酸激酶活性的比值(CK-MBmass/CK)对围产期窒息后心肌损伤诊断价值,对71例围产期窒息新生儿及27例对照组新生儿生后6-48小时血浆cTnI,CK-MBmass及CK水平进行测定并计算CK-MBmass/CK比值,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新生儿窒息伴胎儿窘迫组(23例)cTnI,CK-MBmass,CK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7例),新生儿窒息伴胎儿窘迫组CK-MB-mass,CK显著高于单纯窘迫组(38例);单纯窒息组(10例)与对照组相比,仅CK-MBmass/CK明显降低,其它指标差异无显著性。(2)围产期窒息重度心脏损害患儿(8例)cTnI,CK-MBmass,CK均明显高于该组无重度心脏损害患儿(63例),(3)重度窒息组(17)例仅CK-MBmass,CK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16例),因此,新生儿严重缺氧时,血浆cTnI-MBmass,CK均明显增高,表明存在心肌伤,CTnI虽对心肌损伤有高度特性性,但敏感性低于CK-MBmass,CK,且受胎龄影响,在判断早产儿心肌损伤时有一定的局限性,CK-MBmass/CK比值不宜作为围产期窒息后心肌损伤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9.
分析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且基本完成治疗患儿2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0例.口服舒喘灵和酮替芬治疗;治疗组12例.吸入舒喘灵和丙酸培氟松(必酮碟必可酮(BDP)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咳嗽均在治疗4周内消失.随访6月至3年,对照组1例咳嗽常复发,3例出现哮喘症状;治疗组仅1例出现哮喘。提示治疗组吸入法可降低CVA咳嗽复发率及哮喘发生率。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新生儿头罩吸氧下不同的氧流量及患儿呼吸频率对实际吸氧浓度的影响。方法:36例需吸氧的新生儿,分别给予氧流量为3L/min及5L/min的头罩吸氧,测量实际吸入氧浓度及呼吸频率。将实际吸入氧浓度与呼吸频率的关系作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氧流量为3L/min时,呼吸频率(X)为(56.78±16.91)次/min,实际吸入氧浓度(Y)为(38.53±3.84)%,相关系数-0.909,回归方程Y=48.75-0.18X。氧流量为5L/min时,呼吸频率(X)为(57.58±16.59)次/min,实际吸入氧浓度(Y)为(45.97±10.27)%,相关系数-0.951,回归方程Y=75.86-0.52X。相关系数检验及回归系数检验(P0.01)。实际吸入氧浓度与呼吸频率呈直线负相关关系。结论:新生儿头罩吸氧下,当同一氧流量对同一患儿不同的病期,不同氧流量时,同样的呼吸频率时,其实际吸入氧浓度均有变化。因此应及时调节氧流量,密切监测实际吸入氧浓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