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8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8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药学 | 27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垂体腺瘤染色体改变与侵袭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染色体改变及其与肿瘤临床侵袭性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转变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方法将30例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取得的新鲜垂体腺瘤组织制作单细胞悬液,体外直接阻滞法获取染色体,结合R显带核型分析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nter-phase FISH),对染色体变异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垂体腺瘤染色体变异主要为数目改变,涉及除4、16、Y之外的每一条染色体.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染色体变异几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8、9、12、19号染色体的增加在垂体腺瘤染色体变异中十分常见, 9、11、19号染色体变异和8号四体,9号四体多见于侵袭性垂体腺瘤.间期FISH验证并补充了常规核型分析的结果.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染色体变异几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8、12号染色体的改变可能在垂体腺瘤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而9、11和19号染色体的改变可能与肿瘤侵袭性的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2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均在临床症状明显恶化后8h内接受28次动脉内罂粟碱灌注。其中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灌注10次,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灌注5次,ACAAI段灌注5次,MCAMI段灌注5次,基底动脉灌注3次,采用质量分数为0.4%的罂粟碱溶液,用微量泵以2-4ml/min的速度动脉内缓慢注入,每支动脉罂粟碱注入量〈200mg,每次灌注总量〈600mg。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治疗前、后痉挛严重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Barrel指数对治疗前、后临床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3例患者(92%)经脑血管造影发现原痉挛血管明显扩张,TCD显示治疗前、后MCA平均血流速度由(192±4)cm/s降至(138±4)cm/s(P〈0.05),术后意识、肢体活动和语言功能明显改善者21例(84%),治疗前Barrel指数为(29±6),治疗后为(49±7),P〈0.05。在颈内动脉局部灌注中,行反复血管内治疗3例,发生低血压1例;在基底动脉灌注时,出现瞳孔散大1例,发生短暂性脑干功能抑制1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严重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良好,但必须注意控制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4.
硫锌酸类代表性化合物抗110已作为军用药物广泛使用。为了寻找新的、稳定的辐射防护剂,比较了抗110、225、A11、A12共4个硫锌酸类代表性化合物的抗放作用及稳定性;借助计算机对4个化合物进行了分子力学计算,从理论上阐明了4个硫锌酸类代表性化合物稳定性有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破裂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 2011年7月经手术夹闭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5例,Ⅳ级1例.64排CT血管造影(CTA)或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瘤体直径在3~16 mm之间,位于A2段3个,采用翼点入路;A3段7个,采用经大脑纵裂间入路.结果 10例患者的动脉瘤均经显微手术成功夹闭.2例为多发动脉瘤,其中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一期予以夹闭,另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未予治疗.9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和其他并发症,1例术后并发严重脑血管痉挛死亡.按照GOS预后评分,9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 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具备良好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夹闭DACAA,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6.
对于广泛前颅底骨折引起的脑脊液鼻瘘,手术修补难度大,成功率低,复发率高。2002年至2008年我们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鼻对6例广泛前颅底骨折经额修补后复发的脑脊液鼻瘘进行修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及脑灌注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a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在出血后3~15d内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CT灌注成像(CTP)检查,了解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以及相关供血区域的脑灌注情况,对获取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无脑血管痉挛23例,其中发生脑低灌注5例(21%)(位于脑分水岭区4例,在脑沟积血附近1例)。轻中度脑血管痉挛18例,其中存在相关供血区域脑低灌注7例(38%)。重度脑血管痉挛11例,其中发生相关供血区域脑低灌注9例(81%)。比较无脑血管痉挛与重度脑血管痉挛血管节段的血流灌注区域,在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两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脑血管痉挛是相关供血区域发生脑低灌注的高危因素。无明显脑血管痉挛的病人,在脑分水岭区和脑沟积血附近也可发生脑低灌注,可能与脑微血管痉挛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直接与间接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应用椎板间隙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12例,其中直接入路4例,间接入路8例。结果术后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1)。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直接入路组优2例,良1例,可1例;间接入路组优7例,良1例。结论直接入路适用于突出间盘较大并将神经根、硬膜囊推开的患者,间接入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椎管内突出的患者。 相似文献
39.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均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CTA检查,其中18例行DSA检查;6例DSA下介入治疗,27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将CTA与DSA和术中所见对照。结果33例中,CTA共发现动脉瘤36个,其中18例行DSA检查者中,CTA发现动脉瘤20个,DSA发现动脉瘤21个;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与DSA和手术对照,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5.2%,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组图像质量高,安全、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内镜(ES)和钻孔引流(BHD)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s CSDH)的术后复发因素。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4年10月接受ES或BHD治疗的76例s CSD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s CSDH患者分组,经统计学分析来鉴定s CSDH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另外,将s CSDH患者分为内镜组及钻孔组,对两种手术方法治疗s CSDH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患者间在性别、年龄、Markwalder分级、血肿部位、术前中线偏移程度、临床表现及既往史等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双侧s CSDH是导致其易复发的唯一显著因素(P=0. 001),而男性(P=0. 423)、年龄≥60岁(P=0. 854)、Markwalder分级(P=0. 245)、术前中线偏移≤10 mm(P=0. 878)、术后中线偏移10 mm(P=0. 111)、血肿腔具有新生血管(P=0. 797)、以及有基础疾病(P=0. 931)的患者具有s CSDH复发倾向。BHD和ES组的RR分别为13. 7%和8. 7%(P=0. 819)。ES能够消除较BHD更多复发相关因素。结论双侧s CSDH是其复发的主要因素。尽管ES和BHD之间在降低s CSDH复发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BHD却是比ES更高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