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8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8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药学 | 27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高恒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7(3):167-168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虽然绝大多数垂体腺瘤是良性肿瘤,但其中部分具有恶性行为,向下丘脑、鞍底、硬膜、海绵窦、骨质等周围组织浸润,破坏正常结构,难以手术全切且术后复发率高,临床上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其生物学性质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治疗效果较差,是神经外科治疗的一大难题。现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压缩性骨折”“椎体骨折”“腰椎骨折”“胸椎骨折”4个关键词与“中医疗法”““中药疗法”及“中医药疗法”3个关键词的任意组合为关键词,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1999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收录的所有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483篇,通过筛选最终共纳入11篇文献,涉及953例患者.在骨密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Z =2.830,P=0.005),漏斗图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在功能改善方面,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Z=2.580,P=0.010),敏感性分析显示,前后结果没有本质改变;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740,P=0.460).结论:中医药治疗可明显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脊柱功能,提高骨密度,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4.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两者的对比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系统性评价。
目的:对比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全面收集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照研究,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3篇文献,总计728例患者。在疼痛及功能评分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9,0.35);在改善后凸角度及减少骨水泥渗漏方面,椎体后凸成形优于椎体成形(P < 0.000 01,0.000 1)。在新发邻椎骨折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1)。提示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均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功能,但二者间无差异;椎体后凸成形可更好地改善后凸角度,并减少骨水泥渗漏;关于新发邻椎骨折,还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8例)或血管内治疗(7例)后出现CVS 15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5例患者均进行全脑DSA,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至痉挛的动脉并灌注维拉帕米(11.1±3.4)mg,对照治疗前后全脑DSA表现,搜集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记录灌注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随访6个月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1)对15例患者共实施了20支动脉内的灌注治疗,灌注前后比较,DSA上CVS改善14例,无明显变化1例。(2)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脑血流速度(mBFV),由超选择灌注术治疗前的(181±4)cm/s降至治疗后1 h内的(126±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6,P0.01),无一例发生使用微导管所导致的并发症。(3)灌注过程中监测患者右上臂血压,灌注开始时收缩压为(138±8)mmHg,灌注结束时为(135±10)mmHg,术后1 h为(137±7)mmHg;手术开始时心率为(83±6)次/min,手术结束时为(79±8)次/min,至术后1 h为(80±5)次/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6个月时的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中度病残但能生活自理3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例。无一例植物生存或死亡。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能有效改善动脉瘤性SAH造成的CVS,同时对心率及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从5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抽取1645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结果大学生SCL-90总分均值为(145.39±45.94),总均分为(1.62±0.51),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除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均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外,其余各因子均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高于城市大学生,两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因子的得分情况均为三年级最高,四年级次之,且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9.
目的: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IAD)行为综合干预模式,评价其对大学生IAD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16名(干预组)、B校大学生2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化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IAD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IAD倾向的发生率为4.63%,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的发生率为3.24%,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每次上网时间2 h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4 h以上的人数减少(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制定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大学生IAD及IAD倾向的发生率,改善IAD症状及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优化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