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7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48篇 |
综合类 | 19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01.
局部翻转脂肪筋膜瓣修复四肢深度软组织缺损高建明李强吴水培黄飞郭卫1994年1月至1995年1月,我们应用局部翻转脂肪筋膜瓣修复四肢深度软组织缺损18例,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本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8~58岁,平均28.8岁。肌腱外露:指背4... 相似文献
102.
带血供第2跖骨底移植重建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为第 2跖骨底移植重建外踝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0具骨骼标本上 ,对第 2跖骨底及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 ,术中观察第 2跖骨底的主要血供来源。结果 :第 2跖骨底、外踝形态比较 ,横径 :第 2跖骨底为 (1 .5± 0 .2 )cm ,外踝为 (1 .9± 0 .3)cm ,跖骨体为 (0 .9± 0 .1 )cm ,腓骨下段为 (1 .1± 0 .1 )cm。长度 :第 2跖骨底为 (2 .3± 0 .2 )cm ,外踝为 (3 .4± 0 .3 )cm。矢状径 :第 2跖骨底为 (2 .1± 0 .2 )cm ,外踝为 (2 .7± 0 .3)cm。结论 :第 2跖骨底与外踝形态相似 ,设计带足背血管的第 2跖骨底转位修复外踝具有可行性 ,临床已应用 6例 ,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3.
本文观察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腮腺组织中HBsAg、HBcAg和HBV D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22例腮腺组织中HBsAg阳性10例,阳性率为45.5%;HBcAg阳性9例,阳性率为40.9%。其中HBsAg和HBcAg同时阳性7例,占31.8%。12例免疫组化阳性患者检出HBV DNA7例,阳性率为58.3%。故腮腺组织对HBV有较强的亲和力,唾液中HBV的出现可能源于受染的唾液腺组织,含HBV的唾液是乙型肝炎生活接触性传播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了解煤气发生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状况以及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情况. [方法]随机抽查6座煤气发生炉,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监测,对78名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结果]6座煤气发生炉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共6种,煤尘超标率为62.5%,CO超标率为56.7%,S02超标率为1.3%,H3S超标率为2.5%,噪声超标率为86.1%,体检结果显示神经衰弱综合征群17人,占21,8%,有窦性心动过缓和心律不全9人,占11.5%,耳鸣29.5%,高频听力损伤20.5%,噪声性耳聋17.8%. [结论]煤气发生炉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多,且超标现象较普遍,己对工人的身体造成了损害. 相似文献
106.
1994年1月至1995年1月,我们应用局部翻转脂肪筋膜瓣修复四肢深度软组织缺损18例,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本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8~58岁,平均28.8岁。肌腱外露:指背4例,手背3例,足背1例。骨外露:胫骨7例,指骨2例。上臂放射性溃疡1例。皮肤缺损面积最小1cm×2cm,最大5cm×7cm。脂肪筋膜瓣最小1.5cm×2.5cm,最大9cm×7cm。长宽比例为1:1~1:2.5。Ⅰ期修复4例,Ⅱ期修复14例。Ⅰ期愈合12例,远端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6例。经3~15个月随访,修复部位稳定。手术方法在适当麻醉下,首先彻底清创。然后在创面近侧作 S 或 Z 切口(图1),将全层皮肤向两侧锐性分离翻起,依创面大小,设计切取脂肪筋膜瓣。自创面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不同平面腘动脉损伤致患肢创伤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评估腓肠动脉在腘动脉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周围骨折(含脱位)患者103例。其中,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68例,根据损伤平面是否高于腓肠动脉分为高位组(16例)和低位组(52例);其余35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术前、术后1、3、7、15 d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 结果 高位组CK值显著大于低位组,低位组大于对照组(F=217.709,P<0.001);同一时间点(术前、术后1、3、7、15 d)3组患者CK值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高位组CK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位组术前与术后7 d(P=0.930)、术后1 d与术后3 d(P=0.19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高位组患肢缺血、损伤程度重于低位组;腓肠动脉是腘动脉不同损伤平面CK差异的主要原因,具有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银屑病患者中性粒细胞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1、CXCR2 mRNA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1及CXCR2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了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及健康人对照各30例(其中治疗后患者14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R1及CXCR2mRNA的表达,并将结果与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R1及CXCR2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30±1.18和1.62±0.97,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分别为0.56±0.36、0.74±0.58,P<0.01),并随治疗后患者PASI评分的下降而降低,治疗后CXCR1、CXCR2分别为0.49±0.34、0.51±0.51,(P<0.0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CXCR2mRNA水平高于CXCR1mRNA水平,二者均与PASI呈显著正相关。CXCR1:r=0.60,P<0.001;CXCR2:r=0.84,P<0.001。结论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增高的CXCR1与CXCR2可能与白细胞向皮损部位的移行和聚集有关,CXCR1及CXCR2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9.
前臂及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前臂及拇背侧带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临床应用的适应证。方法利用以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脱套伤2例,带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及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0例。皮瓣切取面积2cm×3cm~7cm×11cm。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皮瓣因切取面积较大导致远端部分坏死。结论以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适用于拇指末节脱套伤,但皮瓣长度不应超过11cm;拇背侧皮瓣宽度较小,仅适宜修复拇指较小面积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1999年9月至2009年7月,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膝上外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吻合以及髂胫束的血供来源,临床应用吻合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瓣移植5例、髂胫束皮瓣4例.结果 80%(35侧)膝上外侧动脉单独起自腘动脉,起始外径(1.8±0.4)mm.该动脉向外蜿蜒上行分为升、降支,从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短头肌之间的股外侧肌间隔穿出形成肌间隙(隔)筋膜皮肤穿支,或与膝上最外侧动脉在股外侧肌内吻合后发出肌皮穿支,供养大腿中下段髂胫束和前外侧皮肤,其中较粗大穿支起始外径(1.0±0.2)mm,并在深筋膜浅层或深层于近端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吻合,远端与膝关节网吻合.临床应用9例,其中修复单纯跟腱缺损5例,跟腱伴皮肤缺损2例;修复小腿、足软组织缺损各1例.随访6个月~7年8个月,带血供髂胫束修复跟腱缺损功能恢复良好,4例髂胫束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吻合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髂胫束皮瓣是一种新型、简便、实用的复合(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