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6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31.
目的探讨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选取120例患者,用病变血管支数表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结果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在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在冠心病组双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三支病变明显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P〈0.05)。结论血浆内脏脂肪素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能成为预测人类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32.
目前国内外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支架术后临床预后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炎性因子、药物干预等对其预后的影响研究.而定量化的预后研究较少,符合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脉压(pulse pressure,P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其中男103例,女53例,年龄33~81岁,平均(59.15±10.60)岁。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所有病例均在术前、术后测量仰卧位肱动脉血压,术中测量主动脉血压,术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76.9%;61.5%,P=0.038)。高血压组患者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35.2%;12.3%,P=0.001)。冠脉狭窄组,无论肱动脉测压、主动脉测压还是24h动态测压,其SBP、PP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BP与PP随着冠脉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态PP[Exp(β)=0.389]、肱动脉PP[Exp(β)=0.357]、年龄与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PP是冠心病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24h动态PP的预测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参数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例入选病例行冠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损害程度采用Gensini法计分,所有病例均于术前监测24 h动态血压.记录参数: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以DBP为纵坐标,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1-β.结果 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高血压组患者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冠脉狭窄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无论24 h、白昼还是夜间动脉僵硬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心病(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夜问动脉僵硬度指数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密切(P<0.05).结论 动脉僵硬度指数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僵硬度指数与CHD冠昧狭窄程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动态各脉压指数(PPI)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其中男103例,女53例.年龄33岁~81岁(59.15岁±10.60岁).所有病例均于术后监测24 h动态血压,并计算各病例24 h PPI、白昼PPI及夜间PPI.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 冠脉狭窄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无论24 h、白昼还是夜间,其收缩压(SBP)、脉压(PP)及PPI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且SBP、PP及PPI均随冠脉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态各PPI均与冠心病(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夜间PPI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密切.结论 动态各PPI均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夜间PPI的预测价值更佳.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及冠脉支架植入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13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4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5例,术前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按hs-CRP水平分为两组,A组(hs-CRP<3.0 mg/L)55例,B组(hs-CRP≥3.0 mg/L)84例,比较分析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术前血清hs-CRP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升高(P<0.01);B组患者病变程度较A组严重(P<0.01),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且是冠脉病变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预后的预测指标,提示冠脉病变程度及术后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血浆偶联因子6(CF6)的影响及活性氧簇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90例,并根据临床情况进行随机区组,分为A、B、C 3组,分别对A组行冠脉造影术,B组、C组行冠脉造影加介入治疗术.3组分别于手术当日及术后次日晨空腹取肘静脉血2 mL于EDTA抗凝试管中,加入抑肽酶1 000 kU,10 ℃、 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70 ℃保存.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CF6浓度.A组、B组手术当日抽血后并于术前2 h给予口服100 mL生理盐水预治疗,C组患者于同一时间给予口服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的维生素C 2.0 g预治疗.结果 A组术前CF6水平为(192.07±53.15) pg/mL,术后为(201.37±63.01) pg/mL,C组术前CF6水平为(195.24±60.58) pg/mL,术后为(204.55±24.89) pg/mL,A组、C组手术前后CF6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B组术前CF6水平为(203.13±61.99) pg/mL,术后为(243.57±36.97) pg/mL,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 介入治疗可以诱导CF6表达和释放增加,活性氧簇可能是介导CF6的表达和释放的信号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38.
冠心病并存血糖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存血糖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1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两组:血糖异常组64例,血糖正常组7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资料在年龄、性别、吸烟史、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方面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糖异常组高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B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血糖异常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重,中度、重度狭窄、多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冠心病伴血糖异常的患者多同时伴有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其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病变程度严重,多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增多。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血浆偶联因子6(CF6)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入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148例及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患者40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CF6水平,分析NSTEACS及STEACS患者的血浆CF6水平的变化及与TIMI危险积分的关系,随访观察血浆CF6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NSTEACS及STEACS患者血浆CF6水平较健康对照明显升高(P<0.05),NSTEACS患者血浆CF6水平随着TIMI危险积分的升高而升高(P<0.05),STEACS患者血蓑CF6水平随着Killip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P<0.05),随着血浆CF6水平的升高,ACS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增加的趋势.结论 CF6参与了ACS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F6水平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脉压(PP)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及 Gensini 积分表示。所有病例均在术前、术后测量肱动脉血压,术后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患者较非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73.6%比58.4%P=0.038)。高血压患者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患者(35.2%比12.3%,P=0.001)。冠脉狭窄患者,无论肱动脉测压、还是24小时动念测压,其收缩压(SBP)、脉压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且收缩压与脉压随着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结论:脉压是冠心病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且24小时动态 PP 的预测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