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1篇 |
综合类 | 2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0篇 |
出版年
2018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1篇 |
2009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应用醋酸曲安奈德局部干预,观察病理性瘢痕新生毛细血管的改变,以探讨微血管构筑在病理性瘢痕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5在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进行。①选取新西兰大耳兔16只随机分为醋酸曲安奈德组和对照组两组(n=8),在兔耳腹侧面制作Φ6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4孔,共计128孔,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②模型建立后第20天醋酸曲安奈德组给予醋酸曲安奈德5mg/kg,在增生瘢痕组织周围分点注射,每孔0.25mL,间隔3d给药1次,共3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给药前及停药后10,20,50d两组同时取材,每次每只兔耳切取一孔,进行瘢痕大体外观形态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停药后50d光镜下计数瘢痕内微血管数目。结果:15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瘢痕上皮化时间为15~20d,上皮化后20d瘢痕增生高度约为皮肤厚度的3倍,瘢痕约在60d开始自行退变软化,瘢痕增生维持状态最多持续100d。经醋酸曲安奈德干预后的瘢痕色泽变淡,厚度降低,瘢痕持续时间缩短。②瘢痕面积:停药后10,20,50d醋酸曲安奈德组均小于对照组(P<0.01)。③停药后50d瘢痕内微血管数醋酸曲安奈德组少于对照组[(8.5±2.7),(20.2±4.7)个/视野,P<0.01]。结论:①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建立产生类似人类增生性瘢痕样病理改变。②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生成大量毛细血管,显示微血管的生成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③醋酸曲安奈德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一定防治瘢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旋转皮瓣在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在23例患者的头面或四肢部皮肤缺损的附近,设计改良旋转皮瓣,即在逆切切口的对应处再做一"Z"字切口,周边剥离后行皮瓣旋转修复缺损,供区行"Z"字交叉缝合.结果 23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其中的16例患者3~19个月,术区平整,切口瘢痕不明显,功能无影响,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改良旋转皮瓣修复面积为1.8 cm×2.0 cm~5.0 cm×6.0 cm、近似圆形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法简便易行,术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3.
目的为了避免传统的面部提紧术所产生的头皮瘢痕、脱发、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难以避免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发际内微小切口入路行额颞部潜行分离,将松垂的皮肤及筋膜上移、提紧,舒展皱纹,切除或破坏形成皱纹的肌肉.结果临床应用71例,其中单纯导针埋线法颞部提紧术18例,微小切口入路颞部提紧术26例,额颞部提紧术27例.经随访,效果满意,未出现头皮瘢痕、脱发等并发症.结论导针埋线法额颞部提紧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较轻、恢复较快、切口微小、术后不留或少留手术瘢痕、面部除皱效果确切等优点,且可在门诊进行. 相似文献
44.
高凤山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2,(Z1)
多年来,学者们为防止眼球摘除后发生眼窝塌陷,曾用生物体及非生物体充填,但因常有排出及烦琐的手术致使患者常不愿接受而不能实施。几年来,我院用“四直肌眶缘缝合及自身巩膜瓣兜附2种手术,有效地 相似文献
45.
3893名中小学新生结核感染率调查分析高凤山,李瑞玲,张海兰,武玉玲(伊盟达旗防疫站,达旗014300)为了解掌握结核病在我旗中小学生中流行感染状况和考核BCG的接种效果,我们于1992年9~11月对树林召(旗所在地)的13所中小学新生进行结核菌素试... 相似文献
46.
例一、女,25岁。因腹胀、腹痛反复发作9月余入院。体检:营养差,腹部膨隆,见肠型及逆蠕动波。右下腹偶可触及拳头大小囊性肿物。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平片:小肠管高度扩张,直径达8cm,有多个宽大的液平。钡餐:小肠广泛胀气,回盲部显影不清,钡剂可进入结肠。保守治疗无效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回肠下段高度扩张,管径达8—10cm,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其内淋巴结肿大。回盲部见一椭圆形约12×7×6cm~3肿块,包膜完整,质软。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端吻合。病理诊断: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囊肿型)。术后随访2年8个月,症状无复发。 相似文献
47.
48.
患者女,35岁。以右上腹钝痛、纳差、黄疽、灰白色大便伴皮肤瘙痒先后10天收住外科。入院前无肝炎接触史及服药史。入院体检:T36.4℃,P60次/min,R20次/min,BP14/8.8KPa。神清,重度黄疽,右上腹深压痛,肝区叩击痛。化验:胆红素111.2umol/L,黄疽指数100U,凡登白试验直接反应迅速阳性,SGPT1.13ukat/L,TTT6~u,Z_nTT5U,AKP65U/L,胆固醇6.9mmol/L,尿胆红素(+)。B型超声提示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不扩张。入院后先保守治疗25d,使用抗生素,维生素K_1、解痉剂及保肝药物及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腹痛症状缓解,但黄疽无明显减轻。胆红素持高不下,而SGPT却降到正常。后行ERCP检查,X线片显 相似文献
49.
目的对颜面部各种病变组织切除后形成的软组织缺损,探索一种更为满意的修复方法.方法在缺损区的邻近设计并制作一斜S形皮瓣,以皮下组织为蒂,斜形方向移位修复创面,供瓣区直接缝合. 结果临床应用46例,无术后并发症,随访3~12个月,修复区平整,不改变外形,瘢痕几乎不显.结论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 直径在2cm以内)是一种值得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前臂游离皮瓣联合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H-ADM)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口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术后组织缺损,观察组采用游离前臂皮瓣联合H-ADM修复术后组织缺损。比较两组术后皮瓣存活率、语音功能、吞咽功能及术后供区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皮瓣存活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66.67%;观察组语音功能、吞咽功能以及供区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游离前臂皮瓣联合H-ADM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组织缺损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可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外形和生理功能,保持口腔和舌的基本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