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79篇 |
综合类 | 29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目的 研究不同肝脏血流阻断技术对术中吲哚青绿滞留试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0年62例接受肝部分切除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13例术中未行肝门阻断;B组29例术中行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C组20例术中行选择性入肝血流(肝动脉、门静脉)阻断.术前及术中均行分光脉动法吲哚青绿滞留试验.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C组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1).(2)三组患者术前吲哚青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无明显差异,B组术中ICGR15明显高于A、C组(P=0.011,P=0.030).(3)三组患者术中ICGR15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其幅度与术中出血量(r=0.349,P=0.005)及第一肝门阻断总时间(r=0.484,P=0.001)有明显的相关性.(4)C组患者术后肝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A、B组患者.结论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既可以减少肝切除术中缺氧损伤又可以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特别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患者. 相似文献
53.
54.
苏昭然|荚卫东|许戈良|马金良|陈启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7):783-786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乙肝相关性肝癌肝切除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29例因乙肝相关性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种经典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案预测术后肝衰竭发生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全组共有13例(10.1%)患者术后发生肝衰竭(肝衰竭组),其中1例院内死亡;116例术后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肝功能恢复良好组)。肝衰竭组患者行大块肝切除比例、术前吲哚青绿15 min滞留率(ICGR15)及年龄明显高于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组(均P0.05)。ICGR15评估方案与决策树(Decision Tree)评估方案均具有评估价值(均P0.01)。而Decision Tree评估方案预测术后肝衰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4%,64%和98%,均优于ICGR15评估方案。结论:Decision Tree方案适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癌肝切除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组后给予雷帕霉素常规剂量(1.5mg/kg.d-1)、低剂量(0.15mg/kg.d-1)、高剂量(4.5mg/kg.d-1)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用药21d后处死动物,称量鼠重、瘤重,计算抑瘤率;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后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剂量雷帕霉素明显抑制了肿瘤生长,并降低了肿瘤MVD及血清VEGF水平(P<0.05),低剂量、高剂量组皮下移植瘤、MVD、VEGF水平均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中还发现高剂量组裸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结论常规剂量雷帕霉素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这为肝癌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肝细胞癌(HCC)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 12 月至2012年12月因肝细胞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脏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98例病例资料,根据《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对MVI进行病理学分级,分为M0组、M1组和M2组,比较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行肝切除对每组病人的预后影响。结果 198例病人中,111例行解剖性肝切除,87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M0、M1、M2 三组间病人术前性别、甲胎蛋白(AFP)值、肿瘤数量及AJCC分期情况及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0、M1、M2 三组行解剖性肝切除病人分别为35例、37例和39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别是20例、31例和36例。 M0组和M1组内病人是否行解剖性肝切除对总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组行解剖性肝切除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非解剖性肝切除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可以延长高危组病人的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刀(CUSA)结合单极电凝在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1例需行肝脏切除术的患者中运用CUSA结合电凝(CUSA组)95例,运用钳夹法(CC组)15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C组相比,CUSA组肝门阻断率低、手术时间较长、住院时间短(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CUSA组患者术后ALT、总胆红素水平较CC组低(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CUSA结合单极电凝行肝脏切除术对肝组织损害轻,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不增加,不足之处是手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科经手术治疗的坏疽性胆囊炎患者70例病例资料。结果平均年龄63岁;大于60岁患者(占71%);血白细胞明显升高,≥17×109/L44例(占62.8%);B超检查结果显示全部病例均有胆囊结石,其中胆囊颈部结石嵌顿36例(占51%);47例(占67.1%)有一种以上合并症。结论坏疽性胆囊炎老年多见,血白细胞总数升高程度结合B超检查有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0.
林西县医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的综合医院,现有正规床位编制230张,卫生技术人员226人,承担着全县23万人口及毗邻旗县部分病人的诊疗救护任务。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使医院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工作中存在着“两低”、“四不足”,即管理和技术水平低,资金、房舍、设备、人才不足。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院面前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院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实行分级管理,创建“二甲”医院,完善医院各种管理机制,才是今后发展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