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3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64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6篇 |
中国医学 | 2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眼睑肌阵挛失神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例误诊为结膜炎及抽动障碍的EMA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5岁,因反复发作性眨眼9个月就诊。曾在外院先后诊断为结膜炎、抽动障碍,予针对性治疗无效,遂就诊于我处。经细致查体及行相关医技检查后确诊为EMA,予德巴金、拉莫三嗪、中药汤剂等综合治疗,临床发作完全消失。结论眼睑肌阵挛发作临床上相对少见,症状多较轻微,发作时间短暂,并且短暂失神发作仅在一些特定场合才可被观察到,所以易被漏诊、误诊;缺乏对EMA的认识、诊断思维局限、未行特异性医技检查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基因检测病因不明的反复癫痫发作患儿,发现20例CDKL5基因变异阳性病例,即CDKL5缺乏症(CDD)患儿,总结其癫痫表型特点。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20例CDD患儿,总结其癫痫发作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获得基因检测结果后进行表型分析。结果 20例CDD患儿均以反复癫痫发作就诊,其中男1例,女19例。17例患儿有明显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患儿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出生后2d至1岁,首次发作类型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局灶性发作和强直发作多见。14例患儿先后出现癫痫性痉挛发作,均在8月龄前出现。12例患儿病程中脑电图记录到高峰失律。20例患儿均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除1例采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外,余病例均为联合用药。共发现19种CDKL5基因突变类型,5种变异已有报道,其余14种为新突变。按基因突变所累及的蛋白结构区分析,将CDKL5突变分为8组,其中1例为H组,预后较好。结论 总结CDD患儿癫痫表型特点,分析其特点与CDKL5基因突变类型及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确证评价菖麻熄风片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内动挟痰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方法。438例患者进入全分析数据集,治疗组328例,对照组110例。治疗组口服菖麻熄风片与硫必利片模拟药,3次/d,4~6岁,1片/次;7~11岁,2片/次,12~18岁,3片/次;对照组口服硫必利片与菖麻熄风片模拟药,2次/d,4~6岁,1/3片/次;7~11岁,1/2片/次;12~18岁,1片/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YGTSS抽动积分、临床疗效、YGTSS社会功能损害、中医证候疗效和单项证候疗效,并对其依从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59%、82.73%,且治疗组患儿抽动的疗效不劣于对照组。YGTSS抽动积分、社会功能损害、中医证候疗效和单项证候疗效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PS与FAS分析结论一致。试验中,未发现菖麻熄风片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硫必利片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菖麻熄风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内动挟痰证有效,疗效不劣于硫必利片,并且未提示更高的临床应用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在头孢呋辛酯干混悬剂基础上应用止咳橘红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病情改善作用,探索其止咳对症治疗作用,同时观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非劣效检验的方法。将236例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两组均服用头孢呋辛酯干混悬剂的基础上,其中试验组服用止咳橘红颗粒和金振口服液模拟剂,对照组服用金振口服液和止咳橘红颗粒模拟剂。疗程5 d。以疾病疗效的总有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咳嗽起效时间、中医证候疗效、单项症状及体征消失率为次要评价指标。以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 疾病疗效总有效率,试验组96.40%,对照组94.55%,经非劣效检验,试验组不劣于对照组。次要指标,除咳嗽起效时间外,中医证候疗效、单项症状及体征消失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符合方案数据集(PPS)与全分析数据集(FAS)分析结论一致。本次试验发现仅对照组报道7例次不良事件(5.98%),其中1例经过研究者判断,与药物的关系为“可疑”,视为不良反应(0.85%)。结论 在头孢呋辛酯干混悬剂基础上,应用止咳橘红颗粒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病情改善作用不劣于金振口服液,且具有更好的止咳对症治疗作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RCT,1 234病例,试验组619例,对照组615例。Meta结果显示,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在总有效率[RR=1.18,95% CI(1.13,1.23),P<0.000 01],退热时间[MD=-0.85,95% CI(-1.19,-0.51),P<0.000 01]、咳嗽消失时间[MD=-2.54,95% CI(-3.38,-1.69),P<0.000 01]、肺部啰音消失时间[MD=-1.53,95% CI(-2.24,-0.81),P<0.000 1]、咳痰消失时间[MD=-1.63,95% CI(-1.96,-1.30),P<0.000 01]及减少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单用阿奇霉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RR=0.70,95% CI(0.26,1.87),P=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奇霉素,且联合应用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健身消导颗粒为对照,进一步验证小儿开胃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的有效性。[方法]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将入选451例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338例,脱落16例,剔除4例;对照组113例,脱落2例,剔除1例。两组分别应用小儿开胃增食颗粒和健身消导颗粒,疗程均为14 d。[结果]小儿开胃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疾病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5.28%,对照组为92.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非劣于对照组。两组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8.43%,对照组为97.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开胃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脾失健运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18.
小儿抗痫胶囊中α-细辛醚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小儿抗痫胶囊中主要有效成分α-细辛醚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并根据血药浓度-时间配对资料测算其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采用HPLC测定ig给药1.25,2.5,5
g/kg不同剂量小儿抗痫胶囊后,大鼠体内α-细辛醚的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数据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进行参数模拟.结果小儿抗痫胶囊中有效成分α-细辛醚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用一级动力学过程的一室开放型模型来描述.低、中、高3个不同剂量组高峰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0.46,0.83,1.33
μg/mL,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81.94,88.85和96.12 min,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
52.75,225.16和393.21 μg@min/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测定大鼠ig不同剂量小儿抗痫胶囊后α-细辛醚血药浓度的实验方法简便、快速、灵敏,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及复方各组分药物不干扰测定.该研究可为小儿抗痫胶囊在临床和量化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依据和临证方药两方面系统探析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脏腑分期论治法,该病以五脏病变涉及肝而为发病核心,以病因为经,以脏腑为纬,结合脏腑分期论治,系统把握了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辨治思路。本病病机复杂,证型及主证多相兼夹或重叠,掌握分期,明辨脏腑,随证治之,可从系统高度把握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复杂的中医辨证论治,发展和创新了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诊疗体系,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IM)是一组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周围血淋巴细胞总数和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多由EB病毒引起。1992年以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汤剂结合双黄连粉针治疗本病,并与单纯西医疗法进行了前瞻性疗效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均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第3版)中的诊断标准确诊。性别:治疗组男20例,女15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4岁,治疗组平均(8.15±3.3)岁,对照组平均(8.15±3.1)岁。病程:3~45d,治疗组平均(13.6±8.8)d,对照组平均(13.2±7.9)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