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7篇
妇产科学   2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阴道发育异常导致经血潴留54例术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道发育异常导致经血潴留54例术式分析马晓欣王丹波张忠福杨柳1(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沈阳110003)关键词经血潴留;阴道发育异常;阴道成形术我院近10年收治阴道发育异常导致经血潴留的患者54例,本文对手术治疗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8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例MD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宫颈腺癌治疗患者的2.64%。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妇科检查通常发现宫颈肥大,典型者呈桶状。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学分化良好,腺体浸润深达宫颈间质深层,易侵犯脉管且伴有特殊的间质反应。确诊时Ⅱa期及以后患者占69.23%,30.76%的患者手术时已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3例患者全部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Ⅱa期及以后患者行放化疗。9例有随访资料的患者5例死亡,4例健在。结论:MDA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良。MDA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腺体浸润较深、易侵犯脉管伴特殊间质反应等病理学特征。早期患者应尽量采用根治性手术,对晚期患者实施放化疗效果差。及时确诊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丛蓉  杨慧  马晓欣 《现代肿瘤医学》2018,(16):2649-2652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女性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是最常见的组织亚型。统计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已成为发达国家女性最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研究报道,无转移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74%~91%。早期预防、诊断及有效治疗成为了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生存质量,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延长生存时间的有效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一些lnc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失衡,不仅推动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也为临床上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但其调控miRNA的机制和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对lnc-miRNA轴研究的不断深入,lncRNA和miRNA将有望成为新的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RNA-302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4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RNA-302d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miRNA-302d在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miRNA-302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20<0.05)。手术分期为Ⅰ期与Ⅱ、Ⅲ、Ⅳ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NA-302d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4<0.05);在不同的肌层浸润深度(深度<1/2肌层、深度≥1/2肌层)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NA-302d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0.05);而miRNA-302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及脉管浸润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关系(P>0.05)。结论:miRNA-302d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且与不同手术病理分期(Ⅰ、Ⅱ、Ⅲ、Ⅳ期)、肌层浸润深度(深度<1/2肌层、深度≥1/2肌层)有关;提示其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varian endometrioid carcinoma,OEC)是起源于卵巢、病理组织学与原发于子宫内膜的内膜样癌相似的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1964年由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正式命名[1]。OEC发病率仅次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 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HGSOC),约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10%[2],常伴有子宫内膜病变[3]。  相似文献   
16.
<正>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道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按所在部位不同可分为子宫体肌瘤和子宫颈肌瘤,宫颈肌瘤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生率约占子宫肌瘤的10%[1],来源于宫颈间质肌组织或血管平滑肌,常常为单发,宫体和宫颈同时存在肌瘤占18%[2]。宫颈部肌瘤靠近子宫动脉及尿管,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 miR -10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 - PCR)方法检测6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miR -101的表达水平,以5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较,miR -10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临床肿瘤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子宫内膜癌患者 miR -101表达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年龄、淋巴转移、脉管侵袭、远处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miR -101的表达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miR -101表达水平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miR -101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中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等级及肌层浸润深度有统计学关系。说明 miR -10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侵袭能力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治疗及评价预后的参考指标。其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发生的生物学标志,并可为子宫内膜癌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iRNA-302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2015年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标本49例及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9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RNA-302c的表达情况,分析miRNA-302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miRNA-302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48,﹤0.05)。miRNA-302c在手术分期为Ⅰ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在Ⅱ、Ⅲ、Ⅳ期的表达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0.05);miRNA-302c在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5,﹤0.05);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miRNA-302c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0.05);而miRNA-302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其他临床病理资料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关系。结论:miRNA-302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在不同手术病理分期(Ⅰ、Ⅱ、Ⅲ、Ⅳ期),不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NA-302c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综上所述,miRNA-302c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手术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BCL2-L12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BCL2-L1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36例良性病变切除子宫患者(对照组)的正常内膜组织及6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实验组)病变内膜组织中BCL2-L1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BCL2-L1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L1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肌层浸润程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L1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比如病理学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L1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肌层浸润程度有关,提示BCL2-L12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浩  杨慧  宋宁  马晓欣 《现代肿瘤医学》2017,(13):2108-211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及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γ(ERRγ)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strept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SABC)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8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5例、子宫内膜增生症25例中的PGC-1 α和ERRγ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C-1α的阳性表达率为53.75%,ERRγ的阳性表达率为56.25%,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增生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C-1α和ERRγ的阳性表达率Ⅲ+ ⅣV期组高于Ⅰ+Ⅱ期组、肌层浸润深度≥1/2组高于<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Rγ的阳性表达率在ER(+)组高于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GC-1α和ERRγ表达呈正相关(rs=0.243,P<0.05).结论:PGC-1α和ERRγ在子宫内膜癌中常呈阳性表达,且与恶性程度相关,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PGC-1α和ERRγ有望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