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57篇
药学   69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河南省首次实验室证实恙虫病暴发疫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以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皮疹为主要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病因。方法对可疑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血清学、巢式PCR方法检测病人血清抗体滴度、血清型及立克次体特异性基因片段。结果对发生在农村的32例病人中的20例病人进行血清外裴OXk凝集反应,阳性率达100%,其中11份的第2次病人血清OXk反应呈4倍升高;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IgM和IgG抗体,20份均为阳性,最高达到1∶2560;恙虫病血清学分型Gilliam 4例,Karp6例,Kato 8例。巢式PCR检测病人血凝块,结果3份扩增出Ot特异性DNA片段。结论首次证实河南省出现恙虫病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河南省局部地区腹泻病人感染及携带大肠杆菌O15 7∶H7的情况 ,观察带菌时间及预后。[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发现病人 ,通过病人粪便mEC肉汤增菌 14h、胶体金免疫卡筛选、免疫磁珠法集菌、CHROMAGAR O15 7∶H7显色培养基分离、rfbO15 7、rfbO111、hlyA、stx1、stx2、eaeA引物PCR扩增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测定等方法 ,观察、研究感染病人的发病和预后。[结果 ]从 130 3份腹泻病人中共分离出的 38株O15 7∶H7菌株 ,检出率 2 9% ,PCRrfbO15 7扩增均为阳性。其中 2株具有stx2、hlyA和eaeA毒力基因 ,36株为O15 7∶H7不产毒株。[结论 ]我省首次从病人中分离出O15 7∶H7产毒株 ,病人发病后可于第 3~ 8d内检出病原体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与拜阿司匹灵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在药物基础降压前提下,治疗组加用氟伐他汀(来适可)40 mg和拜阿斯匹灵0.1 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加用拜阿斯匹灵0.1 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检测两组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血浆TM、VWF、PAI-1水平显著下降(t=2.21-3.57,P〈0.05、0.01),但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t=3.27-8.47,P〈0.01)。结论氟伐他汀与拜阿司匹灵联合应用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幼年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肾组织中α-肌动蛋白(α-SMA)、E-钙黏蛋白(E-Cad)、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mRNA的表达,探讨骨化三醇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干预效应及机制。方法 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UUO模型组(B组)及UUO模型干预组(C组)各18只,灌胃满3、7、14d取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α-SMA、E-Cad、TGF-β1、BMP-7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B组E-Cad、BMP-7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α-SMA、TGF-β1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C组与B组相比,E-Cad、BMP-7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α-SMA、TGF-β1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骨化三醇对UUO模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下调TGF-β的表达及上调BMP-7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5.
探究异牡荆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的影响。该实验采用MTT检测法探究异牡荆素的安全范围,结果显示该药物的IC5010~30μmol·L~(-1),而膜片钳实验所选用的药物浓度1~3μmol·L~(-1)均在该安全范围之内。此外,采用主动脉逆行灌流单酶解法得到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引导、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并分析在给予异牡荆素(IV)前后该电流特征的变化。当IV终浓度低于0.1μmol·L~(-1)时,其对Ito无明显影响,但随着浓度的升高(≥0.3μmol·L~(-1)),Ito峰值逐渐降低[由给药前的(32.32±2.9)p A/p F分别降为(25.83±4.3)p A/p F,1μmol·L~(-1)IV和(19.51±3.5)p A/p F,3μmol·L~(-1)IV],呈现出浓度依赖性抑制现象。在1~3μmol·L~(-1)浓度内,IV使Ito的I-V曲线明显下移。激活曲线结果显示,IV可使最大半数激活电位(V1/2)向正值方向移动[给药前V1/2为(19.59±1.6)m V,给药后V1/2分别升高(22.81±1.7)m V,1μmol·L~(-1)IV;(28.86±1.4)m V,3μmol·L~(-1)IV],同时激活曲线右移。Ito稳态失活曲线的最大半数失活电位(V1/2):给药组(-61.81±1.3)m V,1μmol·L~(-1)和(-71.50±1.4)m V,3μmol·L~(-1)较给药前(-51.43±0.99)m V显著降低。而就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失活时间常数(τ)而言,给药后的τ较给药前明显升高[给药前(94.89±0.73)ms;给药后(118.5±1.5)ms,1μmol·L~(-1);(162.4±1.4)ms,3μmol·L~(-1)],IV使Ito的失活后恢复曲线右移,提示其能延长瞬时外向钾通道的失活后恢复时间。异牡荆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的Ito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Smad2/3信号传导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与幼鼠慢性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干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80只幼年雌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7/8肾切除残肾慢性进展性肾功能衰竭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7/8肾切除未治疗组和7/8肾切除干预治疗组。以模型制备后第2、4、8、12周为不同时间点。检测各时间点大鼠肾组织常规病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残肾组织中TGF-β1、Smad2/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黏连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FN)在肾组织表达趋势。结果实验第2周时未治疗组肾小管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管间隙加宽。至第12周未治疗组肾小管广泛扩张、基底膜增厚、皱缩或断裂,间质纤维化明显。而治疗组残肾组织病理变化较未治疗组有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显示未治疗组TGF-β1阳性细胞或阳性小管染色积分值呈逐渐升高趋势。对照组与未治疗组各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2/3表达趋势与TGF-β1相似。α-SMA蛋白表达趋势同步上调,E-钙黏连蛋白同步下调,未治疗组各时间点FN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P<0.05)。未治疗组TGF-β1、Smad2/3、α-SMA、FN各指标不同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蛋白染色积分值呈正相关,而与E-钙黏连蛋白表达趋势呈负相关(P<0.01)。干预组不同时间点TGF-β1、Smad2/3、α-SMA和FN蛋白表达趋势明显弱于未治疗组,但强于对照组,而E-钙黏连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在幼年期肾损伤过程中,TGF-β1高表达与Smad2/3分子使其高表达,可能通过介导EMT导致肾小管间质区细胞外基质(ECM)异常合成与沉积,最终引起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早期给予ACEI干预可改善这种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慢性进展性肾小球硬化及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蛋白表达及生药水蛭对其的影响。方法:以7/8肾切除 SD 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予水蛭治疗后分别检测大鼠体重、血压、血尿生化、尿纤溶酶原激活物(PA)活性及残肾组织常规病理,用免疫组化染色定性定量评价残肾 tPA、uPA 蛋白表达。结果:于7/8肾切除后,大鼠肾功能进行性丧失,表现为尿蛋白、血压、血 BuN、SCr 及血脂增高,残肾组织出现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免疫组化染色提示肾组织 tPA、uPA 表达下降。经水蛭治疗后,大鼠肾功能改善,血压下降,尿蛋白下降,残肾组织 tPA、uPA 蛋白表达增加。结论:水蛭治疗可通过改善7/8肾切除大鼠 PAs 系统的紊乱而干预肾纤维化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88.
5例病人中,男1例,女4例;年龄6~8岁。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全部病人皆因面部及全身皮肤黄染就诊。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无肝区疼痛及皮肤瘙痒等肝病症状,大小便正常。5例病人均有长期大量食用柑橘史,其中2例连续服用90d,每日7~8个。2例连续服用120d,每日7~8个。2例连续食用  相似文献   
89.
1980、1984年的冬季,分别在锦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锦州市立第一医院的儿科病房发生两起共62例以发烧、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占同期住院患儿504人的123%。通过调查证实为鼠伤寒沙门氏菌交叉感染所致。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时间集中于12月及来年1~2月并有逐断升高的趋势。年龄最大者为13岁,最小者为3个月。3岁以下患儿占发病总数的75.8%,发病在附  相似文献   
90.
马宏 《宁夏医学杂志》1998,20(6):407-407
本文通过5例胡萝卜素血症分析,以探讨其发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此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报道5例胡萝卜素血症,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分别为6岁1例,7岁2例,8岁2例,其中1例患糖尿病,余为健康儿童。全部病人首次皆因面部及全身皮肤黄染就诊,陈皮肤黄集外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脏疼痛及皮肤搔痒等肝炎症状,2便正常。查体:全部病人精神好,面部及全身皮肤黄梨,呈金黄色、突出的特点,尤以鼻尖、鼻唇沟周围、前额、颜面、耳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