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预防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演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造影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30例,其中有肺部临床表现21例,胸部影像学证实19例,DSA显示下腔静脉内血栓6例。溶栓介入治疗前置放IVCF 30例,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未放IVCF 1例。置放IVCF后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或经导管血栓内抽吸、局部溶栓、导丝搅拌增加溶栓接触面积;经非患肢静脉给予抗凝、抗生素治疗。结果本组30例放置5种构型滤器32枚,其中2枚为临时滤器,置入取出均顺利,滤器无移位,术中无并发症。痊愈9例,有效14例,改善6例,无效1例。因没有及时置入IVCF进行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导致下腔静脉血栓6例,后置入IVCF 5例疗效良好,未放IVCF 1例,12天后因肺栓塞死亡。结论下腔静脉滤器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向肺栓塞演变具有一定价值,其置放术安全可靠,便于临床及时溶栓抗凝治疗,但其应用价值需进行综合评价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提高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正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治疗前5例误诊为HCC的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以及正确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等。结果:5例经病理学证实分别为肝细胞腺瘤、胆管囊腺瘤恶性变、孤立性肝转移腺癌、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外生型胃神经鞘瘤。5例中3例因瘤体巨大富血而未能作手术切除,4例术后曾接受介入治疗或(和)化疗。3例良性肿瘤(包括伴有恶性变1例)3年后仍存活。结论:术前如能辨认肝细胞腺瘤和胆管囊腺瘤CT和血管造影的特征性表现,是可以与HCC鉴别;原发灶不详的孤立性肝转移瘤与HCC较难鉴别,但CT增强显示的瘤周轮状强化以及MRI呈现的炸面包圈征和靶征有助于诊断;毗邻肝脏的腹膜后或腹部肿瘤,术前如行血管造影,可作出定位诊断。组织学证实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3.
笔者对内蒙古地区50例资料完整、随访达3年以上之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I/TAE)105疗次作了回顾性复习,对其疗效和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结果显示:(1)由于内蒙古地理上的特点,而致多数病例就诊时已拖延至晚期(42%)、瘤体较大(>  相似文献   
64.
目的:在目前广泛应用CT、MRI甚至CTA、MRA的情况下,探讨DSA在头颈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限度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复习280例头颈部DSA检查的临床、影像学及部分手术病理资料,其中190例造影或手术前后曾行CT和或/MRI。共行506例次DSA,包括IVDSA46例次,IADSA460例次。并作密度时间曲线分析。分别选用离子型(ICM)或非离子型(NICM)造影剂。结果:280例DSA明确诊断266例(94.64%),包括肿瘤29例,血管性病变198例,其它4例及未见异常35例,其中CT、MRI未见异常,DSA显示明确病变14例。未明确诊断14例(5.36%),包括造影剂重度反应3例,临床SAH或CT、MRI显示病变,DSA未见异常11例。本组发生造影剂不良反应29例(10.36%),其中ICM25例(15.15%),NICM4例(3.48%),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IADSA对头颈部疾病,尤其小动脉病变仍然有确诊价值,且便于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5.
张伟  马和平  苏俐 《当代医学》2010,16(11):182-183
目的探讨应用经导管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的基本治疗方法,观察分别结合传统剂量化疗和节拍式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以来收治住院的中晚期大肠癌患者48例,应用以上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种治疗方法的近期显效率分别为33.3%、45.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肿瘤动脉灌注结合小剂量、连续口服Capecitabine的化疗方法,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6.
腔静脉滤器置放的适应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马和平  苏俐 《当代医学》2010,16(11):153-156
目的进一步探讨置放腔静脉滤器(VCF)的适应证。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对47例根据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而未置放VCF的患者,其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24~76岁,平均53岁。通过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资料、病程转归,复习经胸超声心动图、血浆肌钙蛋白I(cTnI)检查,分析其与早期死亡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置放VCF的适应证。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结果①34例未给予VCF置放的DVT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肺动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与死亡显著相关(P〈0.01),有统计学意义。②31例未行VCF置放DVT患者行肌钙蛋白I(cTnI)检查:血浆cTnI阳性组其死亡率增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危DVT患者置放VCF可预防致死性肺栓塞(PE)发生,并可及时、安全地进行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对于减少死亡率、降低后遗症有重要意义。严格选择VCF适应证除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外,还可结合某些辅助检查如肺动脉压、血浆肌钙蛋白I(cTnI)等做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CT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非典”病人的CT图像,并与常见的肺部发热性疾病进行鉴别。结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本质上为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大体可分为间质渗出期、实质渗出期和纤维化期三期;早期CT表现为较有特征的“花朵”征或“花丛”征;实质渗出期和纤维化期则不易与其他病变鉴别。结论:认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早期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8.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双介入法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组6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30例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待黄疸缓解后择期再行经皮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单纯经皮动脉灌注化疗术(TAI),35例只行PTBD/PTBS,比较其生存期和生存率。结果:两组病人生存期、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采用双介入法治疗,在延长病人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9.
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文综述了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动脉栓塞技术的一些新进展,并回顾了血管瘤捆扎术、射频消融、微波治疗等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目前微创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0.
我们在工作中,每天接到来自门诊、病房等各科大量的处方。在这些处方中,我们有时见到医生用药中出现的一些药理性拮抗,重复用药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协助临床医生合理,有效,安全的使用药物,我们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以便临床医生用药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