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53篇 |
免费 | 181篇 |
国内免费 | 15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5篇 |
儿科学 | 11篇 |
妇产科学 | 27篇 |
基础医学 | 131篇 |
口腔科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495篇 |
内科学 | 309篇 |
皮肤病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37篇 |
特种医学 | 121篇 |
外科学 | 213篇 |
综合类 | 1048篇 |
预防医学 | 513篇 |
眼科学 | 13篇 |
药学 | 483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483篇 |
肿瘤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108篇 |
2021年 | 114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98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204篇 |
2013年 | 187篇 |
2012年 | 182篇 |
2011年 | 214篇 |
2010年 | 208篇 |
2009年 | 178篇 |
2008年 | 167篇 |
2007年 | 179篇 |
2006年 | 178篇 |
2005年 | 168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81.
目的 分析中国肺血管扩张药物上市后第Ⅰ大类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的750例确诊的第Ⅰ大类PAH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心导管检查等,平均随访(2.3±1.7)年,评价第Ⅰ大类PAH的治疗及预后,对比分析中国靶向肺血管扩张药上市前后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第Ⅰ大类PAH患者平均确诊年龄(30.39±17.54)岁,女性占65.6%。心功能Ⅲ或Ⅳ级29.2%,6MWD(422±96)米。第Ⅰ大类PAH中IPAH 12.4%、HPAH 0.7%、CTD-PAH 4.8%,portalHT-PAH 0.5%、CHD-PAH 81.6%。不同亚类PAH性别(c2=24.551,P<0.05)、年龄(F=3.973,P=0.003)、BMI(F=11.005,P<0.05)、6MWD(F=2.537,P=0.041)、SPO2(F=4.129,P=0.003)、尿酸(F=7.654,P<0.05)、总胆红素(F=3.737,P=0.005)、SvO2(F=3.298,P=0.011)、PVRI(F=11.132,P<0.05)、心排指数(F=3.506,P=0.008)、右心室/左心室舒张末内径(F=14.9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数据 。PAH中仅基础治疗16.3%,心功能Ⅲ~Ⅳ级联合应用两种肺血管扩张药51.6%。平均随访时间为(2.3±1.7)年,终点事件135例,其中死亡30例。IPAH、HPAH、CTD-PAH、CHD-PAH死亡者分别占8.6%、60.0%、11.1%、2.5%。PAH第1、3年生存率分别为98.8%、96.0%,较非靶向药物治疗时期分别提高30.8%、57.1%。结论 靶向治疗时代我国第Ⅰ大类PAH患者早期生存率较前改善。低龄患者药物选择种类少,早期诊断率有待提高,需提高标准靶向治疗率。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1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10~25 mL加入5%~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细胞炎性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55%,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降低患者细胞炎性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83.
布鲁杆菌(Brucella)是一类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易感染牛、羊、猪等家畜,常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人类与病畜接触或食用病畜肉、乳及乳制品后,也可引起感染,表现为反复波浪式热型,逐渐转为慢性,从而引起关节和神经系统症状,称此病为布鲁杆菌病(Brucellosis)。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G7)基因T704C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2206为离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资料完整者l990名入选,其中男性1289名、女性701名。1990名中共检出ACl患者170例(男性132例,女性38例)为ACI组;余1820名无ACT者(男性1155例,女性665例)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AGT基因T704C基因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等生化项目。结果ACI组性别、年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体重指数、血糖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调查人群中,携带AGT基因CC基因型的人群中,ACI患病率高干携带TT、TC基因型者(P〈0.05);且携带C等位基因的人群ACI患病率高于携带T等位基因的人群(P〈0.05);两组间血脂水平比较,对照组携带TC、CC基因型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ACI组(P〈0.05);携带CC基因型者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低于ACI组(P〈0.05)。结论AGT基因T704C多态性及血脂水平与ACI相关。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患者合并肺结核健康教育对策。方法选取21例老年肺癌患者合并肺结核复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复治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与老年肺癌患者合并肺结核复治相关的因素:治疗依从性较差、健康教育不到位、心理疏导缺乏、免疫功能降低、合并症频发;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治疗依从性、普及用药知识、心理疏导、咯血护理、常规检查、生活护理、指导饮食、家庭关怀。结论治疗依从性较差、健康教育不到位、心理疏导缺乏、免疫功能降低、合并症频发等因素均可导致老年肺癌患者合并肺结核复发,因此,为降低复治率,需进行一系列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评价个体化护理模式在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中实施效果。方法将62例住院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实施个体化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结果实验组患者胰岛素泵治疗知识的掌握率和治疗的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个体化护理模式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型在壮、汉族绝经后妇女中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骨代谢的关系.方法在广西居住20年以上的绝经后汉族妇女116名,壮族妇女82名.记录年龄、绝经年龄,测量身高、体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BMD);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法测定受试者的VDR基因型;测定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尿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oline,DPD)和尿肌酐(creatinine,Cr).结果壮、汉族妇女年龄、绝经年限、体重、体重指数、BMD、VDR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BB、Bb、bb基因型检出率分别为6.57%、66.16%和27.27%;BB基因型组第2腰椎(L2)BMD比bb基因型组低10.03%,第4腰椎(L4)BMD分别较bb、Bb基因型组低9.63%和12.44%(P<0.05);BB基因型组骨质疏松发生率最高(46.15%),Bb基因型组次之(19.85%),bb基因型组最低(14.81%)(P<0.05);BB基因型组OC最低,与Bb、bb 基因型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间尿DPD排泄率(DP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DR基因型可作为预测广西壮、汉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利用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 将50名未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和50名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未破裂组1和破裂组1。所有患者均接受4D-CTA检查并检测血清SDF-1a水平。非破裂组1接受了12个月的随访后把后脉瘤破裂的患者被纳入破裂组2,动脉瘤未破裂的患者被纳入非破裂组2。结果 诊断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Wn、AR、L、SR、SDF-1a及其组合的AUC值均大于0.70。破裂组2 Wn、AR、L、SR和SDF-1a及其组合预测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AUC值均大于0.70。结论 4D-CTA联合SDF-1a能有效区分破裂的颅内后交通动脉瘤并预测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