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人肺癌单克隆抗体3D3重链可变区cDNA克隆及序列测定史依仁颜江华郭先健白雪峰单克隆抗体(McAb)在科研及影像诊断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对人是异种抗原,使其在人类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构建各种重组抗体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人源化的抗人肺癌单域抗体hu3D3vH的功能性亲和力,制备其二价和四价的抗体分子。方法重组PCR分别将SV5-Cys短肽和p53四聚化结构域基因与hu3D3VH基因融合,而获得同源二聚体dihu3D3VH和同源四聚体tehu3D3VH基因。将两种基因克隆至pET-22b( )表达载体,并分别在E.coli BL21(DE3)中表达。表达产物通过N2 亲和层析柱纯化。用FITC分别标记hu3D3vH、dihu3D3VH和tehu3D3V三种抗体分子,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分析其抗原反应性和特异性,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分析其功能性亲和力。结果两种基因均以单体形式并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纯化并复性后,其蛋白溶液中分别存在约50%的二聚体和70%的四聚体。dihu3D3VH和te- hu3D3VH均保留了hu3D3VH的抗原反应性和特异性;且与hu3D3VH相比,其功能性亲和力分别提高了约60%和160%。结论采用增加结合价的策略,有效地改善了hu3D3VH的功能性亲和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杀手细胞(immune-killer cells,IKCs)的体外扩增方法及其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杀伤作用。方法:改良自然杀伤细胞培养扩增法扩增IKCs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IKCs表型,台盼蓝染色计数法观察细胞增殖状况,AlamarBlue法观察IKCs细胞对BEL-7402细胞的杀伤作用,用BALB/c裸鼠模型检测IKCs细胞对肝癌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IKCs细胞培养14 d的细胞总数扩增300倍以上,主要由CD3~+CD56~+、CD3~-CD56~+和CD8~+细胞亚群组成,CD3~+CD56~+和CD3~-CD56~+比例达85%以上,CD8~+比例达到77%以上。IKCs细胞对肝癌BEL-7402细胞的杀伤实验显示,当效靶比为25:1时和100:1时,其杀伤活性分别为66.5%和97.8%(P<0.01)。裸鼠肝瘤模型治疗实验显示,IKCs细胞对早期和晚期人肝癌BEL-7402细胞裸鼠模型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其抑瘤率达69%以上(P<0.01)。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肿瘤免疫杀手细胞IKCs的培养扩增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用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重组RGD/tTF融合蛋白,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PCR技术均建RGD与tTF的融合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2b(+),在E.coliBL21(DE3)中表达,镍亲和层析柱纯化。凝血实验和FX活化实验鉴定融合蛋白中tTF的活性,间接ELISA分析RGD活性。结果:获得序列正确的RGD/tTF/pET22b(+)重组子,融合蛋白在E.coliBL21(DE3)中高效表达。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具有活化FX、引起血液凝固的功能,且能与α,β3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构建RGD/tTF/pET22b(+)重组子,RGD/tTF融合蛋白具有TF活性且与d,B,特异性结合,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内特异性诱发肿瘤组织血管栓塞功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Gd标记抗肺癌单抗对荷瘤裸鼠的定向增强效应。材料与方法:用DTPA环二酸杆与抗肺癌单抗3D3和Gd^3+分别偶联,制备出Gd-DTPA-IgG;建立6只荷瘤裸鼠模型;将Gd-DTPA-IgG按2mg单抗/只的剂量从尾部脉内淳入;观察平扫扩注药后6小时瘤体磁共振信号。结果:Gd-DTPA-IgG能选择性增加瘤灶的信号强度。结论:磁共振免疫成像为肺癌定性提供一种潜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人肺腺癌组织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融合,获得1株单克隆抗体(McAb 3D3)。Ig类测定为IgG_1型。杂交瘤培养上清液和腹水的效价分别为1∶10~3~10~4和1∶10~6。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观察到McAb3D3主要与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L342反应,与其它组织肿瘤细胞株没有反应。ABC免疫酶染色试验显示McAb3D3主要与肺腺癌组织反应,与正常肺组织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17.
抗人肺癌单克隆抗体(3D3)的研制及其特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 -1,NRP -1)在胃癌细胞 BGC823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自主研发的抗 NRP -1 b1/ b2单克隆抗体(NRP -1 mAb)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基于实验室前期已成功制备出纯度和浓度均较高的 NRP -1 mAb。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抗体亲和性、细胞免疫荧光定位检测 NRP -1的分布及 NRP -1 mAb 特异性。建立胃癌移植瘤裸鼠模型,向移植瘤中注射不同浓度的 NRP -1 mAb,研究抗体对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2周后根据瘤体大小得出抑瘤率。最后免疫组化分析癌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细胞 BGC -823上存在 NRP -1,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能与自制的 NRP -1 mAb 有效结合。通过动物实验,NRP -1 mAb 能有效抑制移植瘤的生长,高浓度抗体较低浓度对移植瘤抑制作用更明显,NRP -1 mAb 治疗组中 VEGF 表达较空白组低(P <0.01)。结论:胃癌细胞 BGC -823细胞膜上表达 NRP -1,NRP -1 mAb 能特异性结合胃癌细胞上 NRP -1蛋白,NRP -1 mAb 能抑制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可能与下调 VEGF 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自主研发的抗NRP-1 b1/b2 IgG单克隆抗体(NRP 1mAb)对胃癌BGC 823细胞生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室制备NRP-1mAb,采用SDS-PAGE检测纯度。采用0、25、100、200、400 μg/ml NRP-1 mAb培养胃癌BGC-823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MTT法、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观察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集落形成和凋亡的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RP 1mAb作用后Akt、p38、ERK、JNK信号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 SDS-PAGE检测显示,NRP-1mAb的纯度在95%以上。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NRP-1mAb作用后,BGC-823细胞形态呈凋亡改变。MTT实验显示,NRP-1mAb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1)。集落形成实验显示,不同浓度NRP-1mAb均能显著抑制BGC-823细胞的集落形成,其抑制率呈浓度依赖性(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不同浓度NRP-1mAb均明显促进BGC-823细胞凋亡,且大部分集中在早期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BGC-823细胞的Akt磷酸化受到抑制, ERK、p38、JNK的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NRP-1mAb能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的生长、促进凋亡,可能与抑制Akt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肿瘤血管作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有报道称利用抗体(Ab@作为组织因子(TF@胞外区截短组织因子(truncated tissue factor,tTF@的载体,表达的抗体--截短组织因子(Ab-tTF@融合蛋白能够选择性结合肿瘤血管,诱发实体肿瘤组织血管栓塞,导致肿瘤衰退,但是该方法存在一些弊端。本实验旨在研究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GRGDSP,RGD@多肽作为tTF载体所表达的(RGD@3-tTF融合蛋白选择性结合结肠癌裸鼠模型肿瘤血管的能力。方法:用3个串联的RGD多肽与tTF合成融合基因(RGD@3-tTF,表达于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用镍柱纯化融合蛋白。用RGD-tTF融合蛋白作对照,通过凝血实验和凝血因子Ⅹ(FⅩ@活化实验检测(RGD@3-tTF融合蛋白的凝血活性,运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析其特异性结合肿瘤血管标志物整合素αvβ3的能力。结肠癌裸鼠模型分为3组(每组1只@,肿瘤组织分别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RGD@3-tTF、RGD-tTF融合蛋白、tTF进行荧光染色,免疫荧光实验分析融合蛋白在结肠癌裸鼠模型组织的定位。结果:(RGD@3-tTF融合蛋白保留了组织因子的凝血活性,在Ca2+存在时随着融合蛋白浓度的增加,凝血时间相应缩短,浓度为6μmol/L时,凝血时间为(9.96&#177;0.56@min(与对照组比较,P〈0.01@。(RGD@3-tTF融合蛋白的浓度在1μmol/L以上时能有效活化FⅩ,其活化能力与RGD-tTF相似(F=0.147,P〉0.05@。同浓度(RGD@3-tTF融合蛋白与整合素αvβ3的结合能力强于RGD-tTF(F=164.81,P〈0.01@,当融合蛋白浓度为0.24μmol/L时,(RGD@3-tTF融合蛋白和RGD-tTF融合蛋白的A405nm分别为1.25和0.95。免疫荧光实验显示,(RGD@3-tTF融合蛋白富集于结肠癌裸鼠模型的肿瘤血管。结论:(RGD@3-tTF融合蛋白在保留组织因子凝血活性的同时通过高效、特异地结合肿瘤血管标志物整合素αvβ3,选择性地定位在结肠癌裸鼠模型的肿瘤血管上,为发展tTF作为效应因子的结肠癌分子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