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围生期心肌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围生期心肌病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观察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项检测指标(EF、HR、MAP、CVP)的变化。结果 6例患者病情迅速控制或好转,由烦躁转为安静,心率、呼吸频率减慢,血压恢复正常,肺部啰音减少,均好转出院。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围生期心肌病并发心源性休克,可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表现,提高患者存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危重症亚专科护理的网络平台辅助培训模式并评价实践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30名重症监护室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分亚专科护理小组,开展网络平台辅助培训模式下的亚专科护理小组培训。在培训前后,由第三方考核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测量护士的核心能力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网络平台辅助培训模式下的危重症亚专科护理后,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技能水平以及核心能力均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 P<0.01;t=-3.19, P<0.01; t= -11.58,P<0.01);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3, P<0.01) 。结论 网络平台辅助培训模式下的危重症亚专科护理可以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技能水平、核心能力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天枢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EN)并发症的防治作用. 方法:将117例重型颅脑损伤行EN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61例).试验组病人在EN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穴位;对照组只给予EN治疗.观察两组病人发生误吸、反流、吸入性肺炎、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并每天测定病人胃黏膜的二氧化碳分压(PgCO2)和pH值(pHi)以及胃潴留量和喂养量. 结果:试验组病人电针刺激穴位后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病人经电针刺激穴位后胃黏膜PgC02明显降低,胃黏膜pHi明显升高,胃潴留量明显减少,喂养量明显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电针刺激天枢穴位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EN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入院后常规脱水、呼吸机辅助、护脑、促醒、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有手术指征者行去骨板减压、脑室引流及血肿清除术。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iv,gtt,bid×14d;乙酰谷酰胺0.75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iv,gtt,qd×14d。观察两组患者的清醒人数、觉醒时间、GCS评分的变化,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清醒人数所占比例及治疗后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觉醒平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与乙酰谷酰胺联合使用除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缓解脑血管痉挛外,能更好地营养缺血损伤区的脑细胞,减少凋亡,使患者提前苏醒,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明显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48例伤寒患者随机分为氯霉素组24例(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38.6±s1.8a)和依诺沙星组24例(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26.2±1.6力。氯霉素1.O-1.5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qd。依诺沙星0.2g,tid,po,均21d为一个疗程。结果:氯霉素组有效率为62%(依诺沙星组为96%),退热时间、中毒症状清退时间较氯霉素组缩短(P<0.01)。  相似文献   
16.
对42例慢性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国产氨力农50m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7天为一疗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显示,心功能改善Ⅱ级或Ⅱ级以上者22例(占52.4%),总有效率达92.9%,用药后每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搏指数明显升高,总外周阻力、射血前期与左室射血的比值均有所下降,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与脓毒症早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脓毒症患者216例,收集患者入院24h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血清LDH、血乳酸、氧合指数、血肌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相关指标及28d的生存结局。依据血清LDH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LDH正常组(LDH<225U/L,N-LDH组),LDH轻度升高组(225U/L≤LDH<300U/L,L-LDH组),LDH高度升高组(LDH≥300U/L,H-LDH组),比较3组患者28d病死率。依据患者临床结局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LDH水平。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脓毒症休克,将患者分为休克组与非休克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LDH水平。将血清LDH与血乳酸、PCT、CRP等其他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相关变量对脓毒症患者生存结局的预测作用。结果:28d病死率比较,H-LDH组死亡31例(37.3%),L-LDH组死亡23例(27.1%),N-LDH组死亡7例(14.6%),H-LDH组病死率明显高于L-LDH组和N-LDH组,且L-LDH组高于N-LDH组(均P<0.05)。生存组患者血清LDH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休克组血清LDH水平也明显高于非休克脓毒症患者(P<0.05);血清LDH与血乳酸、CRP、PCT及血肌酐呈明显的正相关(均P<0.05),而血清LDH与氧合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血清LDH同乳酸、PCT和SOFA评分可作为脓毒症28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清LDH能够有效预测脓毒症患者早期病死率。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LDH水平可一定程度反应患者能量代谢状态,可作为脓毒症患者休克判定的参考指标和早期病死率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早期低氧血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19例颅脑损伤早期发生低氧血症的原因及急救处理。结果119例患者中,因脑疝、脑干损伤引起低氧血症48例,经抢救后GOSⅠ、Ⅱ级48例。因后颅窝血肿、小脑损伤引起低氧血症7例,经抢救后GOSI、Ⅱ级2例。因误吸引起低氧血症33例,经抢救后GOSⅠ、Ⅱ级2例。因肺栓塞引起低氧血症2例,经抢救后GOSⅠ、Ⅱ级2例。因肺组织基础病变引起低氧血症5例,经抢救后GOSⅠ、Ⅱ级1例。因合并胸外伤引起低氧血症24例,经抢救后GOSⅠ、Ⅱ级2例。结论及时正确诊断、纠正低氧血症,并针对其原因进行抢救,能提高颅脑损伤早期低氧血症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在一定血糖控制目标下,应用两种不同胰岛素调节方式对血糖变异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6月—2014年7月入住丹阳市人民医院ICU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血糖方案控制血糖变异,观察组则采用Leuven调节的改良方案对血糖进行护理干预。连续记录5 d所有患者的末梢血糖值,计算每日以下数据:平均血糖,低血糖发生率(血糖值≤3.2 mmol/L),血糖标准差(SD),平均绝对血糖波动幅度( MAGE)以及血糖不稳定指数( GL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5 d里平均血糖值维持在限定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血糖SD、MAGE以及GLI在第1、2天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上述数据在之后的3 d内均较之前有所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第1天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之后的4 d,两组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Leuven调节的改良方案具有调节较早、简便、易操作等优点,比常规方案更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够早期较好地控制血糖变异。  相似文献   
20.
对42例慢性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国产氨力农50m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7天为一疗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显示,心功能改善Ⅱ级或Ⅱ级以上者22例(占52.4%),总有效率达92.9%,用药后每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搏指数明显升高,总外周阻力、射血前期与左室射血的比值均有所下降,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