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370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13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OPCAB手术病人3703例,对病人例数变化、年龄及比例、旁路血管移植支数、同期采用术式、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OPCAB移植血管应用情况等指标进行总结.另外,将病人按年龄分成<45岁、45~60岁、60~75岁及>75岁4组,记录并分析各组乳内动脉应用情况、旁路血管的支数及构成.结果 病人平均每例移植旁路血管(3.3±0.8)支.OPCAB手术的病人数量与比例逐年上升,而左乳内动脉的使用和动静脉混合方式旁路移植占据绝对优势(P<0.05).术后死亡26例(0.7%),病死率逐渐下降.结论 采用切实、可行的外科处理策略、完善的围术期管理结合多项适应病情变化改进与创新的OPCAB术式,使得OPCAB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治愈率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62.
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减轻体外循环的肺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内给予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TNF-α Ab)对体外循环(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家兔28只,随机分为单纯开胸组、单纯CPB组、CPB+经气管插管注入生理盐水组和CPB+TNF-α Ab组(术前和主动脉开放后经气管插管注入抗兔TNF-α Ab,总量2400pg/ks)。测定各组围CPB期左、右心房血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取肺组织样本,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并观察肺组织含水量、TNF-α mRNA和TNF-α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TNF-α Ab明显抑制CPB期间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抑制肺源性TNF-α的释放,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终产物MDA的产生。同时,TNF-α Ab还可降低肺含水量,减少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且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较轻,但并未从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上减少TNF-α的分泌。结论气管内应用TNF-α Ab能明显减轻体外循环肺损伤。  相似文献   
63.
先天性多发性室间隔缺损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5年 4月至 2 0 0 2年 10月 ,我们共手术治疗了 2 2例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VSD)的病人 ,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2 2例病人中男 12例 ,女 10例。年龄 2~ 30岁 ,平均 (10 2± 4 8)岁。体重 11~ 5 2kg ,平均 (2 5 2± 10 4 )kg。临床症状多为心脏杂音或肺部感染、剧烈运动后或小儿哭闹后出现呼吸困难及口唇发绀。查体 :胸骨左缘 3、4肋间均可闻及明显收缩期杂音 ,心界明显扩大 15例 ,P2 亢进 18例。所有病人均经胸壁路径或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术中经心脏表面或食管超声进一步明确VSD位置 ,并在修补后了解手术效果。 18例肺动…  相似文献   
64.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on—pump)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ff—pum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2003年12月-2005年1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95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on—pump组和off—pump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off—pump组发生并发症17例,on—pump组26例(P=0.000);off-pump组住院死亡2例,on—pump组死亡6例(P=0.025)。结论 在多支左主干病变中,off—pump和on—pump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off—pump后的心电图改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on—pump患者低,但是合并瓣膜病或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更适宜采用on—pump,off—pump不能取代on—pump。  相似文献   
65.
单纯右房粘液瘤四例报告北京市安贞医院心外科陈宝田,郭金堂,顾承雄北京市安贞医院心外科1984年至1992年共收治心脏粘液瘤45例,其中右房粘液瘤4例,双房粘液瘤3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例,女3例,年龄最...  相似文献   
66.
左心室室壁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室壁瘤术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术后30 d和术后5年猝死占室壁瘤术后总死亡原因的29.6%和36.8%[1].射频消融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2].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我们对25例左心室室壁瘤的患者施行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同期左心室室壁瘤缝缩和心外膜射频消融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7.
目的了解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冠心病血管重建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及预后。方法入选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PCI或CABG)存活出院并完成随访的5461例患者,根据有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无危险因素组376例,有危险因素组5085例。记录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随访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结果男性占76.9%(4199例),平均年龄(60.0±10.4)岁,平均随访549d。无危险因素患者年龄偏大、BMI低(P<0.000);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血管开口病变、LAD近端、左主干和慢性闭塞病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危险因素组CABG患者多且完全血管重建率高(P=0.002)。随访2年,无事件生存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88%vs.87%,P=0.061)。随访期间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中,无危险因素患者β受体阻滞剂、ACEI和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有危险因素组患者。结论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冠心病血管重建患者,尽管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但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与有危险因素者相同,一旦病变发展到需要做血运重建时,远期预后并不优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这些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不足,提示临床上对于无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应同样重视和加强二级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8.
高铭鑫  顾承雄 《中国医药》2013,8(9):1344-1346
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5年生存率低,其首要致死原因为室壁瘤引起的严重心功能不全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2].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成为实验和临床研究热点[3].折返环是心脏折返激动通过的路径,是造成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原因之一[4].能否有效遏制折返环是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折返环在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中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对糖尿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裸支架(BMS)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3种不同血管重建的疗效。方法:选择接受血管重建治疗的糖尿病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427例,比较其BMS、DES和CABG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随访2年的临床结果。结果:BMS、DES和CABG3组间住院时期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年随访结果中,BMS组、DES组再次血管重建率分别为17.6%、10.4%,均显著高于CABG组的1.9%(P<0.01);BMS组的总MACCE发生率为23.1%,显著高于CABG组的10.7%(P<0.01),而DES的总MACCE发生率与CAB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置入BMS后再次血管重建率和总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而DES的中期临床疗效并不逊于CABG。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CPB组和Sham组(单纯开胸)。测定各组围CPB期左心房、右心房血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TNF-α含量;取肺组织样本,动态观察肺组织TNF-αmRNA表达、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Fasl的表达和Bcl-2/Bax及凋亡指数变化情况。结果:CPB后,中性粒细胞在肺内明显聚集,肺源性TNF-α的表达及释放显著增加。同时,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提高,肺泡上皮细胞Fasl、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下降。结论:CPB可引起肺源性TNF-α表达增高并诱发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