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胰岛素瘤外科治疗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胰岛素瘤诊治的经验,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预后. 方法: 回顾分析1973年1月~1999年2月收治的63例胰岛素瘤患者资料. 结果: 典型三联征、发作性血糖降低与血清胰岛素、C-肽反向升高有助于明确功能性胰岛素的定性诊断.术前定位困难诸多,B超、CT和DSA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0%、54%和78%.正确选择术式对预后和并发症有显著影响. 结论: 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为多发性胰岛素瘤和隐灶肿瘤尤其是位于胰头钩突肿瘤的遗漏.术中监测血糖变化是一简便预测手术成功率的方法,对探查和切除肿瘤的彻底性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2.
胃癌具有发病率高、易转移和病死率高等特点,根据临床统计,根治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率高达33%[1].近年来,基因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RNA干扰作为目前最为有效的基因沉默技术,是胃癌治疗的重大突破,其能特异而有效地阻断靶基因表达,下调相应蛋白水平及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现今,研究又将纳米技术与RNA干扰相结合,开辟了胃癌治疗的崭新途径.本文就当今纳米载体介导小干扰RNA在胃癌治疗领域中的作用机理、临床意义、研究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分析大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手术治疗转归.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大肠癌伴脑转移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数据采用单因素Log-Rank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结果 大肠癌继发脑转移的中位年龄为57(41~75)岁,原发肿瘤与转移瘤间隔的中位时间为13.5个月,其中合并颅外(肺、肝、骨)转移占61%(17/28),仅有脑转移的占39%(11/28).脑转移瘤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征候群和偏瘫、下肢乏力、失语等定位症状以及癫痫等,颅内转移瘤以单发病灶为多见,占82%(23/28),位于幕上(枕叶、顶叶、额叶)者占57%(16/28),位于幕下(小脑)者占43%(12/28);转移性脑瘤手术切除后中位生存时间为9.4个月,1年生存率为28.9%,5年生存率为7.1%.多因素分析提示颅内单发病灶转移(χ2=7.35,P<0.05)和无颅外其他部位转移(χ2=6.47,P<0.05)是大肠癌脑转移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28例均接受手术切除和多学科协作治疗,无手术死亡和出血及再手术病例.结论 大肠癌脑转移总体预后欠佳,手术切除脑转移病灶可延长部分患者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34.
 PIK3CA基因编码蛋白激酶PI3K的p100α亚单位,参与PI3K的合成,通过下游PI3K/AKT通路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多种肿瘤组织中可检测到PIK3CA基因突变,突变的PIK3CA异常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导致细胞周期异常、细胞黏附性下降、细胞凋亡下调及新生血管形成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研究表明PIK3CA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分化、转移及耐药密切相关,有望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基因筛查、治疗方案制定、复发随访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35.
36.
虽然精氨酸酶活性主要表达在肝脏 ,但在肝外组织 ,尤其是巨噬细胞也有表达 ,在该处它们可能对伤口愈合、细胞增殖和调节 NO生成等起多种生理作用。免疫细胞中的精氨酸酶活性被 IL- 4、IL- 10和 TGF- β等细胞因子和儿茶酚胺等上调。由于这些物质的释放在创伤后增加 ,推测创伤后免疫细胞中的精氨酸酶活性也有所增加 ,为此作者进行下列实验以证实这一推想。取 C3H/ He N鼠分成对照和实验两组 ,后者制成手术创伤模型 ,剖腹后翻动内脏 15秒钟 ,然后关腹。对照组鼠仅给麻醉 ,不剖腹。取其中部分动物再分成两组 ,分别给腹腔内注射 15mg/ kg…  相似文献   
37.
胆汁成核效应蛋白的分离纯化与成核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纯化并比较各种成核效应蛋白的活性,筛选最具病理学意义的促成核因子。方法 通过ConA-Sepharose 4B亲和层析和Sephadex G-200、Sephadex G-100分子筛凝胶过滤以及超速离心法从胆固醇性结石病人胆汁中分离提纯70 kDa、200 kDa促成核蛋白以及33.5 kDa泡蛋白,在模拟胆汁体系中观察成核因子促进胆固醇结晶生长、析出过程,比较其成核活性。结果 四种候选的成核效应蛋白中,33.5 kDa泡蛋白是活性最强的促成核因子,成核活性强弱依次为33.5 kDa泡蛋白>200 kDa糖蛋白≈α1-酸性糖蛋白>70 kDa糖蛋白,当浓度为100/μg/ml时,33.5 kDa泡蛋白成核活性指数Ig、Ic、It分别为1.52、1.63、0.57,并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促成核活性亦随之增强(F=678.18,P<0.05),且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胆汁中存在多种促成核作用的糖蛋白,其中33.5 kDa泡蛋白可能与胆石形成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38.
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端  项建斌 《胃肠病学》2003,8(3):168-171
胆石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患病率已达10%~20%,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尽管目前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仍不十分明了,但近10年来胆石成因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特别是胆汁综合成石因素、胆汁促/抑成核系统的平衡、胆石形成的相关基因和细菌成石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胆汁热力学平衡体系 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的前提条件,胆汁热力学失衡是胆石形成的基础。近年来在该领域有两大进展,其一是胆汁“共同成石论”的提出和发展。除Small热力学坐标系统中的3个因素:胆固醇、磷脂、胆盐之外,胆汁中还有胆色素、微量金属元素、蛋白质和微生物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构  相似文献   
39.
胃肠间质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管少见的肿瘤,通常认为起源于肠管Cajal细胞,以酪氨酸激酶受体KIT蛋白(CD117)获得性突变为其特点.对于可切除肿瘤,目前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复发和转移的肿瘤,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伊马替尼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0.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出血及脾功能亢进(脾亢)是最常见并发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我们通过对继发性脾亢犬脾行射频消融(RFA),探索RFA微创治疗脾亢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