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67篇
  免费   955篇
  国内免费   545篇
耳鼻咽喉   74篇
儿科学   101篇
妇产科学   147篇
基础医学   612篇
口腔科学   159篇
临床医学   2362篇
内科学   1707篇
皮肤病学   180篇
神经病学   250篇
特种医学   821篇
外科学   995篇
综合类   4205篇
预防医学   1745篇
眼科学   120篇
药学   1731篇
  34篇
中国医学   1889篇
肿瘤学   435篇
  2024年   131篇
  2023年   476篇
  2022年   485篇
  2021年   503篇
  2020年   443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438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342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841篇
  2013年   694篇
  2012年   864篇
  2011年   947篇
  2010年   834篇
  2009年   769篇
  2008年   822篇
  2007年   744篇
  2006年   720篇
  2005年   759篇
  2004年   780篇
  2003年   667篇
  2002年   494篇
  2001年   444篇
  2000年   350篇
  1999年   294篇
  1998年   297篇
  1997年   274篇
  1996年   280篇
  1995年   241篇
  1994年   225篇
  1993年   172篇
  1992年   183篇
  1991年   167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50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9篇
  1965年   19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冠心病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因血小板聚集率不达标且CYP2C19基因异常而改用替格瑞洛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首次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100 mg,每日一次;替格瑞洛维持剂量90 mg,每日二次,持续1年。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不良事件(包括轻微出血、过敏、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后随访1个月未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脑卒中;一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2例(4%)出现呼吸困难,2例(4%)发生轻微出血,其中1例鼻出血,1例皮下淤血。应用替格瑞洛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血小板计数未明显下降。结论替格瑞洛用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短期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分析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今后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3年10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同时行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介入诊治术及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42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点.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138例(32.32%),其中单支血管病变79例(占冠心病患者57.25%),双支血管病变37例(占冠心病患者26.81%),三支血管病变22例(占冠心病患者15.94%)(包括合并左主干病变4例).非冠心病组患者289例(67.68%),其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50例(11.71%),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239例(55.97%).冠心病组比非冠心病组年龄大[(60.62±9.66)岁vs.(55.12±11.42)岁,P<0.001],≥60岁的老年患者比例高(50.72%vs.32.53%,P<0.001),并发糖尿病(8.70% vs.2.77%,P=0.012)及脑血管病(19.57% vs.11.76%,P=0.038)的患者比例多,高三酰甘油血症发病率高(26.81% vs.14.53%,P=0.005),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高[(5.41±2.94)g/L vs.(4.88±1.93)g/L,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冠心病组患者白细胞计数[(10.33±3.55) ×10^9/Lvs.(9.55 ±3.17)×10^9/L,P=0.029]、肌酸激酶[(128.29±149.95)U/L vs.(98.92±102.05)U/L,P=0.038]及肌酸激酶同工酶[(13.90±9.91)U/L vs.(11.59±5.15)U/L,P=0.010]高,主动脉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外缘更近[(15.92±22.98)mm vs.(24.74±29.78)mm,P=0.001],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急性发病率高(66.09% vs.54.35%,P=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高血压患者比例及高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9,95%CI:1.024-1.075,P<0.001)、糖尿病史(OR=3.87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肾功能降低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方法收集9608例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适合中国人的改良MDRD方程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90ml·min-1.1.73m-2)、轻度降低(60~89ml·min-1.1.73m-2)、中度降低(30~59ml·min-1.1.73m-2)和重度降低(<29ml·min-1.1.73m-2)4组,探讨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及其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结果 9608例患者中存在肾功能降低(eGFR<90ml·min-1.1.73m-2)者4939例,占51.4%。肾功能降低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55.7%比44.3%,P<0.001),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为严重,表现为患者病变支数更多(1.38±1.13比1.06±1.08,P<0.001)、Gensini积分更高(29.36±35.53比21.32±30.30,P<0.001)。肾功能正常组与轻度、中度、重度降低组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分别为59.7%、69.4%、79.1%、92.3%,冠心病发病率随肾功能降低的程度而明显增高(P<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ensini积分与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β=0.061,OR值3.219,95%CI:2.075~4.364,P<0.001)呈独立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CKD与冠心病诊断存在显著关联(OR值1.330,95%CI:1.177~1.503,P<0.001)。结论肾功能降低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为严重;患者肾功能降低越显著,则冠心病发病率越高;肾功能降低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独立正相关;CKD与冠心病发生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对比研究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2年2月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给予瑞替普酶溶栓;对照组24例给予阿替普酶溶栓。分别观察溶栓前及溶栓4h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率(HR)、血气分析及3d后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变化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管再通24例,再通率为92.3%;对照组血管再通19例,再通率为79.2%。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35)。两组治疗后肺动脉压、收缩压、HR、调节性细胞容积(R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率为19.2%;对照组出血率为20.8%,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51,P=0.8319)。结论应用瑞替普酶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进行溶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同于阿替普酶。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675例ACS的患者和636例对照组进行检测,分析IL-8基因+394T/G单核苷酸多态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结果: IL-8基因+394 T/G单核苷酸多态在ACS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皆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IL-8基因+394 T/G单核苷酸多态三种基因型(GG型,GT型和TT型)在ACS组分布频率分别为16.9%,48.7%和34.4%,在对照组分别为18.1%,50.9%和31.0%。IL-8基因+394 T/G多态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对照组和ACS组之间无明显的相关(P>0.05)。Logistic回归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后,IL-8基因+394 T/G多态与ACS的发病无相关关系。结论: 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IL-8基因+394T/G多态与ACS发病无相关关系,IL-8基因+394 T/G 多态不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肌桥(MB)近端并发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资料,与单纯MB患者作对照比较,探讨MB并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易患因素和影像学特点。方法:病例组选择MB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狭窄(≥70%)患者92例,均为冠脉血管前降支(LAD)病变,对照组选择同期入院有临床症状的单纯前降支MB患者100例,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58±11)岁vs.(52±10)岁]、收缩压[(158±10)mm Hg vs.(146±10)mm Hg)]和高脂血症比例(36%vs.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5.9±1.8)mmol/L vs.(4.7±1.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4.3±1.4)mmol/L vs.(3.0±1.1)mmol/L]均有显著差异。冠状动脉注入硝酸甘油后病例组MB收缩期压缩程度[(74±10)%vs.(67±9)%]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平均MB血管长度[(27±12)mm vs.(26±10)mm]、MB血管直径[(3.1±1.1)mm vs.(3.2±0.9)mm]和MB近端距离前降支口部距离[(51±10)mm vs.(48±11)mm]没有显著差异。结论:MB近端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997.
韩春燕  刘际童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58-1760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运用喉罩 瑞芬太尼、丙泊酚或喉罩 异氟醚、丙泊酚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全麻LC老年冠心病患者32例,ASA 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置入LMA-ProSealTM喉罩.麻醉维持RP组以瑞芬太尼0.2~O.4μg/(kg·min),丙泊酚4~6 mg/(kg.h),静脉泵入维持麻醉.IP组以丙泊酚4~6 mg/(kg·h)静脉泵静脉入,异氟醚2%~3%维持麻醉.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Sp()2、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术后OAAS评分.[结果]停药后5 min,患者心率、MAP呈上升趋势均高于停药前水平(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PACU时间RP组早于IP组(P<0.05);RP组在拔喉罩后即刻、离开PACU、拔喉罩后30min、1 h OAAS评分高于1Pfit(P<0.05).[结论]喉罩通气、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冠心病患者LC循环抑制轻,患者有更好的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7例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和14例健康志愿者以及18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CK20的表达.以GAPDH作为内参照.结果 14例健康志愿者和18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CK20的表达均为阴性;47例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K20阳性表达率为21.3%(10/47):T1为0(0/29),T2为20%(2/10),T3为100%(4/4),T4为100%(4/4).随访12个月,6例(T2~T3)外周血CK20阳性的尿路移行细胞癌有3例(T3G2膀胱癌1例,TaG2和T3G2输尿管癌各1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检测外周血CK20表达,可以提示癌细胞的血行播散,对判断预后以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99.
手术标本(包括常规标本和术中冷冻标本)的病理检查是正确诊断病变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病理切片质量对作出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冷冻切片病理诊断时,由于取材、制片及时效的限制,冷冻切片的病理诊断风险较高.为提高冷冻切片的制片质量,本科室成立了品管圈小组[1-3] ,针对冷冻切片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紊乱对焦虑性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结构的影响,探讨焦虑性抑郁的潜在发病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溶媒组、焦虑组、抑郁组和焦虑性抑郁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联合皮质酮注射方法建立焦虑性抑郁大鼠模型,连续21 d;造模后采用高架十字迷宫(EPM)、旷场实验(OFT)、强迫游泳实验(FST)评价大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HE染色检测大鼠HPA轴各组织及海马病理变化;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表达。结果焦虑性抑郁组大鼠进入开臂的时间、次数及自主活动次数均与焦虑组相当,不动时间显著增加,与对照组及抑郁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HPA轴各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海马神经元肿胀,呈空泡状;同时,血浆中CRH、ACTH和CORT含量显著增加(P0.01或P0.05),海马GR表达显著下降。结论焦虑性抑郁模型组大鼠具有显著的焦虑及抑郁样行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HPA轴紊乱及其引发的脑内海马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