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分析48例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内外科治疗及其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病因:高血压占70.83%,马凡综合征10.42%,其他占18.7%,临床表现多样,胸痛为首发表现,超声、螺旋CT、MRI有助于诊断,尤其是64排CT,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准确定位。结论:早期确诊、早期合理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28例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其R-R间期≤250m s时,极易诱发室颤而死亡,提出了在治疗中应首选电击复律,其次是应用心律平或胺碘酮,禁止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和异搏定。 相似文献
13.
韩肇木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7):542-543
目的:总结28例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的诊治体会。方法:分别用Ⅰc类药物心律平、Ⅲ类药物胺碘酮、Ⅳ类药物异搏啶抗心律失常治疗以及电复律治疗。结果:Ⅰc类心律平、Ⅲ类药物胺碘酮及电复律治疗有良好效果,而用西地兰和异搏定可使预激综合征并心房颤动演变成室颤。结论:预激综合征并心房颤动时,应首选心律平治疗,尤是QRS波群>0.12 s时,应首选电击复律,其次是应用心律平或胺碘酮药物治疗,禁止使用洋地黄类和异搏定药物。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韩肇木(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医院内科武汉市430014)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危重急症,易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致死而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AMI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对急性心肌梗塞时心电图与QTC间期离散度的关系。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50例急性心肌梗塞未发生室颤患者(非室颤组)与发生室颤患者(室颤组)的十二导心电图QTC间期离散度,结果室颤组QTC间期离散度均显著高于非室颤组,急性心肌梗塞QTC间期离散度增加,导致心室纤颤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与QTC离散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韩肇木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12):935-93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梗死部位、与心室纤颤的关系。方法:将2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室颤组与非室颤组,分别测定QT间期、离散度值,并与之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时,室颤组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高于非室颤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值愈大,则愈容易发生心室纤颤。尤其≥40ms者,几乎均会发生室颤。而与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塞(MI)是成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但一般认为在儿童则极少发生,成年人MI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已为大家所知晓和接受,但在儿童则缺乏一般的诊断标准。作者回顾性地分析37例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儿童医院经尸检证实为透壁MI的病例,病人年龄均小于21岁(范围2天~20岁),心电图均为15导联(常规标准12导联、加V3R、V4R、V7)、分别观察Q波切迹,在I导联或QT间期最长的导联并用Bazett公式予以校正测算QTc值。QTc<440ms为正常,Q波的幅度以Nakanishi等的报道材料为标准,病例解剖均符合标准的急性或非急性MI。结果:37例尸检标本,发生MI的疾病分布是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9例(24%);川畸病7例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190例经手术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病例作了回顾分析。结论是:在PDA的诊断方面,导管检查不应列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应视为心导管检查(包括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的适应证:①PDA伴肺动脉高压;②连续性杂音不典型;③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伴脉压大及周围血管征;④疑有合并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通过对28例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的回顾性分析,提出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其QRS<100ms时,极易诱发室颤而死亡;提出了在治疗中应首选电击复律,其次是应用心律平或胺碘酮,禁止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和异搏定。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现状和进展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医院心内科韩肇木综述湖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黄从新审校1987年,Huang[1]首先报道将射频(Radilfrengutbeyenergy,RF)电流消融心内膜以来,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证明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