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6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63岁 ,因多关节对称性肿痛 2 2年 ,发热 3个月余入院。患者于 1961年确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 ) ,甲基硫氧嘧啶口服半年后痊愈。 1975年 10月 ,出现眼睑下垂 ,吞咽困难 ,言语含糊 ,双下肢无力 ,晨轻暮重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 n Ach R)抗体升高 ,新斯的明试验 ( + ) ,诊为重症肌无力 ( MG)。予胸腺 6 0 Co放射治疗 ,并先后口服美斯的明、吡啶斯的明 ,症状好转。 1978年 ,患者逐渐出现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膝、踝等全身关节对称性肿痛 ,晨僵 ( 3 h左右 ) ,查 RF( + ) ,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 RA …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磁疗剂量的表达方法。方法:用特斯拉计的测试探头测量记录磁片和线圈周围空间各点的磁场强度。①直径16cm圆电磁线圈通以直流电流3A,在距线圈表面不同距离及距中线轴不同距离点的磁场强度。②边长42cm×42cm的矩形电磁线圈通以直流电流2A,在距线圈表面不同距离及距中线轴不同距离点(平行于矩形的一边)的磁场强度。③两个边长42cm×42cm的矩形电磁线圈相距30cm相对平行放置,通以直流电流2A,在距其中一个线圈表面0~15cm距离范围及距中线轴不同距离点(平行于矩形的一边)的磁场强度。结果:几种治疗用磁片和线圈周围的磁场分布各不相同;磁片的磁场衰减很快,在距磁片表面1cm处就下降为最大值的2%。直径为16cm的线圈,在距线圈表面3cm磁场强度约下降一半。单个边长42cm×42cm的矩形电磁线圈,在距线圈表面11cm时磁场强度约下降一半。两个矩形线圈相对30cm对置时在两线圈之间区域的磁场强度基本均匀。结论:用某一点的磁场强度不能表达整个磁疗范围的磁场特性,磁疗剂量的表达方法要描述:①磁疗磁片或线圈的空间磁场强度分布。②磁疗磁片或线圈和治疗部位间的相对位置。③磁场随时间变化的波形。  相似文献   
63.
强直性脊柱炎的核素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脊柱椎小关节和椎旁韧带等,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股骨头坏死而致残.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关节功能锻炼、理疗、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慢作用药(如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等)的应用,但效果往往不佳.  相似文献   
64.
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介绍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现状。提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并强调要综合治疗,包括病人教育、康复理疗和药物治疗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65.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周期的基因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滑膜衬里层细胞增生、血管翳形成、单个核细胞浸润 ,进而软骨侵蚀和关节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 ,RA滑膜增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 ,RA滑膜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周期中增生异常活跃 ,呈肿瘤样增生 ,是造成软骨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调节细胞周期以减轻滑膜增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RA和细胞周期哺乳动物细胞增生周期分为DNA合成前期 (G1)、DNA合成期 (S)、DNA合成后期 (G2 )和有丝分裂期 (M)共 4个阶段。细胞分化由细胞周…  相似文献   
66.
来氟米特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来氟米特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最早应用于器官移植。近年来,在免疫性疾病领域。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外,在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银屑病性关节炎、韦格纳肉芽肿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就其在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7.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是近年强直性脊柱炎遗传学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和-308位点多态性对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易感性和病变程度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对象:随机选择1999-01/2003-12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08例,各对象间均无血缘关系。男女比为5.3:1;年龄13~71(30&;#177;12)岁,根据骶髂关节破坏程度X射线片评估为Ⅰ~Ⅳ级。另从解放军上海血站(长海医院)随机选取100名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年龄19~56(33&;#177;9)岁,男女比为4.9:1,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方法:每例参与者取外周血,加乙二胺四乙酸A抗凝后进行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纯化;对聚合酶链反应产物测序,并用Chromas 1.62软件展示分析DNA测序结果。②以X射线骶髂关节片分级和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G/C)和(G/A)的对应值评估其对疾病程度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以DNA直接测序法对-238和-308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类型与疾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238G/G基因型和-238G/A基因型:强直性脊柱炎组有106例(98.1%)和2例(1.9%),正常对照组有95例(95.0%)和5例(5.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肿瘤坏死因子α-308.1.1(G/G)基因型和-308.1.2(G/A)基因型:强直性脊柱炎组有89例(82.4%)和19例(17.6%),正常对照组中有85例(85.0%)和14例(14.0%)。两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③根据骶髂关节X射线分级判定疾病严重程度与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G/G和G/A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射线片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时,(G/G)型为3/35/40/11例,(G/A)型为1/12/6/0例。两组差异比较意义显著(GMH:4.77,P&;lt;0.05)。结论:在观察对象中未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和-308位点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易感性相关,但根据骶髂关节损害程度X射线分级说明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的多态性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严重程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旨在评价接受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治疗的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不良反应,为生物制剂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纳入在我科接受了TNF-α拮抗剂治疗的369例中国汉族人群AS患者,未完全跟踪随访给药1011次.所有患者均评估了用药后2h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其中126例长期用药患者进行了第8、12、52、104周的随访.观察患者用药后2h的短期不良反应和长期不良反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的369例AS患者,随访用药后2h共计发生30次不良反应.英夫利西单抗和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引起的短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8%,2.6%,P=0.31).126例患者分别依次进行了第8、12、52、104周的随访,共计39例发生不良反应,长期应用英夫利西单抗和rhTNFR:Fc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9%,51%,P=0.69).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AS患者在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时应注意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应注意第3、4次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接受英夫利西单抗和rhTN FR:Fc治疗的患者用药后2h内和长期(≥2年)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相当.  相似文献   
69.
软骨移植及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节软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例,目前的治疗包括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膜或骨膜移植修复及软骨细胞移植修复.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使软骨移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就软骨移植及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0.
以发热为突出症状的未分化脊柱关节病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u Sp A)是一类常见的风湿性疾病 ,其发病以青中年人为主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早期诊断较困难 ,以发热为突出症状的临床少见 ,往往容易误诊。对我院 5 a来以发热为突出症状的 u Sp A 1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均符合 1991年 Amor提出的 u Sp A诊断标准[1 ] ,并除外其它疾病。其中男 9例 ,女 6例 ,发病年龄 18~ 4 2岁 ,平均2 9.2岁± 7.6岁 ,病程 2~ 36个月 ,平均 (10 .8± 9.3)个月 ,均以发热为突出症状。其中低热 (<38℃ ) 2例 ,中度热 (<39℃ ) 8例 ,高热 (<4 0℃ ) 5例 ,平均 (38.7± 0 .6 )℃。热型中 ,不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