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高血压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中的发病机制及其在MCI向痴呆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认可.有研究显示,血压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个复杂的过程,昼夜血压水平、负荷及波动变化较偶测血压更能反映血压对人体的影响,高血压对大脑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由昼夜血压变异性的大小决定.我们观察老年MCI患者与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旨在探讨MCI患者血压异常变化的情况及其对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探讨次级限量运动负荷试验中运动心功能与运动后心率恢复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8月1日—2021年9月9日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就诊的74例同步行次级限量运动试验及运动心排患者,根据运动中心排血量(CO)的水平分为异常组(35例)和正常组(39例),对比分析各项临床资料、运动心功能各项指标及平板运动试验的数据。  结果  (1) 2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组静息状态射血分数(EF)及心指数(CI)、左心做功指数(LCWI)、外周血管阻力(SV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运动峰值:CI、LCWI异常组较正常组显著减低(均P<0.01),SVR异常组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4)每搏输出量(SV)在静息及运动峰值时异常组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静息心率:异常组为(87.688±12.966)次/min,高于正常组的(77.359±11.226)次/min,P<0.05;(6)运动后心率恢复:异常组HRR1为(22.971±8.259)次/min,HRR2为(37.229±8.110)次/min,较正常组明显减低[(27.769±9.184)次/min、(42.513±10.298)次/min,均P<0.05]。  结论  静息心率和运动后心率恢复与运动心功能密切相关,静息心率高和运动后心率恢复不良均可提示心脏功能受损或不良。   相似文献   
24.
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的因素。方法 :采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12 0例(男性 93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5 1a±s 11a)心律失常病人单用普罗帕酮 10 0~ 2 0 0mg ,po ,tid× 5~ 7d ,分析心律失常类型、病因、运动及普罗帕酮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普罗帕酮对室性与房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依次为 76%与 69% (P >0 .0 5 ) ;不同病因 (冠心病、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等 )总有效率依次为 79% ,71% ,69% (P >0 .0 5 ) ;其中对运动诱发的早搏增多者 ,房性早搏及高危性室性早搏 (RonT)疗效最佳 (P <0 .0 5 ) ;剂量与疗效关系不大 ;有效组心率峰值下降 (P <0 .0 5 )。结论 :普罗帕酮对高危性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疗效最好 ,用药后心率峰值下降可能是药物有效的机制之一。不同病因、普罗帕酮的不同剂量与疗效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前后1h内心律失常动态变化.方法11例房缺、室缺病人行修补术中采用三导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手术当日术前、术中及术后全程24h心电资料.结果①室上性早搏术后较术前减少,无统计学意义(t=46,0.05<P<0.10);②室早术后较术前减少,有显著意义(t=55,P<0.01),室速与心脏停搏密切相关;③4例出现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并持续存在.结论房缺、室缺通过修补,恢复了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可使原有的心律失常迅速改善,同时要注意防止手术损伤传导束.  相似文献   
26.
患者,男,69岁,因活动后心悸、胸闷不适3年,气短、不能平卧伴下肢水肿1个月入院。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乳头肌功能不全,全心衰竭。心电图(图1)为V1导联不连续记录。窦性P波顺序出现,呈正负双向,部分P波与QRS波群重叠,频率约65次/min。QRS波形态、种类繁多,除下传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心脏损害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08年1月入住我院风湿免疫科的60例SLE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确诊SLE患者,没有心脏受累症状者52例,但心电图检查发现31例有心电图改变,阳性率51.7%,47例患者进行了心脏超声检查,发现39例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阳性率83.0%。结论 SLE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无症状的心脏损害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一步做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明确红斑狼疮所致的心脏损害的程度,为治疗提供重要的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心宝丸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心宝丸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3.7%,治疗组为88.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宝丸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经导管室间隔封堵术(TC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规律。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临床表现诊断为VSD的患者共92例,对其心电图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束支传导阻滞占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33.33%,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占29.17%,左心室高电压占27.08%,房室传导阻滞(AVB)占10.42%。3例术后3~7d发生Ⅰ度AVB,予以地塞米松(DXM)减轻水肿治疗后,其中2例术后11d~3周恢复正常,1例术后1月仍为Ⅰ度AVB。1例术后7d发生Ⅰ度AVB、一过性Ⅱ度AVB伴晕厥,经DXM治疗后,出院前心电图示Ⅰ度AVB,术后1月心电图随访正常。1例术后6d晕厥,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Ⅰ度AVB、一过性Ⅲ度AVB、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立即予以激素和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术后10d恢复。结论TCVSD后1周内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包括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传导阻滞为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3~7d,以RBBB为主;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5~7d,以Ⅰ度AVB多见。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与VSD部位、解剖结构、封堵器的张力及大小有关,此类患者术后应及早使用激素治疗,加强跟踪随访。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一般可自行恢复,无须干预。对于那些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标准,但分流量仍较大、存在多处缺损的患者,术后1~3d不宜大量补液,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相似文献   
30.
赵静  韩卫星  胡华青 《安徽医药》2013,17(12):2089-2090
目的 分析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性.方法 选取40~91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18 例进行24 h态血压监测,其中男性68 例,占57.6%;女性50 例,占42.4%.并将年龄分为中年(40~64岁)、老年(65~79岁)和高龄(80~91岁)三组.结果 男性24 h、白昼和夜间平均舒张压都高于女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收缩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年组、老年组和高龄组高血压病人收缩压随年龄组增高而上升,舒张压则表现为下降趋势.中年组、老年组和高龄组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65.1%、75.0%和93.5%,随着年龄组增高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呈增高趋势(趋势χ2 =7.759,P〈0.01).结论 高血压病人昼夜节律异常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昼夜节律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