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2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216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30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325篇
口腔科学   111篇
临床医学   1173篇
内科学   586篇
皮肤病学   113篇
神经病学   131篇
特种医学   2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588篇
综合类   2272篇
预防医学   757篇
眼科学   87篇
药学   785篇
  20篇
中国医学   878篇
肿瘤学   21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456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367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275篇
  1998年   224篇
  1997年   215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uman epidermal stem cell (hESCs) and hypertrophic scar or keloid. Methods Improved collagen Ⅳ-coated adhesion methods was used to isolate and culture the epidermal stem cells after neutral protease selectively digested the dermo-epidermal junctions. After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and expanded in vitro, and passage 3 hESCs were induc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GF-β1 (0.1, 5.0, and 10.0 ng/m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cells were meseasured by HE, Masso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n the days 3 and 7,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induced by TGF-β1 for 3 and 7 days, the morpholo-gy of the epidermal stem cell (hESCs) was changed into fusiform shape, similar to fibroblasts. 70 % ofthe cell which was induced by TGF-β1 were blue stained in the cytoplasm by Masson stain, which is the distinctive method for collagen, suggesting collagen appeared or increased in the cells. The collagen concentrations in supernatants of hESCs were 0.4150±0.0014, 0.3380±0. 0020, and 0.3870±0.0020,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0.0780±0.0025) and normal skin fibro-blast group (0.15004±0.0051) (P<0.05).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vealed that positive rates of these cells for anti-vimentin staining were more than (95.00±1.20)% in experiments and (5.70±0.20)%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differentiantion of hESCs induced by TGF-β1 into fibro-blasts indicates that hESC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trophic scar and keloid.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巨大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巨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最大径10.5~30(14.46±3.84)cm;病灶单发92例,多发17例;肿瘤位于左肝41例,右肝63例,超过半肝5例;83例合并肝炎后肝硬化,5 例肝癌破裂出血,19例合并门静脉癌栓(4例并有胆道癌栓),15例有肝门或肝周腹腔淋巴结转移;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101例, B级8例;98例AFP>500 μg/L,11例<20 μg/L;临床分期IIa期2例,IIb 期92例,IIIa期15例;规则切除42例,局限性肝切除67例,手术失血量400~2 200 mL;全组住院期无死亡,术后并发症82例次(75.23%);68例获随访2~72个月,肝癌破裂出血5例切除术后生存8~13个月,63例非破裂肝癌择期手术切除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07%,13.06%和7.84%
结论:巨大肝癌切除近期效果优良,远期效果仍待提高;具备条件的巨大肝癌破裂出血可行一期切除。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分析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发病率、病因及治疗结果,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 随机抽取的1000例患者中确诊29例为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年龄为7~23岁,平均11.1岁.埋伏牙总数32枚,骨内埋伏有22枚,骨外埋伏10枚.对临床发病率、病因、埋伏阻生的位置和方向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和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男性发病率小于女性,男∶女为1.0∶ 1.2,骨内埋伏阻生与骨外之比为11∶5.有65%的患者存在上颌中切牙萌出间隙不足,但是属于中重度拥挤的仅占15%.埋伏牙自身形态和位置异常的发病率高达71%.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正畸牵引导萌术、自体牙移植以及拔除阻生牙.结论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主要发病原因是牙齿形态和位置异常所致.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后,大部分埋伏阻生的恒上颌中切牙治疗结果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4.
甲状腺术后出血是甲状腺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如处置不当,可危及生命。甲状腺术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与渗血、血管性出血和凝血功能不佳等因素有关。除明确为皮下渗血外,其他原因所致的渗血都建议采取积极的措施再次手术止血。避免甲状腺术后出血的关键在于预防。术后避免突然剧烈的咳嗽、打喷嚏或呕吐;避免用力屏气和颈部剧烈活动,避免女性经期和停用抗凝药物未满1周的手术非常重要。同时,术中务必要做到确切严密的止血;如对止血不满意,需放置充分的负压引流。  相似文献   
75.
普通吸引器刮吸法行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6月~2011年12月,对106例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病程1 d~2周,其中62例病程>3 d。三孔法44例,四孔法62例。用腹腔镜普通吸引器边钝性分离胆囊颈管和胆囊床,边吸引保持术野清晰,超声刀处理胆囊动脉和止血,胆囊颈管结扎或缝合处理,38%(40/106)留置温氏孔腹腔引流管。顺利完成手术105例,1例因胆囊颈管损伤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2~86 min,平均56 min;出血量45~150 ml,平均86 ml。术后胆漏4例,1例行鼻胆管引流1周痊愈,3例腹腔引流3~7 d痊愈。认为使用普通吸引器刮吸法可以较清晰地显露胆囊周围各层间的解剖关系,使腹腔镜下急性胆囊炎手术变得更安全和易于成功。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明确泛素E3连接酶(DTL)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提取3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CD138+细胞后,以14例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为对照,实时定量PCR检测DTL在mRNA水平的变化,并选取12例骨髓瘤患者和2例对照,Western blot检测DTL在蛋白水平的变化。同时,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分为对照(CON)与DTL敲低(DTL-shRNA)组,感染10 感染复数 CON与DTL-shRNA病毒48 h,使用流式细胞仪确认慢病毒的感染效率、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和Western blot确认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敲低效率,使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在随后的0、24、48、72、96 h的细胞数量变化,将CON与DTL-shRNA细胞培养于半固体培养基中,10 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大于50个细胞的克隆数量,并使用膜联蛋白 V/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凋亡的变化,碘化丙啶染色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通路中P65和抑制因子κBα(IκBα)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凝胶迁移实验检测NF-κB转录活性的变化。结果 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与骨髓瘤患者CD138+细胞中,DTL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12 和 9.36±3.71(t=3.65,P=0.0024),DTL在骨髓瘤CD138+细胞中蛋白水平同样呈现过表达。RPMI8226感染CON与DTL-shRNA病毒48 h后,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的比率为90%,CON组与DTL-shRNA组DTL在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1 和 0.21±0.04(t=33.19,P<0.0001),在蛋白水平 DTL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3 和 0.11±0.02(t=5.399,P=0.0057)。CCK8检测CON组与DTL-shRNA组细胞增殖后显示0、24、48、72、96 h的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00±0.03 比 1.00±0.02、2.19±0.28 比 1.47±0.13、3.50±0.14 比 2.24±0.19、5.43±0.41 比 3.08±0.14、7.42±0.17 比 4.29±013(F=24.58,P=0.001)。检测CON组与DTL-shRNA组的克隆形成后显示,DTL-shRNA组大于50个细胞的克隆不可见,CON与DTL-shRNA克隆形成数量分别为76±4比0(P<0.01),在细胞周期中,CON与DTL-shRNA组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8.61±8.64)%比(57.25±10.37)%(t=3.675,P=0.0213),细胞凋亡中,CON与DTL-shRNA组膜联蛋白 V+细胞比例为(3.21±0.89)%比(34.71±18.68)%(t=2.895,P=0.0443)。RPMI8226感染CON与DTL-shRNA慢病毒48 h后,CON与DTL-shRNA 磷酸化P6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2±0.14 和 0.82±0.11(t=6.81,P=0.0024),而P65的表达分别为0.25±0.04 和 0.24±0.08(t=0.19,P=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N与DTL-shRNA 磷酸化IκBα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0.03 和 0.13±0.02(t=2.882,P=0.0449),而IκB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2±0.05 和1.01±0.06(t=17.52,P<0.0001)。凝胶迁移实验检测DTL-shRNA NF-κB转录活性进一步确定了DTL的下调抑制了NF-κB转录活性。结论 DTL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高表达,且DTL的下调抑制了细胞增殖,阻断了克隆形成,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而DTL对骨髓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NF-κB通路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24F通道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可行性和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182例24F通道的无管化PCNL。单纯肾结石97例(53.3%),单纯输尿管上段结石32例(17.6%),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53例(29.1%)。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5.5±18.2)min,术后第1d血红蛋白下降(10.3±5.4)g/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3±1.6)d。11例(6.0%)出现肾绞痛,14例(7.7%)使用止痛药,10例(5.5%)发热,4例(2.2%)出现肾周血肿,1例(0.5%)见残余结石,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24F通道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但需掌握适应症,同时术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经皮肾经验。  相似文献   
78.
症状性病名是病名演变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以症状为纲目编撰医籍的需要,虽然症状性病名因症病概念混淆饱受诟病,但基于症状性病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前临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继续继承及发展症状性病名同时,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基本要素、西医病名诊断与客观检查指标,弥补症状性病名应用短板。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抗p53抗体检测以及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的效能。 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50例HCC、50例肝脏良性病变(LBL)、50例健康对照(HC)患者的血清抗p53抗体与AFP。 结果 HCC组血清抗p53抗体的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LBL组(P<0.05)和HC组(P<0.01)。抗p53抗体对HCC的敏感性为36.0%,特异性为91.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0(95% CI 0.547~0.707); AFP对HCC的敏感性为54.0%,特异性为83.0%,AUC为0.685(95%CI 0.604~0.758); 抗p53抗体与AFP联合检测可将对HCC敏感性提高至76.0%(特异性80.0%),AUC提高至0.770(95% CI 0.694~0.835)。 结论 抗p53抗体对HCC具有理想诊断价值; 抗p53抗体与AF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HCC的诊断效能(在保证特异性的前提下,提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80.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感染进程中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日本血吸虫尾蚴腹贴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将18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每组9只。 通过流式细胞染色计数的方法检测感染3周、5周及8周后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日本血吸虫感染进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不同细胞亚群比例增加的趋势不尽相同,其中Th1细胞在感染第3周占比较高但其增长较为缓慢,而感染前3周Th2、Treg细胞占比较低但其增加幅度较大,在第8周达到峰值;Th17细胞比例在感染前3周基本无变化,随后显著增加。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宿主CD4+T细胞亚群比例发生变化,本研究发现感染显著增加小鼠外周血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感染后3周内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以Th1细胞为主,5周后Th2、Th17、Treg细胞逐渐占主导地位。本结果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机制和特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