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目的研究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多种危险因素,同时探讨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成都地区60岁以上干部人群139例体检资料,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9例)与有斑块组(80例),将两组的多种危险因素(如年龄、血脂、血压)进行统计学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血脂四项指标绘制ROC曲线评价其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老年人颈动脉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年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脂四项、血糖、血肌肝、血尿酸、BMI、吸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中年龄、血脂、血压之间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因素,结果年龄及SBP进入回归方程,血脂四项均被排除。血脂四项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小于0.6(P>0.05),对有无斑块形成没有预测价值。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及收缩压影响,而血脂四项指标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不确切,血脂对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伴葡萄糖耐量异常患者降压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60~80岁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两组基础治疗为改善生活方式,试验组采用替米沙坦80m g口服,1次/日;对照组采用雷米普利5m g口服,1次/日,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①降压效果;②咳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动态血压中白昼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峰比值收缩压为73%,舒张压为98%.治疗后两组间动态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替米沙坦组咳嗽的发生率为1%,雷米普利组咳嗽发生率为7.2%,(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替米沙坦降压疗效确切,与雷米普利相当,且病人咳嗽发生率低,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高,成人中,每增加10岁,房颤的发生率增近一倍;55岁~64岁人群每年每千人口新增2~3例,而85~94岁人群每年每千人口新增35例。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快速心窦率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及心排血量下降,部分可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认为,房颤的治疗目的包括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栓塞事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