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159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68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陶然 《湖南医学》1996,13(5):261-262
对28例行睾丸切除的雄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PCa)作雄激素结合位点(ABS)和睾丸Leydig细胞增生(LCP)状况的免疫组化和组织学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组化阳性染色13例,分胞浆、胞核和混合3型;12例LCP多呈分泌型,其中10例ABS阳性,余16例ABS阳性仅3例。ABS胞浆型和混合型对内分泌治疗效果好,LCP对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疗效预测有帮助。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嗜酸性膀胱炎2例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从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及疗效等方面总结。例1,男,63岁,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腹痛,无明显过敏史,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底部有5 cm×3 cm范围增生隆起,高出黏膜0.2~0.4 cm。例2,女,4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耻骨上疼痛并伴间断血尿,无明显过敏史,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底及膀胱颈部菜花样肿瘤病变,大小约4 cm×3 cm×2 cm,高出黏膜0.3~0.4 cm。B超、CT及IVU等影像学检查2例均表现为膀胱壁增厚和占位性病变。2例均行经尿道病变电切术并辅以皮质激素、抗生素治疗。结果2例患者术后病理均为嗜酸性膀胱炎。术后随访6个月,排尿异常症状消失,B超、CT及IVU等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未见膀胱占位性病变。结论嗜酸性膀胱炎临床少见,易误诊为膀胱肿瘤,膀胱镜检查与组织活检和切除组织的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必要步骤,治疗方法包括经尿道膀胱病变切除术并辅以非特异性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4.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对鼻唇沟做出准确描述和定义,为解剖学和整形外科学、美容外科学、颌面外科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10具(20侧)成人新鲜尸头行福尔马林血管灌注固定后,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 (1)鼻唇沟是面中部多脂肪区与无脂肪区的分界.(2)鼻唇沟起于鼻肌横部在鼻翼上缘皮肤的止点,终止于口角降肌在口角外下方皮肤的止点.(3)从解剖学角度可将鼻唇沟分为上、中、下3段,上段(Ⅰ):为鼻肌横部区,长(20.38±0.74)mm;中段(Ⅱ):为上唇提肌区,长(17.13±0.57)mm;下段(Ⅲ):为蜗轴区,长(20.81±0.70)mm.(4)鼻唇沟是7种表情肌在皮肤上止点形成的连线区域,表层肌腱膜系统(SMAS)与组成鼻唇沟的7块表情肌同属同一层次.结论 鼻唇沟是7种表情肌在皮肤上止点形成的连线区域,不分年龄.永恒存在.不同于面部老化形成的鼻唇沟皱褶和面部老化或表情变化形成的鼻唇沟脊.  相似文献   
85.
陶然  赵敏  刘翱 《中国医学创新》2013,(29):144-146
目的:比较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和阴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氧化应激标记物8-异前列腺素的含量,初步探讨EBC分析对COPD表型研究的价值。方法:以20名COPD患者(其中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1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9例)、10例哮喘患者和15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免疫测定法测定EBC中8-异前列腺素的浓度,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和两个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与哮喘患者比较,EBC中的8-异前列腺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的COPD患者较哮喘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较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的COPD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EBC中8-异前列腺素与FEVI%呈负相关(r=-0.53,P=0.002)。结论:对支气管舒张剂具有可逆性反应的COPD患者和哮喘患者气道氧化应激的机制可能有一定的重叠。EBC分析对COPD表型研究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总结探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要点,分析判定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两组,其中,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30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差异.糖尿病脑梗死组在卧床休息、吸氧、脱水降颅压、血管活性药物、抗凝纤溶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药物或饮食调节控制血糖,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 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偏瘫、失语、球麻痹等症状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组明显增高(P < 0.05),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较非糖尿病脑梗死病情更为凶险,预后远不及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应积极降糖.  相似文献   
87.
目的:首次对中国大陆网络体育赌博(Internet sports gambling,ISG)中病态赌徒(Pathological Gamblers,PGs)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探索PGs的成因,为更好地治疗和预防PGs提供参考。方法:用在线填写问卷的方法在国内最知名体育论坛进行自选择取样,以DSM-IV病理性赌博诊断标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中文赌博动机认知量表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作为研究工具,收集了155名网络体育赌博者的资料。结果:88名PGs中,男性、>28 a、有工作、大学文化、月收入1000-3000元是其显著特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同病态赌徒显著相关的所有因素中,包括网络成瘾(AOR=3.15;95%CI:1.43-6.96),认知因素中的"不能停止赌博"(AOR=1.67;95%CI:1.24-2.25),和父母抽烟(AOR=1.42;95%CI:1.02-1.98)。结论:网络成瘾使得网络体育赌博者更容易成为PGs,"不能停止赌博"的错误认知及父母抽烟是赌徒发展成为PGs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
陶然 《上海护理》2011,11(5):67-69
为充分利用护理资源,降低成本,形成高效、优质和低耗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及医院的竞争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引入护理成本核算的概念并进行理论探讨。近10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成本核算逐渐引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同种异型抗CD3单克隆抗体(UCHT1、OKT3)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增殖、表型及细胞毒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7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IFN-γ培养24 h后分别加入UCHT1(VCHT1组)、OKT3(OKT3组)及IL-1a、IL-2体外培养,于培养第3、7、10、12、14和21天比较扩增倍数;并选取培养第14天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3、CD8和CD56分子的表达,比较CIK细胞对K562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培养第10、12、14、21天OKT3组扩增倍数显著高于UCHT1组(P均〈0.05);平均CD3+CD8+阳性细胞频数在培养第14天明显高于UCHT1组(P〈0.05),平均CD5+6细胞频数UCHT1组高于OKT3组(P〈0.05);平均CD 3+CD 5+6细胞频数UCHT1组也高于OKT3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UCHT1组有高于OKT3组的趋势(当效靶比为20∶1时,P=0.078)。结论在保证细胞扩增倍数的情况下,选择UCHT1更适用于体外扩增CIK细胞。  相似文献   
90.
近年研究认为成人前胸腺可分泌胸腺素,而胸腺素能促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参与体液免疫和防御系统功能,成人后胸腺功能衰竭、萎缩,而淋巴因子产生由淋巴细胞完成。胸腺、淋巴组织增生、肥大,表明机体体液内因子不足,可造成全身的免疫功能、防御功能、应激能力低下或不足。我们对猝死病人进行的尸体解剖和法医鉴定中,常常有一类死者(已排除了暴力性损伤因素)通过一般的病理学检查方法未发现足以致死的病因,而唯一明确的是胸腺和全身淋巴组织增生。随着免疫组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为我们从分子水平探讨胸腺肥大和淋巴组织增生的诊断标准和对猝死死因构成中的作用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本文就免疫组化技术对胸腺肥大和全身淋巴组织增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