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57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68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1.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经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及肝动脉 栓塞化疗(TAE)后癌块最大直径、血清甲胎蛋白(AFP)及血白细胞、肝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立体定向适形放 疗组(A组)21例,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13例、B级8例,癌块直径小于5 cm 2例、大于10 cm 6例、5~10 cm 13例。 TAE组(B 组)20例,Child A级 12例、B级 8例,癌块直径小于 5 cm 5例、大于 10 cm 3例、5~10 cm 12例。结果两组 瘤体平均直径缩小值、瘤体直径缩小率、血AFP降低率、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及肝功能改变发生率分别为,A组:(2.58±1.80)cm、 66.67%、86.6%、19.05%和9.52%;B组:(1.20±0.68)cm、30%、43.75%、50%和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立体定 向适形放疗是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较好的方法之一,且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前脑肿瘤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放射治疗有利于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随着肿瘤影像诊断学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脑肿瘤放射治疗的新技术不断推出,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调强放射治疗技术,质子治疗技术、中子治疗技术和近距离治疗技术,达到高精度定位、高精度计划设计和高精度治疗,将成为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治疗晚期胆管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治疗晚期胆管癌的疗效。方法对 18例晚期胆管癌患者,采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技术,总剂量平均为42.6Gy(32-48Gy),分7-9次完成(隔天1次),每次照射剂量为4-6Gy。结果治疗结束后,黄疸明显消退;CR 11例(61.1%),PR5例(27.8%),有效率为88.9%;随访中位生存期为15.4个月,1年生存率为61.5%(8/13)。结论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胆管癌,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大分割照射结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方法 4 3例NSCLC中鳞癌 30例、腺癌 10例、腺鳞癌 3例。全部患者放射治疗前均用健择 (10 0 0mg/m2 第 1、8天 )和顺铂 (30mg/m2 第 1~ 3天 )化疗 3个周期 ,2 1d为一疗程。放射治疗采取肿瘤直径≤ 7cm者 5~7个适形野 ,>7cm者 3~ 4个适形野 ;4 8~ 6 0Gy ,8~ 10分次 ,2 1~ 2 4d完成。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用 12MeV的电子线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剂量 6 6~ 70Gy ,7周完成。结果  4 3例近期疗效中 ,12例完全缓解 (CR) ,2 2例部分缓解 (PR) ,4例稳定 (NC) ,5例进展 (PD) ,肿瘤总有效 (CR +PR)率为 79.1%(34/ 4 3)。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75 .2 %、5 3.2 %、35 .4 %。结论 三维适形大分割照射结合化疗治疗NSCLC有较好的疗效 ,更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加放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评价单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与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结合3DCRT治疗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1999年1月至2001年10月,98例不能手术的HCC患者中,67例单纯3DCRT,31例TACE 1~2次后3DCRT.放疗采用6MV射线,6Gy/次,隔日1次,总剂量54~60Gy;TACE采用超液态碘油、顺铂、吡喃阿霉素、丝裂霉素、明胶海绵颗粒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结果:3DCRT组与3DCRT TACE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3.6%、87.1%,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6%、53.7%、22.4%和90.3%、51.6%、25.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3DCRT可作为非手术治疗HCC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中大批量、快速、低成本实现全肺野精准照射的有效方法,普及这一重要放射生物学模型在多领域的应用。方法 采用8~10周龄C57BL6雌性小鼠,使用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肺部解剖学参数测量并确定放射野范围(n=12)。结合标准化胸腔暴露及固定、无创通气麻醉等手段建立"一体化"麻醉、固定、定位装置,借助常规医用直线加速器完成批量小鼠精准肺野照射。结果 小鼠CT图像三维重建后在冠状位与矢狀位图像上确定肺结构的解剖位置与尺寸平均值。并进一步根据小鼠呼吸频率及幅度确定受呼吸频率影响的肺野上界、中线和下界,并将测量值标记于专门设计的肺野照射装置用来指导实际操作。本装置大致可分为小鼠固定架和麻醉通气系统两部分构成。固定架用以安置每排10只小鼠用弹力栓妥善固定暴露胸腔。照射中通过麻醉面罩全程给予异氟烷混合气体,确保实验过程中小鼠处于深度麻醉以及均匀呼吸动度。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集麻醉、固定、定位为一体的"弹匣式"小鼠肺野照射装置,可显著增加胸部放射实验的准确性、简易性、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大幅减低实验成本和对高端辐照设备的依赖,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对Ⅰ期原发性肝癌治疗疗效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方法 对41例Ⅰ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三维适形放疗,用kaplan—Meier统计累积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对预后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1%、90.2%、80.5%。平均生存时间49.5月。中位生存时间56个月。治疗副反应轻微。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肿瘤数目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对Ⅰ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手段,肿瘤数目、肿瘤直径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龙华  朱彦军  牛彦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550-2551
[目的]探讨脊柱转秽瘤的MRI表现及早期特征.[方法]对3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病变椎体及附件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多椎体受累者呈跳跃状分布,椎间盘不受累.[2]多椎体受累合并附件破坏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属于晚期表现.[3]椎体后部及椎弓局灶性骨破坏是诊断早期脊柱转移瘤的重要根据.[结论]脊柱转移瘤具有特征的MRI表现,对早期诊断有确切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胆管支架联合3D—CRT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胆管支架置入术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肝门部晚期胆管癌行金属支架置入联合3D—CRT治疗(治疗组),分析肿瘤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并与同期16例单纯支架治疗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胆红素均逐渐下降,治疗组获得了60.0%的肿瘤局部缓解率,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对照组为7.5个月,两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胆道支架置入联合3D—CRT明显提高了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率,是晚期肝门部胆管癌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从传统的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