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58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68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经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及肝动脉 栓塞化疗(TAE)后癌块最大直径、血清甲胎蛋白(AFP)及血白细胞、肝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立体定向适形放 疗组(A组)21例,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13例、B级8例,癌块直径小于5 cm 2例、大于10 cm 6例、5~10 cm 13例。 TAE组(B 组)20例,Child A级 12例、B级 8例,癌块直径小于 5 cm 5例、大于 10 cm 3例、5~10 cm 12例。结果两组 瘤体平均直径缩小值、瘤体直径缩小率、血AFP降低率、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及肝功能改变发生率分别为,A组:(2.58±1.80)cm、 66.67%、86.6%、19.05%和9.52%;B组:(1.20±0.68)cm、30%、43.75%、50%和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立体定 向适形放疗是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较好的方法之一,且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前脑肿瘤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放射治疗有利于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随着肿瘤影像诊断学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脑肿瘤放射治疗的新技术不断推出,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调强放射治疗技术,质子治疗技术、中子治疗技术和近距离治疗技术,达到高精度定位、高精度计划设计和高精度治疗,将成为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治疗晚期胆管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治疗晚期胆管癌的疗效。方法对 18例晚期胆管癌患者,采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技术,总剂量平均为42.6Gy(32-48Gy),分7-9次完成(隔天1次),每次照射剂量为4-6Gy。结果治疗结束后,黄疸明显消退;CR 11例(61.1%),PR5例(27.8%),有效率为88.9%;随访中位生存期为15.4个月,1年生存率为61.5%(8/13)。结论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晚期胆管癌,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大分割照射结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方法 4 3例NSCLC中鳞癌 30例、腺癌 10例、腺鳞癌 3例。全部患者放射治疗前均用健择 (10 0 0mg/m2 第 1、8天 )和顺铂 (30mg/m2 第 1~ 3天 )化疗 3个周期 ,2 1d为一疗程。放射治疗采取肿瘤直径≤ 7cm者 5~7个适形野 ,>7cm者 3~ 4个适形野 ;4 8~ 6 0Gy ,8~ 10分次 ,2 1~ 2 4d完成。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用 12MeV的电子线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剂量 6 6~ 70Gy ,7周完成。结果  4 3例近期疗效中 ,12例完全缓解 (CR) ,2 2例部分缓解 (PR) ,4例稳定 (NC) ,5例进展 (PD) ,肿瘤总有效 (CR +PR)率为 79.1%(34/ 4 3)。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75 .2 %、5 3.2 %、35 .4 %。结论 三维适形大分割照射结合化疗治疗NSCLC有较好的疗效 ,更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菜花型宫颈癌的放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 64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菜花型宫颈癌,肿瘤最大直径5~8 cm(平均6.5cm),按FIGO新分期标准放疗前临床分期:IIA期9例,IIB期19例,IIIA期5例,IIIB期31例。采用外照射、肿瘤组织间插植及腔内照射综合手段进行根治性放疗。根据放疗第4周妇检记录进行“放疗中再分期”。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将年龄、病理类型与分化程度、肿瘤最大径、放疗前分期和“放疗中再分期”等因素纳入Cox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放疗中再分期结果:I期9例,IIA期28例,IIB期13例,IIIA期5例,IIIB期9例。全组累计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和75.8%。一系列因素中,只有“放疗中再分期”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和独立的预后因素(P<0.01)。结论 大菜花型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效果较好;放疗前分期不准确,对估计预后无价值;“放疗中再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丁轶  陈斌  陈龙华 《广东医学》2008,29(5):758-760
目的应用兔肝硬化肝癌模型观察肝病状态下肝癌照射后放射性肝损伤的细胞因子变化。方法肝硬化肝癌兔16只(实验组1),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单次剂量20,30Gy的立体定向照射;8只单纯接种肝癌兔(实验组2),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只,按上述方法分别给予相同照射。照射后3周全部处死,应用EV二步法分别观察照射后实验组1与实验组2兔肝组织GST-π的变化。结果①给予20Gy照射,实验组1GST-π在癌周组织的表达比实验组2GST-π的表达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0);②给予30Gy照射,实验组1GST-π在癌周组织的表达与实验组2GST-π的表达相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1.000);③实验组1不同剂量照射后,高剂量组(30Gy)GST-π在癌周组织和肝癌组织的表达比低剂量组(20Gy)的表达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0)。结论①实验性肝硬化肝癌的照射效果单次剂量30Gy优于20Gy;②GST-π可作为评价肝硬化肝癌照射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辐射增强启动子调控的野生型-p53抑癌基因系统联合照射对人肿瘤细胞系HeLa和A549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辐射增强启动子pE6(TATA)-p53,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射线剂量诱导下人肺腺癌A549细胞系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筛选出最适的照射剂量;AnnexinV-FITC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系早期凋亡率;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此系统对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在HeLa和A549细胞中,P53蛋白表达均受放射线诱导增高,且在6 Gy时辐射诱导活性最高;实验组质粒的细胞早期凋亡率与转染对照组质粒的细胞早期凋亡率相比有明显提高(F=11.018、10.736,P<0.05)。HeLa细胞和A549细胞的放射增敏比(SER)分别为2.56和2.36。结论 辐射增强启动子调控的p53基因系统具有显著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对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中全脑照射的作用,分析生存预后因素。方法 对93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其中68例先行全脑照射(全脑照射组),然后行局部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25例只行三维适形低分割放疗(低分割组)。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 全脑照射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0%、27%;低分割组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5%、15%;两组无显著差异性(log-rank,P=0.502)。全脑照射组与低分割组1年颅脑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7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28)。多因素分析提示颅外活动性病灶(P=0.002)、KPS评分(P=0.034)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全脑照射无生存得益,而有助于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9.
放射性肝损伤动物模型CT反应与病理改变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正常肝脏放射性损伤动物模型,了解放射性肝损伤多相CT反应类型与病理分期的对应关系.方法 家猪A、B、C分别在肝脏的右叶、右叶、左叶取75 cm3的范围给予立体定向单次剂量照射,单次剂量分别为40、40和30Gy.在照射后第42、56、133、168天行肝脏平扫、动态增强CT扫描,测量照射区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背景密度,确定放射性肝损伤的CT反应类型.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照射区肝组织,行电镜结构研究.选取与CT兴趣区相同的组织位点,行照射区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动物模型A、B、C分别在照射后第133、56、168天出现CT密度改变,动态增强CT扫描呈现三种反应类型:(1)平扫、动脉相、门静脉相及延迟相CT均呈低密度改变,此型的病理基础为放射性肝炎.(2)平扫等密度,动脉相高密度,门静脉相等密度,延迟相高密度,此型的病理基础为放射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并少量纤维化期的肝小叶存在.(3)平扫等密度,动脉相高密度,门静脉相低密度,延迟相高密度,对应的病理改变也为放射性肝硬化,以汇管区纤维化为主,残存较多结构完整的肝小叶,电镜观察照射区的肝细胞呈脂肪变性.结论 不同的CT反应类型对应放射性肝损伤的不同病理分期,对之进行观察总结,可指导临床对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作出正确评价;CT动态增强扫描可鉴别放射性肝损伤和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中大批量、快速、低成本实现全肺野精准照射的有效方法,普及这一重要放射生物学模型在多领域的应用。方法 采用8~10周龄C57BL6雌性小鼠,使用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肺部解剖学参数测量并确定放射野范围(n=12)。结合标准化胸腔暴露及固定、无创通气麻醉等手段建立"一体化"麻醉、固定、定位装置,借助常规医用直线加速器完成批量小鼠精准肺野照射。结果 小鼠CT图像三维重建后在冠状位与矢狀位图像上确定肺结构的解剖位置与尺寸平均值。并进一步根据小鼠呼吸频率及幅度确定受呼吸频率影响的肺野上界、中线和下界,并将测量值标记于专门设计的肺野照射装置用来指导实际操作。本装置大致可分为小鼠固定架和麻醉通气系统两部分构成。固定架用以安置每排10只小鼠用弹力栓妥善固定暴露胸腔。照射中通过麻醉面罩全程给予异氟烷混合气体,确保实验过程中小鼠处于深度麻醉以及均匀呼吸动度。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集麻醉、固定、定位为一体的"弹匣式"小鼠肺野照射装置,可显著增加胸部放射实验的准确性、简易性、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大幅减低实验成本和对高端辐照设备的依赖,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