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研究根治性放化疗局部未控或复发后进行挽救性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根治性放化疗局部失败后进行挽救性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cT1-3 N0-1M0病例共37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近期生存率.结果 26例进行了挽救性手术,11例给予化疗等非手术治疗.挽救性手术切除率84.6%(22/26),完全性切除率69.2%(18/26).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8%(14/26),其中肺部感染8例(30.8%),吻合口瘘3例(11.5%),心率失常2例(7.7%),喉返神经损伤l例(3.8%).中位生存期11.1个月,2年生存率23.1%.非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期8.1(3.1~15.1)个月.挽救性手术组生存期长于非手术治疗组(Kaplan-Meier方法,x2=6.14,P=0.013).结论 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未控或复发的病例,挽救性手术较非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延长生存期,鉴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应严格评估身体状态和病变的完全性切除可能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索卡他莫拉菌对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Eravacylcine的敏感性,并对卡他莫拉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收集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2—2017年临床分离出的卡他莫拉菌菌株,所有的菌株均通过BD细菌自动鉴定仪鉴定,同时采用质谱仪鉴定细菌种属。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多西环素、米诺环素、Eracycline 的药物MIC值(最小抑菌浓度)。提取卡他莫拉菌菌株基因组DNA,同时采用PCR方法检测了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B、tetM、tetW、tetQ、tetO和tetT。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了207株卡他莫拉菌,在痰液和咽拭子中检出率最高,各占77.8%、20.8%;科室分布以儿科为主,占78.7%,其次为呼吸科,占8.9%。207株卡他莫拉菌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以EUCAST判定标准,米诺环素敏感率为98%,多西环素敏感率为97%,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Eravacycline的MIC值基本在0.5 mg/L以下。207株细菌中共检测出tetB阳性菌株136株。结论 卡他莫拉菌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尤其是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Eravacycline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关于卡他莫拉菌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目的构建重组肠道病毒71VP1基因双歧杆菌,制成口服疫苗,用于EV71感染预防。方法扩增EV71病毒VP1基因并将其插入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BAD/Xs中,构建VP1表达载体(pBBADs-VP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VP1蛋白在pBBADs-VP1转化菌中的表达。选取BALB/c小鼠,分为B-VP1组、VP1组、GFP组和生理盐水组,B-VP1组口服pBBADs-VP1-转化双岐杆菌,VP1组腹腔注射大肠埃希菌表达纯化的重组VP1蛋白,GFP组口服pBBADs-GFP转化双岐杆菌,生理盐水组口服生理盐水,观察pBBADs-VP1-转化双岐杆菌口服免疫对EV71感染的免疫反应:包括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抗EV71-VP1抗体以及诱导脾脏和淋巴集结中Th1免疫反应。结果与GFP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B-VP1组及VP1组中和抗体滴度及抗EV71-VP1抗体水平,均显著增加;口服表达VP1蛋白长双歧杆菌和注射VP1蛋白都会诱导Th1细胞因子免疫反应(P<0.05),表达VP1蛋白长双歧杆菌较易诱导局部肠道的Th1模式,而注射VP1蛋白较易诱导全身性免疫。攻毒试验显示,VPI和B-VP1组新生鼠攻击后第15d(剂量1 000LD50)存活率分别为20.00%和16.67%,对照组无小鼠存活。结论利用长双歧杆菌表达VP1蛋白的口服疫苗可能成功激发针对EV71病毒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用表达VP1的重组双歧杆菌免疫母鼠,可以赋予新生小鼠以保护。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对高频彩超检查诊断的3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超声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诊断的3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34例,超声正确诊断率89.47%(34/38),超声误诊4例,误诊率10.53%,分别为切口缝线炎性肉芽肿2例,切口放射状疤痕组织纤维增生1例,陈旧性血肿1例。结论高频彩超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准确率较高,且安全、无创,重复性好,对临床有较好指导价值。但应与陈旧性疤痕、陈旧性血肿及炎性反应鉴别,以减少超声的漏误诊率。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血流感染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和基因分型特点。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临床分离株血流感染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的高毒力基因,并进行荚膜血清型和ST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通过BD Phoenix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应用加克拉维酸复合药(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或头孢噻肟/克拉维酸)与单药(头孢噻肟或头孢他啶)的药敏纸片组合进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表型确证试验。结果 115株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分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占43.48%,50/115)和非Hvkp(non-HvKP,占56.52%,65/115)。与non-HvKP相比,HvKP更容易表现为高黏液性表型(44.00%VS 6.15%,P0.01),且普遍携带rmpA(98.00%VS 4.61%,P0.01)、rmpA2(50.00%VS 3.08%,P0.01)、wcag(24.00%VS 2.15%,P0.05)毒力基因。HvKP常为K1、K2荚膜血清型,non-HvKP常为K-nontypable血清型。本组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流行ST型别为ST23、ST65、ST37,其中Hvkp流行型为ST23、ST65和ST86。Hvkp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好于non-HvKP,其中发现产ESBLs耐药hvKP菌株4株。结论血液感染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易表现为高黏液性表型且普遍携带rmpA毒力基因,因此应注意检测肺炎克雷伯菌黏液性状、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以及ST分型,以利于hvkp感染的识别。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犬颅脑枪弹伤致伤区的超声显像特点.方法 取成都本地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6只).麻醉后用53式滑膛枪以左额部为弹着点自左向右冠状向致伤制作犬颅脑低速枪弹伤模型.致伤后去除颅骨瓣,经骨窗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在伤后即刻及1、3、6h观察脑实质内致伤区的成像特点.对照组不予致伤,其余处理同实验组.结果 实验组致伤后0.5h内死亡2只,10只纳入观察.对照组脑实质内主要解剖结构正常,实验组脑实质可观察到显著的致伤区特征:①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显示脑实质致伤区表现为内径不一、回声显著增强的近似管状回声,并可见斑片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致伤区内未见血流信号,不同时相超声表现未见明显变化,盲管伤伤道较贯通伤复杂;②致伤区周围及远隔部位脑组织仍以低回声为主,图像分析显示致伤区与周边脑组织易于区别.结论 超声显像可清楚地显示颅脑枪弹伤脑实质内致伤区或其中伤道的分布和走行,对于颅脑枪弹伤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毒力因子及其分子分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300例临床药敏试验提示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耐药以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菌株,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CRKP临床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毒力基因(rmpA、wabG、μge、fimH、mrkD、ycf、wcaG、entB、iroN、hly、cnf、aerobactin)。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对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45株CRKP临床菌株,临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提示所有菌株仅对阿米卡星敏感性好。所有菌株都至少携带1个毒力基因。45株CRKP可成功分成21个ST型别,无优势ST型别CRKP流行。结论:本地区CRKP都携带多个毒力基因,具有基因多态性,主要ST型别为ST15、ST37和ST273。  相似文献   
48.
陈晓  魏立  陈重  李基伟 《现代肿瘤医学》2017,(20):3238-3241
目的:研究miR-146b-5p对ATR的靶向抑制、诱导A594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对照组、miR-146b-5p类似物转染组和阴性转染组,观察A594细胞增殖和存活能力;TargetScan7.1与miRanda软件预测miR-146b-5p靶向ATR.实时定量PCR检测对照组、miR-146b-5p组和Negative mimics组ATR mRNA表达变化 设计ATR 3'UTR突变序列(ATR-3'UTR-mut)和荧光报告载体实验验证miR-146b-5p对ATR的靶向作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癌细胞中ATR通路蛋白ATR、Chk1、p53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结果: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iR-146b-5p组细胞数降低,克隆形成率从0.98±0.01降低到0.57±0.03,差异显著(P<0.05);Negative mimics组细胞数和克隆形成率0.92±0.03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iR-146b-5p组ATR mRNA表达从0.96±0.02降低到0.38±0.03,差异显著(P<0.05);无义序列组ATR mR-NA表达为0.94±0.02,差异不显著(P>0.05);荧光报告载体实验结果:ATR 3'UTR miR-146b-5p组ATR mRNA降低到0.36±0.03,差异显著(P< 0.05);ATR 3'UTR-mut miR-146b-5p组ATR mRNA表达量为0.96 ±0.02,差异不显著(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146b-5p组ATR、Chk1、p53蛋白表达降低.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miR-146b-5p组细胞凋亡率增加(26±2.18)%,差异显著(P<0.05).结论:miR-146b-5p通过抑制ATR信号通路诱导肺癌A594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9.
高山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目的 研究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干燥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对羟基苯甲酸(2)、红景天苷(3)、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苯乙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丙烯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6)、(2E,4R)-4,7-二羟基-3,7-二甲基-2-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高山红景天醇,7)、槲皮素(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4)、小麦黄素(15)、3,5,7,5′-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亭,16)、草质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草质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8).结论 化合物9、12、16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8、14、18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0.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Deng致病岛基因进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致病岛(PAIs)基因进化特点。方法EPEC Deng分离自我国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鉴定该菌株血清型并进行药敏试验;采用Illumina 2000仪器对菌株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序,PHAST软件定位菌株原噬菌体(prophages,PPs)在染色体中的位置,MUMmer软件进行共线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了解同源基因进化规律。应用PAI_finder软件对基因组进行PAIs预测,了解PAIs核心区域(LEE)和核心基因同源进化规律,并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EPEC Deng菌株归属O119∶H6,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氨苄西林耐药,对其余的抗菌药物均敏感。基因组(染色体)序列大小为5 025 482 bp(GC含量为50.52%),质粒序列大小为207 564 bp(GC含量为49.50%)。共找到17个PPs,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EPEC Deng株基因组与O26∶H11、O111∶H同源性较高;EPEC Deng株PAIs和核心基因均与RDEC 1和O26∶H413/89 1株具有高同源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紧密素(eae)及其受体(tir)多态性丰富,π值均>0.10,Ⅲ型分泌系统(TTSS)分泌蛋白相对稳定。结论此研究明确了EPEC Deng株基因组及PAIs的进化特点,有助于了解了本土分离的EPEC基因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