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49篇 |
内科学 | 24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69篇 |
预防医学 | 16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4篇 |
中国医学 | 46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筛选及鉴定人I型干扰素受体亚基(IFNAR1)稳定表达真核细胞。方法:体外扩增IFNAR1基因片段,将双酶切后扩增片段和pc DNA3.1(+)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c DNA3.1-IFNAR1,转化BL21感受态细菌培养,提取重组质粒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pc DNA3.1-IFNAR1转染肝癌细胞系Hep G2,新霉素筛选挑取阳性克隆细胞,蛋白质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分析阳性细胞IFNAR1表达水平。结果:经双酶切和测序验证pc DNA3.1-IFNAR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pc DNA3.1-IFNAR1转染Hep G2经新霉素筛选后获得稳定表达细胞系,蛋白质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证实这些细胞具有较好蛋白表达水平。结论:体外成功构建不同IFNAR1稳定表达水平的Hep G2细胞。 相似文献
162.
谈数学黄金分割法与人体穴位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早在1995年就注意到数学黄金分割法与人的体表结构有密切关系,如脐(腰)点是人 高的黄金分割点,肘关节点是上肢长的黄金分割点,膝关节是脐(腰)高的黄金分割点等。 因此联想到黄金分割法与人体穴位的相关性问题,并做了相关研究。首先,委中、委阳穴常用于治疗腰痛。这应该是黄金分割同位点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 "经络所过",即身高的黄金分割点脐(腰)点与下肢长的黄金分割点膝关节点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人体上的黄金分割点上的穴位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治疗作用。我们假设这一推论是 正确的,那么由于上下肢之间有相似性,因此上肢…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升高与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79名40~60岁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三文治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同时测定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及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含量与血浆总胆固醇和载体蛋白B水平呈正相关(r=0.379,P=0.029;r=0.443,P=0.016)。此外,总胆固醇≥4.68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含量与血浆载体蛋白B含量呈正相关(r=0.335,P〈0.05),但是没有发现总胆固醇〈4.68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含量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前炎症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改变可能与血脂紊乱有关,在女性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64.
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以下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引起的一种皮炎.其特点是外用激素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或改善,停药后2~3d内,用药部分即发生红斑、肿胀、丘疹、皲裂、脱屑、瘙痒及触痛明显,重新用药后,上述症状则很快减退,再停再发,逐渐加重.临床上多见于25~45岁的女性面部,与长期外用激素制剂或使用某些少量含有激素的化妆品有关. 相似文献
165.
目的 分析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与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6例(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和对照组46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局部复发情况、生存率情况、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为9~36个月,观察组患者中5例死亡,累积生存率为89.1%;对照组患者中9例死亡,累积生存率为80.4%,两组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2,P﹥0.05).结论 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可以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机体创伤,同时未增加局部复发率,未降低远期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6.
目的 探讨应用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诊断超重和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效能。方法 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江油市903医院诊治的超重/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儿童102例,其中超重儿童74例和肥胖儿童28例,使用3.0 T MRI扫描仪行肝脏检查,获取MRI-PDFF,使用FibroScan 诊断仪检查获得肝脏硬度检测(LSM)和受控衰减参数(CAP),行肝穿刺诊断NASH,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在102例超重/肥胖的NAFLD儿童中,经组织学检查诊断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SNFL)75例和NASH 27例;NASH组BMI、血清ALT、AST、TG、MRI-PDFF、LSM和CAP分别为(32.2±3.4)kg/m2、(92.7±31.3)U/L、(96.8±34.1)U/L、(3.1±1.2)mmol/L、(12.5±4.7)%、(11.7±1.4)kPa和(370.4±146.9)dB/m,与SNFL组【分别为(26.7±2.2)kg/m2、(38.2±4.4)U/L、(33.0±3.4)U/L、(2.3±0.7)mmol/L、(7.7±2.0)%、(6.2±1.0)kPa和(262.3±61.2)dB/m】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ASH组超重和肥胖占比分别37.0%和63.0%,与SNFL组的85.3%和14.7%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以MRI-PDFF为11.9%为截断点,其诊断NASH的AUC为0.87(95%CI为0.80~0.93),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85.3%,而分别以LSM为10.8 kPa和CAP为310.5dB/m为截断点,其诊断的AUC为0.81(95%CI为0.78~0.89),敏感性为85.2%,特异性为58.7%,后者的特异性较差。结论 应用MRI-PDFF诊断儿童NASH的效能较优,但考虑到临床的便捷性,使用弹性成像检测诊断也可获得初步结果,以便必要时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肱动脉阻力指数(RI)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全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828例AVF术后患者的肱动脉血流RI及血流量(FV)数据。以临床透析是否充分为标准进行分组, 其中AVF功能正常组668例, 功能不全组160例, 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和超声测量参数的差异。分析肱动脉FV与RI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分析肱动脉血流RI对AVF功能不全的评估效能。结果两组间肱动脉RI及F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肱动脉FV与RI呈负相关(r=-0.657, P<0.001)。采用肱动脉血流RI评估AVF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0, 95%CI=0.955~0.986, 最佳截断值为0.665, 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888、0.955。结论 AVF功能不全患者的肱动脉RI明显高于AVF功能正常的患者, 肱动脉RI的最佳截断值可作为快速筛查AVF功能的重要评估参数。 相似文献
168.
目的对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从2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分离2株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分析患者治疗经过,2株分离菌编号为A、B,测定其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毒力基因(esp、asa1、gelE、ace、agg、efaA、cylA、hyl)和利奈唑胺耐药相关基因,包括23SrRNA V区基因、cfr、cfr(B)及optrA基因片段,其中23SrRNA V区基因扩增产物送测序并分析有无突变位点。结果 2例患者培养出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后均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控制了临床症状。菌株A、B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氨苄西林、呋喃妥因敏感,对利奈唑胺中介(MIC均为4μg/mL),对万古霉素敏感(MIC分别为1μg/mL和4μg/mL)。2株菌均含有多种毒力因子,菌株A仅cylA、hyl为阴性,菌株B仅hyl、esp为阴性,其余毒力基因均为阳性。菌株A的23SrRNA V区存在G2621T突变,菌株B未发现突变位点。菌株A和B耐药基因cfr、cfr(B)、optrA均为阴性。结论此研究中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氨苄西林敏感,虽治疗结果提示利奈唑胺仍有效,但临床中选用利奈唑胺治疗需谨慎。靶位突变是该类药物重要的耐药机制,临床中治疗该类药物不敏感粪肠球菌感染需足够重视,其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9.
目的 研究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 L. 干燥宿萼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3′,4′-三甲基槲皮素(2)、5,4′-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3)、山柰酚(4)、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5)、2-羟甲基-5-羟基-γ-吡喃酮(6)、槲皮素(7)、商陆素(8)、木犀草素(9)、胡萝卜苷(10)。结论 化合物2~6为首次从酸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0.
病人 男 ,70岁。吞咽困难 3个月。 8年前有煤气中毒史 ,昏迷2 4h。 1年前发现糖尿病。查体 :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纤维食管镜检查见食管距门齿15cm处一条状粘膜隆起突入管腔 ,向下延伸至距门齿 32cm处 ,直径约为 3~ 4cm ,活动度差。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检查显示食管入口向下少许处可见一突向管腔内的软组织影 ,以窄基底部与食管后壁相连 ,边缘光整 ,呈腊肠样沿食管纵行分布 ,长 15 8cm ,局部与管壁相贴 (图 1)。2 0 0 2年 11月在全麻下行左侧剖胸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术中于颈部切开食管后见食管腔内孤立肿瘤 ,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