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4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9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7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13篇
口腔科学   57篇
临床医学   370篇
内科学   165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64篇
特种医学   115篇
外科学   281篇
综合类   781篇
预防医学   355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00篇
  9篇
中国医学   424篇
肿瘤学   12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背景:前下蹬式骑行方式不适合以后蹬、后趴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奔跑类运动,但迄今为止还未见模拟奔跑后扒或后蹬动作的无氧功率测试方法.目的:通过自主研发的髋受力装置实现后蹬式功率自行车抗阻骑行模式,并通过与传统Wingate法骑行方式的对比,以探索奔跑类运动项目无氧功率测试法的适宜骑行方式.方法:采用瑞士Monark自行车功量计和髋受力前伸式座椅,运用自身对比法对10名短跑运动员进行后蹬式骑行方式和经典前下蹬骑行方式无氧功率实验.观察两种骑行方式所测得的无氧功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生物学原因.结果与结论:髋受力后蹬式骑行方式所获得的无氧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Wingate法前下蹬骑行方式(P<0.05).后蹬式骑行方式无论是动作结构还是肌群动员配比均较Wingate传统前下蹬骑行方式更加接近奔跑技术动作.实验结果证明用后蹬式骑行方式测得的无氧功率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奔跑运动时的无氧能力.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异体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17年11月410例脊柱手术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计数(Plt),其中76例脊柱微创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统计学的组内比较方差分析,组间比较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脊柱围手术期患者APTT(s)、PT(s)、TT(s)、FIB(g/L)、D-D(μg/L)及Plt值(×10~9/L):1组(均值分别为45. 1±3. 26、13. 8±3. 36、16. 4±1. 48、4. 98±3. 29、1027±87. 12、86. 39±32. 16)、2组(均值分别为34. 9±2. 31、12. 1±2. 79、15. 3±2. 11、2. 56±1. 92、676±59. 25、123. 15±12. 44)与对照组(均值分别为28. 3±5. 51、12. 5±2. 86、13. 2±0. 18、3. 18±0. 95、424±36. 88、178. 23±13. 21)比较,存在组间差异(P0. 05);围手术期后实验3组(均值分别为56. 89±2. 11、23. 31±1. 82、28. 18±2. 54、10. 18±2. 44、1689. 05±142. 34、56. 26±12. 87)、4组(均值分别为37. 571±2. 26、14. 02±1. 33、23. 29±4. 74、5. 56±1. 01、569. 74±78. 38、98. 33±28. 78)与对照组结果比较,组间存在有差异(P0. 05)。各组间的两两比较,患者围手术期前后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与患者病理类型、是否输血等临床特征之间:1组与对照组之间、1组与2组之间的APTT、FIB、D-D及Plt值有差异(P0. 05),PT、TT值无差异(P0. 05); 2组与对照组之间的APTT、PT、TT、FIB、D-D及Plt值无差异(P0. 05); 3组与对照组之间APTT、PT、TT、FIB、D-D及Plt值有显著性差异、4组与对照组之间的APTT、PT值有差异,3组与4组之间TT、FIB、D-D及Plt值有差异,3组均为P0. 05; 4组与对照组之间的TT、FIB、D-D及Plt值无差异,3组与4组之间APTT、PT值无差异(P0. 05)。结论脊柱手术患者1组的凝血、纤溶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的差异,总体处于高凝、抗凝功能降低、继发纤溶亢进的状态。脊柱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状态与围手术期是否输血有关,动态检测脊柱手术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及纤溶功能指标,对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丹川芪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方法:8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根据病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组加服丹川芪颗粒,对照组加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用药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平板试验中ST段最大下降幅度、运动总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ST段最大下降幅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运动总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治疗后ST段最大下降幅度、运动总时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川芪颗粒能够减小ST段最大下降幅度,增加运动总时间,有效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百合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方法,GC-MS联用技术鉴定百合挥发油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5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2.96%。结论 超临界提取百合挥发油成分多、效率高,与水蒸气蒸馏提取出的挥发油成分有差异。  相似文献   
76.
<正>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最常见的恶性脑内肿瘤之一,尽管目前有多种治疗手段,患者诊断后的生存期仍然较短[1]。胶质瘤具有高度浸润性、对常规治疗抗拒的特点,并且复发率高、预后差[2]。为提高治愈率,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胶质瘤复发相关的细胞分子机制[3]。最近研究发现在肿瘤中存在一群分裂缓慢、对目前治疗手段具有抗拒性的恶性细胞,这群细胞是胶质瘤形成、维持、侵袭、复发的主要原因,被称为肿瘤始动细胞或者胶质瘤干细胞(CSCs)[4,5]。这些肿瘤细胞具有许多正常神经干细胞的特征(NSCs),具有自我更新复制能力和增殖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特征,它们和NSC具有一部分相同的分子标记物如CD133和巢蛋白(nestin)等。  相似文献   
77.
介绍主诊组在“一院两区”中的实施情况,通过比较分析法发现,开展主诊组后医院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经济效益等运行指标较之前取得了较好成效,并结合医院自身特点总结出新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8.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探寻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方法对22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外周血白细胞的测定,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衡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照Gensini积分的三分位间距将观察对象分为三组,Gensini积分0~3.00分(CHD1)组74例,Gensini积分3.01~32.67分(CHD2)组73例,Gensini积分32.68~180.00分(CHD3)组73例。应用方差分析研究白细胞计数在三组中的分布情况,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Gensini评分与白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白细胞计数与Gensin评分有统计学相关;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积分独立相关,其偏相关系数为0.223,P=0.001。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79.
重症肝炎合并感染160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80.
目的比较间歇式蓝光照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分别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方法92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6例。实验组实施茵栀黄与间歇式蓝光照射联合治疗,对照组实施茵栀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与对照组的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210±4)μmol/L低于对照组的(231±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低于对照组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式蓝光照射与持续性蓝光照射分别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联合间歇式蓝光照射治疗患儿的不良反应更少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