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4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B6)基因多态性与异维A酸人体代谢动力学的关系。方法21例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40mg异维A酸胶丸(商品名泰尔丝),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片段分析方法(RFLP)分析CYP2B6第四外显子exon4及第五外显子exon5基因分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分析受试者异维A酸血药浓度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21例健康受试者CYP2B6 exon4及exon5存在明显的连锁不平衡性。等位基因CYP2B6*4野生型*1/*1为12例(57.14%),杂合型*1/*4为6例(28.57%),突变型*4/*4为3例(14.29%);等位基因CYP2B6*6野生型*1/*1为13例(61.90%),杂合型*1/*6为5例(23.81%),变异型*6/*6为3例(14.29%)。等位基因CYP2B6*4野生型体内消除参数t1/2及MRT高于突变型(P值均 < 0.05),吸收参数Cmax、Tmax及AUC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为CYP2B6*6的野生型与突变型各项药动学参数差异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代谢酶CYP2B6等位基因*4突变与异维A酸体内代谢相关。CYP2B6*4突变型可能为异维A酸快代谢型人群。  相似文献   
32.
在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直接反应出药物在皮内的变化规律,是研究外用药及系统用药后,药物在靶部位作用强度、量-效关系、代谢规律的直接手段,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及间隔,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实验的模型和方法主要包括胶带黏贴试验、皮肤微透析、吸疱试验、组织活检、琼脂凝胶板试验及光谱分析法等.  相似文献   
33.
广谱抗真菌药氟康唑(FCZ)为一种双三唑类衍生物,它在健康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较多。口服后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大于90%。血药半衰期为30h,服药1周后血药浓度达稳态,约为单次剂量的2.5倍。吸收后药物迅速扩散入组织和体液(包括脑脊液)。体内代谢较少。主要经尿以原型排泄。口服抗真菌剂及其它治疗皮肤病药物后其在皮肤中的分布很重要,但迄今研究很少。报告健康男性志愿者每日1次口服50mg FCZ 胶囊12天及每周1次口服150mg 2周后,血清、角质层、去角质层的表皮-真皮和汗液中的药物浓  相似文献   
34.
从雷公藤分离出五环三萜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雷公藤总甙(TG)中分离出一种五环三萜酸化合物-雷藤三萜酸A(Triptotriterpenicacid A),经IR, ~1HNMR, MS等波谱分析,并与雷藤内酯甲水介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作对照,确定其分子式为C_(30)H_(48)O_4,化学结构式为3β-22α-dihydroxy-△~(12)-oleanen-29-oic acid。该化合物为首次直接由植物中分离出。初步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5.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多年来,雷公藤制剂的广泛应用,是因它具有明确而特有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有效成份的研究倍受重视。现就雷公藤及其化学成份作一简述。植物品种和资源本品为卫矛科(Celastraceae)雷公藤属植物,学名[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别名:黄藤、菜虫药、断肠草等。雷公藤为木质藤本,根内皮橙黄色。小叶红褐色,有4~6棱。密生瘤状皮孔和锈褐色短毛。叶互生,椭圆形或阔卵形,长4~7 cm,宽3~4 cm,  相似文献   
36.
反向透析法用于体内经皮吸收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反向透析法用于体内经皮吸收过程中微透析探针回收率校正的可行性.方法在体外试验中用零净流量法测定探针的回收率和传递率,在体内试验中用反向透析法测定探针的回收率;以小猪为试验动物,观察模型药雷公藤内酯醇软膏的体内经皮吸收过程.结果体外试验中,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为(64.29±2.34)%,回收率和传递率一致;体内经皮微透析实验中探针的回收率在实验前为(51.47±3.51)%,实验结束后为(51.96±4.97)%.雷公藤内酯醇软膏经皮吸收后,药物在皮内浓度很快达到稳态,去除药物后皮内药物浓度则迅速下降.结论反向透析法测定的探针回收率在实验过程中稳定,可以用于测定体内经皮吸收微透析探针回收率.  相似文献   
37.
采用胶带粘贴技术采集人体浅层皮肤样本,经提取处理后进行LC-MS测定,建立了人体皮肤角质层中艾迪康唑的定量分析方法。LC-MS测定以酮康唑为内标,甲醇-0.01%甲酸水溶液(65∶35)为流动相,经Shim-pack VP ODS C18 柱分离后,电喷雾离子化,选择性正离子检测。研究表明该方法在0.6~1 8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方法回收率、批内及批间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本药物浓度测定要求。运用该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外用艾迪康唑乳膏后皮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专属,可用于人体局部外用艾迪康唑乳膏后角质层中药物浓度测定及人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38.
在体皮肤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直接反应出药物在皮内的变化规律,是研究外用药及系统用药后,药物在靶部位作用强度、量-效关系、代谢规律的直接手段,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及间隔,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实验的模型和方法主要包括胶带黏贴试验、皮肤微透析、吸疱试验、组织活检、琼脂凝胶板试验及光谱分析法等.  相似文献   
39.
目的:测定趋化因子受体CX3CR1 mRNA在银屑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PASI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了33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损处、非皮损处皮肤和淋巴细胞及其中16例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中CX3CR1 mRNA的表达水平,设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将检测结果与PASI及皮损处与淋巴细胞中该受体的表达水平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X3CR1mRNA表达水平:在银屑病治疗前与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别为1.64±1.19与2.15±1.3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72±0.72,P<0.001);在银屑病皮损处表皮中为1.33±0.40,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26,P<0.001)及非皮损处皮肤(0.94±0.45,P<0.01);在银屑病皮损处真皮中为1.59±0.76,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41,P<0.001)及非皮损处皮肤(1.21±0.53,P<0.01),并与PASI(r=0.601,P<0.001)及淋巴细胞中该受体的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351,P<0.05),非皮损处真皮中CX3CR1 mRNA表达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X3CR1可能主要通过参与活化、趋化淋巴细胞而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状态的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微针给药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技术,克服皮肤局部给药后角质层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屏障作用,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该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无痛和可与多种技术联用的优点.为适应不同药物的给药需求,该技术不断发展,糖制微针、膜封微针等更加安全高效的微针相继出现,应用范围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