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2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miR-30e-5p、miR-192-5p、miR-17-3p、miR-1227-5p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6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4种miRNAs表达,并对患者进行PASI评分,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4种miRNAs表达量与银屑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人比较,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miR-30e-5p、miR-192-5p、miR-17-3p、miR-1227-5p表达下调,下调程度与PASI评分呈负相关(r值均0,P值均0.05)。结论:4种miRNAs可能可作为银屑病患者潜在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其表达量可用于评价银屑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报告不伴粘蛋白样沉积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1例。患者男,39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10年,全身红斑、毛发脱落2年。组织病理示:淋巴细胞侵入表皮内,真皮毛囊减少,血管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侵入毛囊内,部分细胞轻度异型。免疫组化示CD45RO、CD3、CD4和CD5阳性,CD20和CD30阴性。阿新蓝染色:毛囊内无粘蛋白沉积。皮损T细胞受体(TCR)重排阳性。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不伴粘蛋白沉积的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5岁,双小腿胫前硬肿斑块8年,无自觉症状.8年前,无诱因双下肢胫前皮肤肿胀,出现肿块、结节,无自觉症状.11年前出现心慌、无力,双侧甲状腺弥漫肿大,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用他巴唑及131I等治疗后,甲亢症状好转,且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但双胫前出现皮损且逐渐增大、加重.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以及血丝虫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4例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对我中心诊治的24例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误诊及治疗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多见于青年女性,以20~40岁多见,男女比例1:2,皮损好发于外阴;部分区域萎缩和部分区域增生的11例,占45.8%;外用他克莫司疗效好;早期误诊12例(占50%).结论: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依据,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早期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和皮损中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IL-17、IL-22表达,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44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28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用三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2表达。取2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8例正常人对照者皮肤,用量子点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Th17细胞表达。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4.71% ± 2.55%)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55% ± 0.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与银屑病病情严重度评分(PASI)呈显著正相关(r = 0.53,P < 0.01),但与病程无相关性(r = 0.09,P > 0.05)。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24.02 ± 12.31 ng/L)、IL-22(18.32 ± 8.14 ng/L)表达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IL-17为7.16 ± 4.04 ng/L,IL-22为6.52 ± 4.1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 < 0.05)。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IL-22表达与PASI呈显著正相关(r = 0.47,P < 0.01;r = 0.53,P < 0.01),与病程无相关性(r = 0.03,P > 0.05;r = 0.19,P > 0.05)。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可见Th17细胞浸润,主要集中在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而正常人皮肤中仅有微量CD4+ T细胞表达,未见Th17细胞。 结论 Th17细胞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提示阻断相关因子IL-17、IL-22的药物可成为治疗银屑病的又一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2岁,全身躯干、四肢伸侧、外阴多发性黄色丘疹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凶于背部、外阴出现淡黄色米粒大小丘疹,逐渐增多,播散及全身,无明显痛痒等不适。近1个月来皮损增多明皿,偶有轻度瘙痒,右小腿胫后皮肤因外敷膏药后,  相似文献   
17.
先证者女,8岁.因双足底角化性斑块伴指趾甲增厚变黄8年就诊.患者出生后2个月发现全部指(趾)甲增厚变黄,随年龄增长,甲肥厚加重,颜色变为黄褐色.近4年来双侧足跟部、足前弓部出现水疱,摩擦后加重,水疱愈后形成片状角化性斑块,常因皲裂而出现疼痛感.2年前发现面部出现粟粒大小白色丘疹,双侧腋下散在小囊肿,无痛痒等不适.平素掌跖多汗.既往史无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 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足全部指(趾)甲均增厚、混浊,呈黄褐色,部分甲远端翘起,甲下有硬性角质样物质充填;双侧足前弓、侧缘、跟部角化性斑块,质地硬,色黄,部分表面皲裂(图1);前额见绿豆至黄豆大小淡黄色结节;双侧腋下见黄豆至鸽蛋大小囊肿;口腔粘膜及舌黏膜未见白斑、溃疡.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7岁. 主诉:颈部、躯干及四肢红斑、水疱伴疼痛1月. 现病史: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红斑、水疱伴疼痛、口腔糜烂、低热,体温37.3℃,否认面部红斑、光过敏、脱发及关节肿痛史,在外院治疗诊断为:1."SLE";2."寻常型天疱疮",给予"强的松50 mg每日1次,羟氯喹0.2 g每日2次"及抗感染等治疗,躯干、四肢红斑渐消退,但水疱仍此起彼伏,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相似文献   
19.
挪威疥1例     
回顾性分析1例挪威疥疮的误诊经过及治疗、预后过程。患者男,76岁,患“帕金森病、老年痴呆”,长期卧床,卫生护理条件差,出现红斑、丘疹、大量糠状鳞屑,在多家医院诊断为“湿疹”。经镜检发现疥虫。诊断:挪威疥疮。给予硫磺软膏等治疗后痊愈。挪威疥疮皮损具多形性,和湿疹、红皮病等疾病的皮疹有相似之处,应结合病史、临床特点以及皮损处镜检、病理等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我护理小组( SCG)模式对麻风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在广东省流动人口较多的深圳市开展SCG。深圳市近5年(2007~2011年)所有登记在册的麻风病现症病人及治愈者,以自愿的原则入组实验组。按地区分为2个组,定期开展集中式的自我护理和功能训练。采用访谈和问卷方式收集SCG小组成员SCL-90心理评分等数据,对两个SCG小组进行干预前后对比。结果:SCG研究后1年,两组自身对比SCG成员心理状态好转,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情绪、敌对方面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对比干预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成立自我护理小组,让麻风病患者和康复者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能够通过相互交流和鼓励,共同促进畸残康复和心理健康,进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麻风病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