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容积数据高分辨率CT重组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CT容积数据高分辨率重组图像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表现为肺弥漫性病变的病例和9例采用Heitzman法进行固定、干燥的肺标本进行多层螺旋CT(MSCT)、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和容积数据HRCT重组。比较所获得的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和HRCT扫描图像并进行分级评分。结果 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和HRCT扫描图像对9例尸体肺标本和56例弥漫性肺疾病的评价是一致的。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和HRCT扫描图像在评价肺标本的小叶核心结构的得分分别为51分和53分,两者在显示小叶间隔线的得分相同,都为5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57、1.000)。56例弥漫性肺疾病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和HRCT扫描图像的质量总分值分别为6~17、7~1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HRCT单独扫描增加96%的辐射量,延长扫描时间。结论 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评价弥漫性肺病的价值与HRCT扫描图像相同。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缩短检查时间、降低辐射量、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2.
替莫唑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长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以卡莫司汀(BCNU)为对照,观察替莫唑胺(TMZ)对胶质母细胞瘤化疗的疗效,并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表达对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的影响. 方法 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使用化疗药物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患者283例,其中应用TMZ 97例(TMZ组),BCNU 186例(BCNU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MGMT的表达,对患者进行随访并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客观有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 TMZ组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BCN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944,P=0.000);TMZ组、BCNU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分别是75.26%(73/97)和45.16%(84/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753,P=0.000);与BCNU组比较,TMZ组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81,P=0.000). 结论 TMZ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疗效较BCNU显著,副作用小,耐受性好,是一种理想的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63.
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最小密度投影(MinIP)是一种应用广泛的CT及MR图像后处理技术,本文综述近年来的文献,就CT的MIP及MinIP图像与螺旋CT、高分辨率CT(HRCT)图像相比较,对肺弥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4.
病例资料 患者,男,44岁.反复中上腹部胀痛10年,食欲不振半年.反复发作上腹部阵发性腹痛、腹胀,有时伴呕吐,无寒战、发热及黄疸,多次拟诊为急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上述症状缓解.本次因持续性中上腹部疼痛,阵发性加重6 h,伴频繁呕吐,无排气、排便,初步拟诊为急性绞窄性高位小肠梗阻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无腹部手术、腹膜炎或长期服药史.  相似文献   
65.
作者对21例正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疑有肺感染的肾移植患者的胸部HRCT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男18例,女3例,年龄20~6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19例,7例伴有干咳,3例表现为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HRCT上肺细网状影的形态学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 搜集本院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107例在HRCT上有细网状影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细网状影形态学及动态变化分析研究.搜集24例病理证实充气标本进行影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细网状影网间隙直径一般≤3 mm,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网间隙内为肺实质密度.网壁光滑或粗糙,厚度约≤1 mm.107例临床患者细网状影的伴随征象有磨玻璃密度影(GGO)(68.2%,73例)、铺路石征(23.4%,25例)、小叶间隔增厚(84.1%,90例)、肺气肿(32.7%,35例)、界面征(58.9%,63例)、牵拉性支气管扩张(41.1%,44例)及蜂窝征(26.2%,28例).纤维化患者与肺炎患者在蜂窝、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小叶间隔增厚、界面征及铺路石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肺炎大片状GGO合并细网状影形成铺路石征;癌性淋巴管炎细网状影合并小叶间隔增厚,并见串珠样结节影;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细网状影多镶嵌在蜂窝之间;结缔组织病(CTD)并肺间质纤维化早期以细网状影为主,蜂窝影少见,及时治疗后可完全或部分吸收;慢性支气管炎细网状影合并肺气肿.58例随访患者中26例网状影增加,22例网状影减少或消失,10例无变化.24例肺标本细网状影病理基础主要为小叶内间质纤维增生、炎性细胞及肿瘤细胞浸润、渗出液充填、煤尘沉积等.结论 细网状影是由小叶内间质增厚形成,可由炎症、间质增生、肺纤维化和肿瘤引起,有助于提示这些疾病的存在,诊断价值需结合其他CT表现及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以肺部弥漫性粟粒样病变为主要征象的112例患者的MSCT资料。以5mm层厚的常规CT扫描重建为1.25mm的薄层图像,以1.25mm层厚的薄层CT行冠状面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比较4种图像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和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结果112例患者的4组CT图像中,常规CT、薄层CT、MPR和MIP判定为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分别为101例(90.2%)、105例(93.8%)、105例(93.8%)和111例(99.1%),MIP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显示率高于常规CT(X^2=10.00,P=0.002)、薄层CT(X^2=6.00,P=0.031)和MPR(X^2=6.00,P=0.031)。常规CT、薄层CT、MPR和MIP发现胸膜下透亮带分别为65例(58.0%)、62例(55.4%)、81例(72.3%)和84例(75.0%),MIP对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高于常规CT(X^2=19.00,P〈O.01)和薄层CT(X^2=22.00,P〈0.01),MPR对胸膜下透亮带的显示率也高于常规CT(X^2=16.00,P〈0.01)和薄层CT(X^2=19.00,P〈o.01)。结论在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MSCT诊断中,MIP图像有助于明确判定病变是否存在,MIP和MPR重建图像有助于显示胸膜下透亮带,对肺弥漫性粟粒样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CT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转归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普通型COVID-19肺炎首诊胸部CT、首次复查胸部CT的影像资料6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1例。依据是否随病程发展为重型分为普通型组(51例)和转重型组(11例),应用AI技术定量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首次胸部CT转重型组患者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3.3%,高于普通组1.3%,以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0%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患者的敏感度(72.7%)、特异度(66.7%)最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744。复查CT两组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与普通型组相比,转重型组病灶体积占比10.0%,明显增大,以增加的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65%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的敏感度(90.9%)、特异度(78.4%)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两次CT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内部磨玻璃密度、实性密度成分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智能在CT预测COVID-19转归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早期对重症及危重症的发生进行预警,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病变短期内迅速进展可能对普通型COVID-19肺炎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总结HIV感染并发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与弓形虫脑病患者在不同CD4 + T细胞水平时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从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HIV感染者中筛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46例,均进行了MRI检查。其中,弓形虫脑病21例(弓形虫组),89个病灶;TBM 25例(TBM组),174个病灶。 从病灶分布、形态、大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特征、周围水肿带程度等指标,评价两组在CD4 + T细胞<15和≥15个/μl水平时的上述MRI指标的差异。结果 弓形虫组、TBM组皮层及皮层下区病灶占所有病灶的比例:当CD4 + T细胞<15个/μl时,分别为83.0%(44/53)、45.8%(33/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4.203,P=0.000);当CD4 + T细胞≥15个/μl时,分别为77.8%(28/36)、59.8%(61/1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5.076,P=0.079)。 当CD4 + T细胞<15个/μl时,弓形虫组、TBM组结节状病灶占所有病灶的比率分别为54.7%(29/53)、75.0%(5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29,P=0.018);当CD4 + T细胞≥15个/μl时,两组斑片状、环形病灶占所有病灶的比率分别为88.9%(32/36)、64.7%(66/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560,P=0.006)。当CD4 + T细胞≥15个/μl时,DWI低、高信号病灶比率在弓形虫组分别为41.6%(15/36)、27.8%(10/36),在TBM组分别为7.8%(8/102)、41.2%(42/102),ADC图像低、高信号病灶比率在弓形虫组分别为22.2%(8/36)、41.7%(15/36),在TBM组分别为40.2%(41/102)、9.8%(10/1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WI: χ 2=21.964,P=0.000;ADC: χ 2=18.440,P=0.000)。结论 不同CD4 + T细胞计数水平时,HIV感染并发TBM与弓形虫脑病患者MR扫描在病灶分布、形态、DWI和ADC图像信号特征上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结核性胸膜炎发病早期的CT征象及其动态演变的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的3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研究对象中包括男16例,女22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为(35.74±11.92)岁;所有患者均在初次发病7~10d内就诊。分析研究对象发病早期的CT检查资料,提取CT表现特点及征象。结果 38例研究对象中,发生于单侧胸膜病变者34例。其中,病变位于左侧胸膜者18例,位于右侧胸膜者16例,双侧同时出现病变者4例;累及纵隔胸膜者14例(累及左侧纵隔胸膜者6例,累及右侧纵隔胸膜者8例),累及叶间裂胸膜者34例;出现包裹性胸腔积液者38例,出现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者24例,出现胸膜下条索状影者24例。CT动态随访过程中,37例患者胸膜增厚程度减轻;1例患者在开始治疗6个月复查时增厚程度加重,最厚约1.1cm,12个月再次复查增厚的胸膜较前吸收减轻。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胸腔积液均表现吸收减少,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表现为吸收减少,胸膜下条索状影亦逐渐减少、减薄。另有22例患者在随访中出现胸膜结核瘤。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发病早期行CT检查可发现单侧胸膜增厚且不光滑、叶间裂受累伴多发粟粒状改变及微结节,以及包裹性胸腔积液、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及条索状影等征象,可作为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