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参附注射液对老年二尖瓣置换术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SFI)对二尖瓣置换术(MVR)中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 择期MVR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SFI组、缺血预适应(IPC)组、SFI联合IPC(SFI+IPC)组,每组20例;SFI组分别在术前30 min经中心静脉和开放主动脉后经体外循环(CPB)泵入SFI 1.5 ml/kg;IPC组接受3 min缺血,5 min再灌注的缺血预适应;SFI+IPC组为SFI联合IPC使用,对照组为常规CPB;4组均予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损伤生化指标,观察心脏复跳情况和术后多巴胺使用情况,电镜下观察术后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 SFI+IPC组心脏指数(CI)、心脏每搏指数(SVI)、左室做功指数(LVSWI)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 (cTnI)、肌红蛋白(MYO)、丙二醛(MDA)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术后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巴胺用量低于其他3组(P<0.05),术后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损害较其他3组轻. 结论 SFI和IPC二者联合使用更有助于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2.
陈智豫  雷定华 《云南医药》2000,21(6):505-506
我科自1999年3月至2000年4月连续手术治疗8kg(5~8kg)以下先心病婴幼儿10例。平均体重6.25kg。年龄5~14个月。平均9个月。病种包括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7例(其中合并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PDA+VSD)3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VSD)3例,VSD+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S)1例,ASD2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并左上腔引流至左房顶1例,伴有肺动脉高压(PH)者有8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死亡1例(10%)。余无并发症发生。随着体外循环(CPB)技术和外科技术的提高,小体重婴幼儿先心病手术治疗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23.
刘建兴  李文慧  陈智豫  高辉  王通  许冰莹 《广东医学》2012,33(20):3073-3076
目的 研究云南汉族人群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基因VKORC1 3730A/G多态性分布及与其他群体间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的分子遗传关系.方法 采集30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已达稳定剂量、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在目的范围(1.5 ~3.0)患者的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KORCl 3730A/G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探讨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与该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 VKORC1 3730A/G基因多态性在所有的样本中共检出G(79.8%)和A(20.2%)2种等位基因,纯合子AA(4.7%)、GG (64.3%)和杂合子AG(31.0%)3种基因型,云南汉族人群中VKORC1 3730A/G基因多态性分布在性别和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基因型患者所需华法林维持剂量最高为(3.56±1.49) mg/d,其次是AG基因型患者(3.41±1.25) mg/d,GG基因型剂量最低为(3.12±1.14) mg/d.结论 与国外群体相比,云南汉族人群VKORC1 3730A/G基因位点具有自己的遗传多态性,其基因型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丁香挥发油与氮酮对双氯芬酸钠促透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冬  吴铁  林坚涛  陈广斌 《中国药房》2008,19(21):1623-1625
目的:比较丁香挥发油与氮酮对双氯芬酸钠的促透作用。方法:在体外透皮吸收装置上,测定不同时间双氯芬酸钠的透过量,计算稳态流量和增渗倍数,并考察其储库效应。结果:丁香挥发油和氮酮均有促进双氯芬酸钠经皮渗透的作用,当二者合用时效果更显著。丁香挥发油与氮酮单用及合用时对双氯芬酸钠的储库效应均有显著的增强作用(P<0.05或P<0.01)。结论:丁香挥发油对双氯芬酸钠具有较强大的促透作用,可望开发成为一种透皮吸收促进剂。  相似文献   
25.
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DOC)患者的促醒治疗, 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高压氧、药物、脑深部刺激(DBS)、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迷走神经刺激(VNS)、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LIFUP)等均有相关研究报道。近年来, 经颅磁刺激在DOC治疗方面的疗效较显著, 本文对经颅磁刺激在DOC患者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DO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6.
患者男性,34岁.反复发作性心悸10余年,曾于外院行2次射频消融未成功,心动过速时维拉帕米静脉注射有效.入院心电图示窄QRS波(103ms)心动过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伴电轴右偏,可见房室分离,窦性夺获;电生理标测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在左后分支和左前分支区域行激动标测均未标测到理想靶点,遂逐步将标测导管移至左上间隔部,可记录到PP电位,室性心动过速时发生逆转,在此处消融成功,后在此处起搏所记录图形与室性心动过速图形完全一致,提示可能为局灶起源的微折返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27.
目的:总结12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均得到缓解,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增加,未出现不良症状。结论:外科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8.
鲎试剂法检测细菌内毒素假阳性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鲎试剂法检测细菌内毒素假阳性结果的原因除鲎试剂的灵敏度、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反应条件(时间、温度、空气湿度)、供试品的PH值、取样量、及供试品中所含的干扰物质等影响因素外,鲎试剂凝集旁路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严格控制鲎试剂、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的质量的同时,控制好反应条件,减少操作误差,改善实验条件,采用去G因子鲎试剂,是减少鲎试剂试验假阳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总结49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探讨此类患者围术期处理的经验,以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方法:术前准备: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及保肝等治疗。麻醉:采用中、小剂量芬太尼静吸复合全麻,尽量减少麻醉药物对心功能的影响。体外循环: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必要时体外超滤。术中注意良好的心肌保护。手术方法:经右房—房间隔切口暴露二尖瓣。二尖瓣置换采用2/0Prolene线连续缝合。主动脉瓣替换采用间断褥式带垫片缝合或三象限2/0Prolene线连续缝合。对扩大的三尖瓣环常规进行Key’s或Devega环缩。对术前LAD>50mm或/和有左房血栓的患者,应积极行左房折叠术 左心耳结扎术。术后复苏治疗一般应适当延长呼吸机治疗时间,加强镇静、镇痛治疗,避免增加心肌耗氧。加强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结果:全组行DVR TVP13例,MVR TVP8例,DVR2例,AVR TVR2例,AVR2例。总死亡率18.5%(5/27)。早期死亡率11%(3/27),晚期死亡率7%(2/27)。结论:我们认为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特别是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是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处理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0.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和健康人外周血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差异,从整体上认识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心脏瓣膜病的细胞因子表达状况。方法 单纯性二尖瓣狭窄的病人3人,以健康人5人作为对照,应用Trizol法分别提取他们的外周血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用Cy5、Cy3分别标记病人、对照组的cDNA。混合后在细胞因子表达谱芯片上杂交。结果经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和SAM芯片数据软件的应用,获得CXCR4,RGS2和IRAK13种显著性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基因,均为表达上调的细胞因子基因.并对各自的作用进行归纳、分析。结论 获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图谱,并证实了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心脏瓣膜病是炎症反应和抗炎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临床研究该病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提供一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