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全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患者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8~48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16例<30岁;病程6个月~5年,中位病程21个月。均为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采用椎板间入路,于镜下症状侧单侧摘除突出椎间盘,全部或部分切除离断的骨块。结果:所有病例无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肠道损伤、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2~92 min,中位时间57 min。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后缘离断骨块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6例,未切除3例;椎间盘均彻底摘除。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7.10±1.20)分,术后3 d(3.46±0.23)分,术后6个月(2.36±0.19)分;腿痛VAS评分,术前(8.80±0.55)分,术后3 d(3.54±0.28)分,术后6个月(2.59±0.2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单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治疗术与常规双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治疗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优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来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行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治疗)和对照组40例(行常规双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用时、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102.6±8.2)min、出血量(182.7±38.6)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13.6±2.1)d、术后Macnab评定有效率为92.5%、术前与随访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8.6±1.7)分、(1.6±2.2)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对照组多于观察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观察组的平均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优于对照组,故采用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良好方式,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9月~2013年9月92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6例,行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B组46例,行一期单纯前路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予以标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3周。结果 A组手术时间(315.5±30.4)min、术中出血量(607.0±104.3)ml、术后住院天数(14.0±1.7)d、抗生素使用天数(7.3±1.3)d、术区引流量(230.5±23.4)ml,均高于B组(240.7±35.7)min、(319.3±88.2)ml、(10.0±2.1)d、(4.6±2.1)d、(168.7±25.1)ml(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为6.52%vs.2.17%,融合时间为(6.1±1.3)月vs.(5.8±2.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71.0%±4.3%,高于B组患者的术后矫正率52.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患者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后凸角小于B组患者,且两组术后末次随访的后凸角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5年后,A组患者的治愈率是93.7%,B组患者是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可清除病灶,矫正腰椎畸形,且改善后凸畸形矫正率更佳,脊柱稳定性好,故具有更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左归丸调控miR34a对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培养BMSCs,分别用大鼠高、低剂量左归丸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干预BMSCs成骨分化过程。采用CCK8检测左归丸对BMSCs的增殖、毒性作用,AKP活性检测BMSCs成骨分化活性,ALP染色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技术(RT-q PCR)检测miR34a、Tgif2、Runx2、PPARγmRNA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Tgif2、RUNX2蛋白表达。结果:CCK8检测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从第1天到第7天,BMSCs增殖呈上升趋势,各组间增加程度无统计学差异;7~14 d,BMSCs增殖呈下降趋势。AKP活性检测示,干预BMSCs 3 d后,左高组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7 d时,左低、左高组AK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干预3 d时,ALP染色结果示,左高组ALP染色阳性率高于其余两组;干预7 d时,左高、左低组ALP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3 d时,左高、左低组miR34a mRNA表达较对照组上调,Tgif2、PPARγ2 mRNA表达较对照组下调;干预7 d后,左高组miR34a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左低、左高组Tgif2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左高组PPARγ2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调(P0.01);干预3 d后,左高组Tgif2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左低组Runx2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干预7 d后,左低、左高组Tgif2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而左低、左高组Runx2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左归丸具有促进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iR34a,抑制其靶基因Tgif2表达,同时下调成脂相关因子PPRAγ和上调成骨核转录因子Runx2。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后路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优势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龙华新区龙华人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26例作为观察组,接受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后路植骨内固定术的2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围术期及治疗前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引流量、抗生素应用天数、住院天数等均优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的视觉模拟评分、红细胞沉降率和Cobb角等均无显著差别,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后路植骨内固定术对胸腰部结核具有相同的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天数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42例,患者均在术前进行3~6周的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9~l2个月。按照入路方法不同分为前入路组和后入路组,术后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价和功能评价,并比较不同入路方法对Cobb角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42例脊柱结核按照不同入路方法对Cobb角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入路组影像学评分优良率(优+良)为95.65%,前入路组优良率为63.16%;后入路组功能评分优良率(优+良)为91.30%,前入路组功能评分优良率为57.8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效抗痨治疗的前提,采用后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不稳发生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积累伤力造成的椎间盘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同节段不稳的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差,需积极手术治疗。临床工作中容易忽视腰椎不稳的存在,成为手术后腰腿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同节段不稳的疗效。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诱导成软骨分化过程中,探讨Ⅹ型胶原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之间的关系,为揭示表观遗传学调控参与成软骨分化的可能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收集6例来源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患者的腰椎椎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运用离心沉淀法进行细胞微球培养,用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及2%胎牛血清(FBS)的高糖细胞培养基(DMEM)进行成软骨诱导并作为实验组(3例);在该诱导液中加入5’-氮杂胞苷(5’-AZA)作为诱导组(3例);不含TGF-β3的2%胎牛血清的高糖细胞培养基的为对照组(3例)。在分化3 d后进行定量PCR,检测成软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以及Ⅹ型胶原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改变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及多样本间的均数比较(q检验)分析基因水平表达差异;组间DNA甲基化水平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统计学差异。 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Ⅹ型胶原的启动子区域可能存在CpG富集区域,在含有5’-氮杂胞苷的成软骨诱导分化过程中,Ⅹ型胶原表达逐渐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526, P<0.001),而Ⅹ型胶原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逐渐下降,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11.066,P<0.01)。 结论在体外诱导人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过程中,参与维持Ⅹ型胶原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降低,分化能力得到增强;提示表观遗传学调控方式是影响干细胞分化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造影联合阻滞术治疗对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的机制,比较治疗前后脑脊液中反映疼痛指标的P物质和胱抑蛋白C的表达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收入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和西京医院脊柱外科的82例因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10分,重度]而需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造影联合阻滞术治疗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两种检测方法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 d、1周、2周、4周脑脊液中P物质和胱抑蛋白C的含量。结果在颈椎和腰椎病变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选择性神经根造影联合阻滞术治疗后3 d、1周、2周、4周,脑脊液中P物质蛋白和胱抑蛋白C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神经根造影联合阻滞术治疗对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的缓解作用与脑脊液中P物质和胱抑蛋白C的含量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后壁骨折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以三种体位X线平片、CT扫描、CT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诊断髋臼后柱合并后壁骨折42例、横形骨折合并后壁骨折18例。采用俯卧位Kocher-Langenbeck入路,开放复位髋臼重建接骨板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复杂髋臼后壁骨折。结果按Matta评定标准,骨折解剖复位率80.49%、满意复位率8.54%、不满意复位率10.97%。术后早期并发症:坐骨神经损伤1例,股神经损伤1例,髂外动脉损伤血栓形成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晚期并发症:异位骨化3例,股骨头坏死1例,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论复杂髋臼后壁骨折正确诊断主要依靠骨盆前后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X线平片检查,对于判断髋臼骨折部位、类型非常重要,CT扫描提供髋臼冠状面骨折线、骨折块等清晰图像,为复杂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提供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