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8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5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32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胎盘位置附着异常中胎盘微血管床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我院剖宫产分娩的孕妇48例,其中胎盘植入(PA组)16例,前置胎盘(PP组)16例,对照组16例。胎盘进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测三组胎盘组织的MVD;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胎盘组织中PEDF和VEGF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①三组胎盘组织中PEDF及VEGF蛋白含量、PEDF及VEGF m RNA含量及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胎盘中PEDF与VEGF、MVD均呈负相关关系(r=-0.778,P=0.000;r=-0.827,P=0.000)。③胎盘血管情况:PA组绒毛血管数量丰富,管径粗大,侵及肌壁间血管;PP组绒毛间血管增生程度有所减轻,未侵及肌层;对照组则无上述变化。结论①胎盘位置异常组中胎盘的PEDF表达过低是导致VEGF负性调节不足以及胎盘病理性血管形成的原因,参与了胎盘位置异常的发生。②三组胎盘中PEDF含量均有显著差异,提示PEDF含量可以反映异常胎盘血管的侵袭程度。 相似文献
73.
本文对44例DFSP的HE染色切片进行组织临床病理分析。44例中复发者27例,探讨其复发的临床及病理因素有:1.肿瘤生长时间长体积大,不易彻底切除;2.在组织结构上肿瘤中出现短束状和(或)弥漫性排列,而典型的轮辐状排列相应减少;3.幼稚细胞明显者易复发;4.肿瘤浸润至皮下层及有明显浸润性现象者。本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肿瘤中NSE,S—100,Vimentin,Lysozyme AACT的分布进行观察并初步探讨其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比较四种胃活检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检测方法,旨在找出一种敏感性,特异性高且操作便捷的检测方法.方法选取490例胃黏膜活检组织标本,采用快速尿激酶法(rapidureasetest,RUT)、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硼酸亚甲蓝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进行检测,观察H.pylori的显示情况,对阳性率进行χ2检验.结果 RUT、q PCR、硼酸亚甲蓝法和IHC在490例标本中的H. pylori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98%、63.88%、32.04%和38.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 IHC检测H. pylori阳性组织,镜检为H. pylori呈黄褐色而周围胃黏膜组织细胞核呈蓝色,对比强烈,更为直观,有助于实验者获取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形态学信息,且实验操作对仪器、实验人员无特殊要求.故建议将IHC检测胃活检H. pylori作为指导临床诊断H. pylori感染、实行H. pylori除菌治疗和疗效判断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诊治的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进行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例因肿物浸润并包绕脾动静脉,2例因肿物与脾粘连紧密,故行胰体尾切除+脾切除;余行肿物切除。其中1例经术中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本病。术后所有标本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胰瘘,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其他均手术顺利,痊愈出院。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免疫组化:孕激素受体(PR)阳性7例(7/8),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7例(7/8),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6例(6/8),触突素(Sy)阳性4例(4/8),角蛋白(CK)阳性3例(3/8)。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瘤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实验室检验,易误诊;但病理学表现特异,术前、术中穿刺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预后好。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fermitin家族同源蛋白2(FERMT2)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并以体外实验分析FERMT2基因敲除对肝癌细胞生长及相关调控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及免疫组化实验检测FERMT2在HCC及癌旁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FERMT2基因敲除的稳定MHCC97H细胞系,通过WST-1法和流式细胞术比较其与野生型MHCC97H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和凋亡状态的改变,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调控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FERMT2在HCC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FERMT2蛋白的高表达与HCC患者术后复发有关(P0.05);成功构建了FERMT2基因敲除的稳定MHCC97H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相比,FERMT2基因敲除后细胞活力明显减弱,S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凋亡增加,且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周期蛋白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及Bcl2的表达也明显下降(P0.05),并可检测到cleaved caspase-3。结论:FERMT2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它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及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影响肝癌细胞的活力、细胞周期及凋亡,进而在肝癌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发挥促癌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查(liguid based cytology test,LCT)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细针穿刺检查,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LCT制片和传统涂片.对比制片质量和细胞学诊断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采用LCT制片技术所得的标本细胞数明显增多,背景干净,细胞结构清晰,具有诊断意义的成分得到大部分保留.结论 LCT是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制片染色等方面便于实施质量控制的一项新技术,不仅能提高细胞学制片质量,而且能提高细胞学诊断阳性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