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2篇 |
皮肤病学 | 85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59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凋亡及其与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DNA片段化分析、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亚二倍体细胞含量以检测淋巴细胞凋亡。结果:SLE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含2种或2种以上自身抗体阳性者较1种抗体阳性者,有更高的淋巴细胞凋亡率。结论:SLE患者淋巴细胞凋亡在体外加速,患者自身抗体产生增加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增多相关,淋巴细胞凋亡异常参与SLE发病。 相似文献
94.
在维持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细胞动力学平衡中 ,基因调控是一个级联式 (Cascade)表达结果。研究认为原癌基因bcl 2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癌基因c myc具有促进细胞增殖作用[1,2 ] 。我们采用mRNA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15例寻常性银屑病不同皮损和正常皮肤中bcl 2和c mycmRNA表达和分布特点 ,以探讨bcl 2和c myc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 选择初发或复发寻常性银屑病患者 15例 ,近 1月未接受类固醇激素、抗肿瘤药物和维甲酸药物治疗。取材为临床表现不同皮损 …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发病与花生四烯酸产物的关系。方法 44只BXSB小鼠分4组,经中药治疗1.5月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尿蛋白定量、血清抗核抗体、肾脏内IgG和C3沉积量及肾组织内前列腺素(PGE1)、前列环素(6—酮—PCF1α)、血栓素(TXB2)和白三烯(LTG4)的含量。结果 发现空白对照组雄性小鼠尿蛋白定量、血清抗核抗体水平、肾组织内IgG、C3含量均高于治疗组。与此同时,肾组织内LTC4、TXB2含量高于治疗组,肾组织内6—酮—PCF1α及PCE1含量低于治疗组。结论 皮质类固醇和中药治疗后可以使6—酮—PGF1α及PGE1升高,使LTC4、TXB2含量降低,说明花生四烯酸的不同衍生物含量和狼疮肾炎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6.
卡泊三醇与氯氟舒松联合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卡泊三醇与氯氟舒松联合分用组,氯氟舒松组及卡泊三醇单用组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患者随机分入三个治疗组,对治疗1,4周后银屑病区严重度指数(PASI)之平均百分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比较显示卡泊三醇与氯氟舒松联合分用组治疗1,4周后的PASI平均百分变化率(PASI改善率)显著高于氯氟舒松组及卡泊三醇单用组,且副反应少于单纯卡泊三醇组。结论 卡泊三醇与氯氟舒松联合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优于卡泊三醇或氯氟舒松单用疗法。 相似文献
97.
98.
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64例性病患者进行Zung氏焦虑、忧郁自评表2睡眠状况问卷测试。结果:发现9.38%的病人出现焦虑症状,31.25%的病人出现抑郁症状,96.88%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结论:在治疗性病的同时,应重视性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必要时可加用抗忧郁药。 相似文献
99.
100.
腹腔多管引流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oancreatitis,ANP)的外科治疗,在80年代初中期多采用碟形开放引流、三造瘘术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觉得这种术式创伤大,管理难,患者住院时间长,费用高,因此在1989年开始采用腹腔多管引流、二造瘘术式,并逐渐固定成T字管、4根腹腔引流管加1根烟卷的术式,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