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耐激素的排斥反应患者应用ATG治疗后,sVCAM-1在排斥反应后1个月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CsA肾中毒组sV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sVCAM-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sVCAM-1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受者并发Kaposi肉瘤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移植型Kaposi肉瘤的发病率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73例肾移植受者中4例Kaposi肉瘤的发生情况和诊治经过。结果:肾移植术后Kaposi肉瘤发生率为0.52%,占同期发生的各类肿瘤的36.4%,发生时间分别为移植术后3、7、14和21个月,首发症状为咽喉痛、咽部异物感伴吞咽困难者2例,双下肢对称性多发紫红色斑丘疹并下肢水肿者2例,均经病理检查而确诊;治愈2例。结论: 相似文献
14.
病例:男性,67岁。于一年前反复出现排尿不畅,尿流不成线,下腹部胀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症。两天前在县医院行“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中见膀胱后壁至三角区粘膜下有一肿块,因无法切除而关闭切口,留置耻骨上膀胱造瘘管,尿道留置导尿管。术后第二天转入我院。发病以来无发热,无明显消瘦,时有大便不畅,粪便呈扇形,排便时下腹部胀痛加重,无粘液便及脓血便,查体;腹部胀满,有压痛,轻度反跳痛。下腹部正中见一手术切口。有耻骨上膀胱造瘘管及留置导尿管,直肠指诊:距肛门口上方约8cm处膀胱直肠窝可触及一 相似文献
15.
结扎膀胱下动脉前列腺摘除术的外科解剖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32侧成人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前列腺的动脉和神经的起源和分布。供应前列腺的动脉主要为膀胱下动脉的分支,平均每侧有5.6支(2~6)。其分出点于膀胱前列腺间沟的4(8)及3(9)点钟之上24±10mm((?)±SD),各支可经膀胱前列腺间沟的任何一处进入前列腺实质或其包膜。至海绵体组织的植物性神经主要集中于膀胱前列腺间沟及前列腺表面的4点和8点钟外。作者认为,于膀胱前列腺连接部的侧面盲目缝扎包膜,试图结扎其中的动脉而达止血的目的,未必奏效。我们在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摘除术中,采用直视下膀胱下动脉结扎的方法,结扎动脉干可靠,术中术后出血量显著减少。因不会误扎神经,可避免术后病人性功障碍。 相似文献
16.
亲属供肾肾移植(附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经公认 ,肾脏移植是治疗终未期肾病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保健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要求行肾脏移植手术。但是 ,目前供肾来源仍很困难 ,我国每年只能完成 2 0 0 0余例尸体肾移植。为了解决一部分肾源问题 ,几年来 ,我们在加大亲属供肾宣传力度的同时 ,积极学习掌握活体取肾技术 ,并谨慎、稳妥地用于临床 ,于 1996年 6月 15日成功地完成了首例亲属供肾肾移植术。此后 ,近2年又成功地完成了 5例亲属供肾肾移植手术。一、资料和方法 :供者 6例中 5例为受者母亲 ,1例为受者哥哥 ,年龄 2 9~ 5 1岁 ,平均 42 .5… 相似文献
17.
我院1993年1月—1997年12月共行455例(478次)尸体肾移植.应用抗CD3,抗CD4,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等强效免疫抑制剂治疗移植肾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AR)7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8.
19.
20.
肾移植术后特异性感染69例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肾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的规律。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808例次肾移植中各种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808例次肾移植中发生各种感染180例次(20.7%),死亡35例(19.4%),其中应用硫唑嘌呤和泼尼松者的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使用以环孢素A为主的三联疗法者为高。已证实感染原的特异性感染69例次。特异性感染的病原最常见者为病毒。结论 感染是肾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正确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及时病原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