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08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61.
目的 探讨桥粒芯蛋白1(Dsg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落叶型天疱疮(PF)血清学抗体的意义。方法 将80例PF患者和132例对照人群的血清标本进行编盲,用ELISA法检测所有标本中抗Dsg1自身抗体,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所有标本的抗体滴度,操作过程为随机检测,最后将两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75例PF患者和5例对照人群(包括1例不确定值,大疱性类天疱疮、SLE、皮肌炎、湿疹及健康者各1例)Dsg1 ELISA为阳性,71例PF患者和0例对照人群IIF为阳性。Dsg1 ELISA的敏感性为93.8%(95%可信区间0.85 ~ 0.98),特异性为96.2%(95%可信区间0.91 ~ 0.99)。IIF的敏感性为88.8%(95%可信区间0.82 ~ 0.96),特异性为100%(95%可信区间0.96 ~ 1.00)。两者相比,敏感性(P = 0.289)和特异性(P = 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sg1 ELISA是一种简便、敏感、特异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可作为诊断PF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2.
婴儿男,6月大时出现全身红斑、水疱和大疱,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嗜酸性细胞浸润,直接及间接免疫荧光显示:IgG基底膜带线状沉积。诊断: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岁以内婴儿大疱性类天疱疮国内报道少见。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尿素乳酸软膏(商品名"干芙美")治疗手足皲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局部用药,2次/d,疗程4周。结果:共入组手足皲裂患者26例,包括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6%。两组之间的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有1例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尿素乳酸软膏治疗手足皲裂症具有很高的疗效,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64.
报告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Hallopeau—Siemens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男,27岁。周身皮肤反复起水疱、破溃27年。患者出生后即出现四肢伸侧皮肤缺损,双手十指指甲完全缺如,双足十趾融合形成袜套样并趾。口腔黏膜反复发生溃疡,形成瘢痕致舌不能完全伸出。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透射电镜示:表皮下裂隙,致密板下锚丝纤维形态异常。  相似文献   
65.
例1女,63岁,全身皮疹2个月伴瘙痒,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2年前因直肠肛管恶性黑素瘤行肠周淋巴结清扫术,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预防性治疗1年,停药后2周出现全身皮疹。上肢红斑处皮损直接免疫荧光示,IgG沿基底膜带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BP180 > 200 U/...  相似文献   
66.
目的Castleman肿瘤组织细胞培养及培养细胞上清液中抗体成分性质的鉴定。方法分离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肿瘤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将培养细胞上清液超滤离心获得浓缩的IgG抗体为一抗,分别以鼠膀胱冰冻切片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以正常皮肤蛋白提取物为底物进行免疫印迹试验。RT-PCR,克隆测序分析培养肿瘤B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并与其他6例该病患者的基因相比较。结果培养细胞上清液中的IgG抗体能够在鼠膀胱上皮细胞间沉积;并且这些抗体能够识别皮肤中分子量分别为210000和190000的两种抗原成分。扩增培养肿瘤B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得到单一锐利条带,克隆测序发现该基因与另外6例患者的基因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患者肿瘤组织能够分泌抗体,并且分泌抗体的性质与血液中抗体性质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NK/T-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对2例原发皮肤EN-NK/T-NT进行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以及EB(Ebstein-Barr)病毒(EBV)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γ基因PCR重排检测.结果:2例患者发病均表现为皮肤症状,双下肢皮肤多发浸润性红斑伴溃疡,无中面部症状.组织病理均示中至大型异形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和皮下组织,肿瘤细胞核不规则,核仁不明显,胞质中等量,可见血管壁浸润,凋亡及坏死明显.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ε、CD56、细胞毒蛋白、表达于T细胞的T-box(T-bet)及erythroblastosis virus E26oncogene homolog(ETS)-1阳性,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例1阴性、例2阳性;EBV强阳性;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呈胚系构型.结论:原发皮肤EN-NK/T-NT与原发鼻EN-NK/T-NT组织病理学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特点一致,其发生与发展转归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8.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双盲研究   总被引:56,自引:6,他引:56  
目的 评价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氯雷他定进行比较。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结果 5个研究中心共入选慢性荨麻疹患者213例,纳入疗效分析共206例,其中咪唑斯汀组104例,氯雷他定组102例。治疗结束时,咪唑斯汀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为80.8%,氯雷他定组为74.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1.16,P=0.28)。咪唑斯汀组于治疗后第1周时,对控制风团大小、每周发作次数及直观模拟标尺法(VAS)瘙痒程度平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3和P=0.02)。至第2、4周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咪唑斯汀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为25.5%,差异无显著性(χ2=0.25,P=0.62)。结论 口服咪唑斯汀或氯雷他定10mg/d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相似,但咪唑斯汀似乎比氯雷他定组起效更快,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表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9.
重症天疱疮21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目的:提高对重症天疱疮的治疗水平。方法:总结了21例重症天疱疮患者的治疗。结果:除7例首剂量选择泼尼松80mg/d可控制病情外,其他控制不佳的患者还需应用皮质类固醇冲击治疗,同大量口服皮质类固醇相比,可缩短病程,减少皮质类固醇的使用剂量。免疫抑制剂、静脉内免疫球蛋白滴注等的联合应用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重症天疱疮除常规剂量皮质炎固醇治疗外,常需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70.
先天性厚甲症一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患儿男, 3岁。因手足甲板增厚 3年来我院门诊就诊。患儿出生 1个月始,无明显诱因双足拇趾甲板增厚, 1个月之内手足的所有甲板增厚呈黑褐色。同时双膝、臀部、背部出现角化性皮损。 1年前,患儿足部部分皮肤增厚,足汗多,其上出现大疱伴疼痛,夏季重冬季轻。其余部位的皮肤粘膜无水疱、糜烂出现。患儿足月顺产,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父母否认近亲结婚,母亲妊娠前无用药史和流感等病史。体检:发育智力正常,营养中等。手足 20甲板均高度角化增厚,黑褐色,质地硬(图 1, 2)。双膝、臀部及腰背散在米粒大近皮色的毛囊性角化性丘疹。双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