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医院文化建设对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弘扬医院文化精神、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诚信服务、注重护理管理制度和护理文化建设的双重发展.结果提高了护士人文素质,提高病人满意度.结论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燕  陈友燕  洪怡  郑红 《中国康复》2012,27(5):335-337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老年心衰(HF)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老年HF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加用心理疏导、认知疗法、加强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指导辅助睡眠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应用焦虑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结果:干预3周后,干预组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0.01)。干预组PSQI总分及分项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评分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显著下降(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老年HF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臀肌挛缩症(GMC)体征形成的解剖及病理变化基础,从而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分析60例120侧患者臀肌挛缩病变范围对所产生体征的影响,并从解剖擘角度对治疗结果进行因果分析.结果:GMC的各挛缩组织均对大转子运动中的阻力产生决定性影响.根据挛缩痛变范围可分为A、B、C三型7个亚型.结论:GMC体征形成的核心是挛缩组织对大转子外移及旋转前后移运动的阻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型骨质疏松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必要性.方法 70岁以上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治疗的58例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非手术治疗组29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随访1.5~5年,平均3年.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优良率分别为89.7%和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型骨质疏松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手术条件者应尽早手术,手术前后应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一种新的股外侧肌注射安全区比例确定法(比例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分成传统法组和比例法组各100例,按照文献提供的股外侧肌注射要求,对他们的安全范围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传统法组8例出现股外侧肌神经下支刺激症状,比例法组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症状。传统法组的安全区确定难于比例法组,而且在女性患者中明显较小。传统法组出现硬结和影响运动的疼痛明显高于比例法组(P<0.01),2组均未出现脓肿等严重感染性并发症。传统法组和比例法组均未出现明显肌肉坏死挛缩情况。结论:比例法最佳安全区(伸直腿后股部外侧上2/5与下1/5区域)确定准确易掌握,扩大安全区(伸直腿后股部外侧3/5区域)注射深度严格控制在皮肤和浅筋膜厚度加1.0~1.2 cm是很安全的,且对注射深度的要求有效降低了硬结、疼痛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三角肌不同部位安全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分别以经过!肱骨小结节和肩峰后外侧角垂线为标志,将三角肌分为前部、外侧部和后部三部分。按照三角肌注射的部位及深度在30具(60侧)成人尸体上进行解剖观测。结果:三角肌起点前端与肩峰外侧角间距为(73.4±6.9)mm,后端与肩峰外侧角间距为(97.7±8.4)mm,止点与肩峰外侧角间距为(148.7±7.2)mm。前、后部较薄,外侧部较厚。外侧部深面横过的血管神经束上下径为(18.0±4.8)mm,此束上缘与外侧部中垂线交点到肩峰平面垂直距离为(51.8±7.2)mm。后部深面腋神经后支入肌点到肩峰平面垂直距离为(49.6±8.3)mm,与三角肌后缘垂直距离为(26.7±6.1)mm;在后部深面有桡神经向下行走,桡神经与大圆肌下缘交界处距肩峰平面垂直距离为(72.6±6.5)mm处。结论:三角肌注射首选部位为外侧部,此处肌肉较厚,操作安全方便,有利用药液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适合老年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转子间骨折可靠的个体化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4例老年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转子间骨折运用多枚空心钉、PCCP、髓内钉系统和liss系统的治疗资料。结果:(1)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9.1周,其中多枚空心钉固定患者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9.6周;除多枚空心钉固定患者有轻度髋内翻外,其他患者均无髋内翻;多枚空心钉固定患者及Singh指数2、3级患者术后8周下地活动良好,其他患者3~4周下地活动。(2)12~24周按黄公怡疗效评定标准:优91.5%、良8.5%、差0.0%。结论:(1)PCCP和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转子间骨折能达到固定可靠、支撑牢固、功能恢复理想的疗效,但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慎用.(2)liss系统具有对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转子区骨量丢失较少、创伤小等优点,但支撑牢固性欠缺所以不宜早期患肢部分负重锻炼。(3)多枚空心钉固定的牢固性和支持性均不是很理想,对不能耐受较大创伤手术患者是解决绝对卧床和缩短骨折愈合时间较为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适合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合并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微创内固定方法.方法:采用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合并转子间骨折患者29例.结果:①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9.2周,术后患者平稳,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术后3周下地活动良好.②随访12~24周,按黄公怡疗效评定标准,本组髋关节功能优28例(96.6%)、良1例(3.4%)、差0例.结论:①PCCP治疗老年型骨质疏松症合并转子间骨折,固定可靠、支撑牢固,转子区骨量丢失较少,具有恢复快、功能恢复理想、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②大转子中下部与股骨干不连续的患者慎用PCCP.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患者步态的功能量化指标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2011年8月-2011年11月,选取臀肌挛缩症患者16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健康自愿者1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步态系统对两组进行三维步态对比分析。结果:①步态周期时间参数:研究组在常速、快速行走时步态周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步幅、步速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1)。②下肢关节角度特征: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常速、快速行走时髋关节摆动期最大屈曲角度及研究组快速行走时髋关节屈伸角度变化范围均减小(P〈0.05);研究组常速、快速行走时膝关节冠状面角度变化范围均增大(P〈0.05),而膝关节支撑相最大屈曲角度和膝关节屈伸角度范围均减小(P〈0.01);研究组常速行走时重心左、右位移增大(P〈0.05),快速行走时重心上、下位移减小(P〈0.05)。结论: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臀肌挛缩症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观察臀肌挛缩症患者步态的生物力学变化,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