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2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6例AVM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结果36例AVM均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共发现供血动脉59支,引流静脉53支,其中单支动脉供血15例(41.7%),多支动脉供血21例(58.3%)。引流静脉汇入上、下矢状窦14例(38.9%),上矢状窦10例(27.8%),下矢状窦6例(16.6%),上矢状窦和直窦3例(8.3%),上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岩上窦1例(2.8%)。11例合并脑出血(30.6%),5例(13.9%)有出血后脑软化,3例(8.3%)合并供血动脉瘤或血管巢内血管瘤样扩张。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分析结节性筋膜炎(NF)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NF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7~69岁,平均(38.7±12.4)岁。结果:47例NF病灶均为单发,位于上肢占36.2%(17/47),躯干占27.7%(13/47),头颈部占21.3%(10/47),下肢占12.8%(6/47),乳腺占2.1%(1/47)。其中黏液型19例,细胞型12例,纤维型14例,余2例为混合型。黏液型NF病灶中央细胞排列疏松并见液化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7例可见“反靶征”。细胞型NF细胞成分多且排列紧密,毛细血管分布均匀,增强后5例病灶呈相对均匀强化。纤维型NF病灶中央富含胶原纤维,其中7例相应区域T2WI呈稍低信号,可见星芒状纤维瘢痕改变。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影像学表现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筋膜尾征”及“反靶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8日至2007年9月30日行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结果,共326例,包括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对每位患者图像行容积重现(VR)法重建心脏及冠状动脉树,二者图像融合,透明化处理,分别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起始部位、走行分布情况。结果:共326例冠状动脉各段及其与心脏关系清楚显示,冠状动脉起源正常313例(96.0%),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13例(4.0%)。右冠状动脉(RCA)开口于主动脉右窦上方1例,右圆锥支(CB)开口于主动脉右窦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LM)开口于主动脉左窦上方5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侧圆锥支(LCA)开口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旋支开口于主动脉右窦1例。另有1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口于主动脉升部前壁和乳内动脉.并可见侧支循环动脉。循环类型呈右冠优势型311例(95.4%),均衡型6例(1.8%),左冠优势型9例(2.8呦。结论:64层螺旋CT图像融合技术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脏关系直观、准确,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8.
64层螺旋CT冠状静脉系统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形态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评价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的可行性.方法 筛选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无冠状动脉病变、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的患者40例,分别于收缩期和舒张期进行二维、三维图像重建,观察冠状窦(CS)及其属支的显示情况,采用3D法测量主要属支汇入处的夹角,运用CORO SINUS血管分析软件测量CS及其属支的形态学参数,并计算变化率.结果 CS及其属支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获得较高质量图像.收缩期与舒张期相比,各属支与CS-GCV心房侧的夹角大小无明显变化.除CS长度外,CS及其属支各项测量值收缩期均大于舒张期.结论 64层螺旋CT可用于评价心动周期不同时相CS及其属支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工作及CS血流动力学的MSCT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29.
30.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弓离断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64层螺旋CT成像系统在临床影像诊断中的应用,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亦越来越广泛,但在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中的报道并不多见。作者最近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了1例主动脉弓离断(IAA)合并复杂心脏畸形,并被血管造影和手术所证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