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慢性移植物肾病(CAN)是导致晚期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我们仍缺乏有效的无创方法 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从而进行早期干预,本文就新近发现并有希望用于早期诊断的 CAN 新型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卢建新  丁峰  陆福明  顾勇 《上海医学》2004,27(8):544-547
目的 通过体内及体外试验研究复用对高通透性透析安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内试验: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普通和高通透性透析组,经透析器初用及复用后,记录透析中出现的急性并发症,测定透析前、后血浆中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水平,同时测定透析后血浆内毒素水平。体外试验:选择初用和复用后不同透析器建立体外循环闭合环路以模拟血液透析过程,分别在透析液室加入嗜麦芽假单胞菌细菌滤液前、后从血液室采集样本,采用人全血孵育法孵育样本检测上清液中IL-1受体拮抗剂(IL—1ra)浓度。结果 高通透性透析复用组低血压、寒战发生率较普通透析复用组明显升高(P<0.05),高通透性透析复用组透析后血浆IL-6水平较透析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透析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高通透性透析膜F60聚砜膜与低通透性透析膜铜仿膜及F6聚砜膜相比,初用时在透析液室加入细菌滤液并循环1h后,三者血液室样本诱导人全血产生的IL-1ra浓度均较加入细菌滤液前明显升高,但三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复用时F60聚砜膜与初用时比较,该指标的升高显著高于铜仿膜及F6聚砜膜。结论 高通透性透析在初用时是安全的,但在复用时其急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其机制与复用损伤高通透性透析膜,使其在发生反超滤时引起内毒素等细胞因子诱导物质转运入血有关。  相似文献   
13.
超声检测血透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超声检测维持性血透(MHD)患者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影响因素。方法75例MHD患者。采用高频B超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按斑块有无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斑块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HD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49.33%。好发于颈总动脉窦部及主干。与斑块阴性组患者相比,阳性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增大(P=0.01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厚(P〈0.001)。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提示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ed)明显降低(P=0.001),阻力指数(RI)明显升高(P=0.004),搏动指数(PI)升高(P=0.037),剪切率(SR)降低(P=0.023)。两组年龄、收缩压、血浆前白蛋白、血磷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斑块阳性组的KT/V值低于阴性组(P=0.02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收缩压(β=0.097,P=0.037)和高血磷水平(β=2.800,P=0.049)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与高收缩压和高血磷密切相关,其血流动力学基础特征在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流流速减慢,剪切应力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钙磷代谢、炎症、贫血与瘙痒发生频率和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1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询问患者近2周皮肤瘙痒发生的频率(分为“无”、“偶尔”、“每天”3个级别)和程度(分为“中等”和“严重”2个级别),同时测定患者周中透析前钙磷代谢、炎症、贫血和红细胞形态等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将患者根据瘙痒发生的频率和程度进行分组。结果从未发生瘙痒者占26.2%,偶尔发生瘙痒者占34.1%,每天发生瘙痒者占39.7%。发生瘙痒者中,50.8%呈中度瘙痒,23.0%呈重度瘙痒。无论按瘙痒发生的频率还是程度分组,各组间年龄、透析龄、每周透析次数比、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容及反映红细胞形态的各指标、中位数C反应蛋白、中位数铁蛋白、平均总蛋白水平、透析前肌酐、尿素氮、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不同频率的组间平均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不同程度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瘙痒发生与否与血浆白蛋白水平不相关。平均血钙水平越高,瘙痒发生频率越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血磷水平和钙磷乘积越高,瘙痒发生频率越高,程度越重,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瘙痒发生与否与血钙和血磷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钙、磷代谢异常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的发生中占重要地位,应进一步致力于改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观察霉酚酸酯联合激素对男性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诱导治疗阶段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5月至2004年10月,共30例经肾活检证实为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男性患者入选接受霉酚酸酯联合激素诱导治疗,并随机选取同期60例女性狼疮患者作配对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即霉酚酸酯起始剂量为1.0或1.5g/d,泼尼松起始剂量为0.8mg·kg~(-1)·d~(-1),并逐步减量。整个观察期为24周。结果男性组和女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0±14)和(29±10)岁,初治/复治分别为18/12和33/27例,中位病程分别为8.0和4.5个月,病理类型Ⅲ:Ⅳ:Ⅴ分别为5:22:3和9:45:6,病理急性活动指数分别为6.8±3.5和7.1±3.2,慢性活动指数分别为1.3±1.1和1.7±1.2;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男性组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4h尿蛋白分别为25.5±7.6和(6.5±4.2)g/24h,均显著高于女性组的21.1±6.3和(3.5±2.7)g/24h(P值分别<0.05、0.01)。治疗24周后,男性组和女性组的24h尿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0.01),分别为(1.2±1.7)和(0.9±1.2)g/24h。男性组总缓解率为80.0%,女性组为8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相比,霉酚酸酯联合激素对男性活动性狼疮肾炎患者在诱导缓解阶段同样能达到较高的临床缓解率。  相似文献   
16.
在若干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可能发病机制中,ECM的积聚被认为是糖尿病肾小球硬化、肾功能衰竭的关键。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于阻断基质的生成,近年来关于基质降解的研究也逐渐出现。本文重点就基质降解以及一些相关因素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AT1)反义(AS)寡核苷酸(ODN)对大鼠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阻断作用。方法采用单侧肾动脉注射 原位电穿孔的方法,将AT1 AS-ODN导入到Wistat大鼠的一侧肾脏,观察以FITC荧光标记的ODN在肾脏的转移位置,以AT1放射自显影定量分析的方法观察转移基因的时间-效应曲线。在基因转移3d后以RT-PCR、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脏AT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分布,并与正义(Sen)ODN转移、假注射 肾脏原位电穿孔(Sham)作为对照。结果FITC标记的ODN在基因转移10min后主要定位于转移侧肾脏的肾小球,而对侧肾脏FITC荧光阴性。AT1放射自显影定量分析显示在基因转移后的3d内,结合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AT1较未转移的对侧肾脏减少约70%。AT1 AS-ODN基因转移后3d,转移侧肾脏AT1 mRNA水平较对侧肾脏下降约43%,蛋白水平下降约67%,而与AT1 Sen-ODN和Sham组转移侧肾脏比较,AT1的mRNA水平下降分别约47%和51%,蛋白水平下降分别约63%和71%。免疫组化检查发现AT1的阻断以系膜区的表达减少为主。结论本研究所用的单侧肾动脉注射 原位电穿孔的基因转移方法成功地抑制了单侧肾脏的肾小球AT1受体的表达,为研究全身性疾病肾损害中肾脏局部RAS的短期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整体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不同的置换量对病情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A、B两组各5例SAP病人接受CVVH治疗。A组为标准剂量置换液组,B组为大剂量置换液组。比较两组CVVH后的APACHⅡ评分(S)的变化情况。结果:在CVVH后第1、3、5、7、9、11天B组的S值均低于A组(P<0.05),在CVVH后第13、15天,两组S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大剂量置换液有助于SAP病情的早期改善,但持续2周的大剂量置换液治疗与标准剂量置换液治疗相比,在缓解病情方面可能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老年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其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高频B超检测41例老年血透患者临床功能正常的AVF并发症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记录临床及生化数据,按狭窄和血栓有无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各数据进行比较,并对并发症产生的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VF临床功能正常的老年血透患者隐匿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9.02%。并发症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供血桡动脉内径(P=0.015)、血流量(P=0.015)、桡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0.038)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阻力指数(P=0.009)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血浆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磷水平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血磷水平(P=0.017)是AVF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低前白蛋白(P=0.020)和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24)是保护因素。结论老年血透患者临床功能正常的AVF中存在较高比例的隐匿性并发症,供血桡动脉的血管病变是AVF并发症发生及通路失功的重要影响因素。高磷血症的纠正、营养不良和脂质紊乱的改善、良好的血压控制,对降低AVF并发症发生、延长通路存活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