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14篇 |
免费 | 983篇 |
国内免费 | 76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9篇 |
儿科学 | 190篇 |
妇产科学 | 74篇 |
基础医学 | 788篇 |
口腔科学 | 181篇 |
临床医学 | 2244篇 |
内科学 | 1565篇 |
皮肤病学 | 172篇 |
神经病学 | 263篇 |
特种医学 | 644篇 |
外科学 | 1154篇 |
综合类 | 4798篇 |
预防医学 | 1799篇 |
眼科学 | 155篇 |
药学 | 1789篇 |
27篇 | |
中国医学 | 1640篇 |
肿瘤学 | 6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3篇 |
2023年 | 334篇 |
2022年 | 392篇 |
2021年 | 429篇 |
2020年 | 394篇 |
2019年 | 337篇 |
2018年 | 344篇 |
2017年 | 246篇 |
2016年 | 298篇 |
2015年 | 290篇 |
2014年 | 644篇 |
2013年 | 620篇 |
2012年 | 835篇 |
2011年 | 812篇 |
2010年 | 746篇 |
2009年 | 719篇 |
2008年 | 802篇 |
2007年 | 831篇 |
2006年 | 775篇 |
2005年 | 817篇 |
2004年 | 805篇 |
2003年 | 720篇 |
2002年 | 591篇 |
2001年 | 677篇 |
2000年 | 601篇 |
1999年 | 478篇 |
1998年 | 375篇 |
1997年 | 362篇 |
1996年 | 317篇 |
1995年 | 290篇 |
1994年 | 295篇 |
1993年 | 214篇 |
1992年 | 156篇 |
1991年 | 198篇 |
1990年 | 166篇 |
1989年 | 185篇 |
1988年 | 140篇 |
1987年 | 136篇 |
1986年 | 114篇 |
1985年 | 95篇 |
1984年 | 96篇 |
1983年 | 84篇 |
1982年 | 76篇 |
1981年 | 71篇 |
1980年 | 60篇 |
1979年 | 31篇 |
1977年 | 12篇 |
1963年 | 12篇 |
1959年 | 12篇 |
1958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多学科团队在临床疑难及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1例回盲部巨大肿物经过多学科讨论最终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2.
腹股沟疝的质量控制是目前我国疝病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建立在持续临床质量改进制度的基础上。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的规范化操作,尤其需要外科医师和手术室护理团队的默契配合。笔者对照现有成熟的腹股沟疝手术七步法,总结手术七步法护理保障流程,可在开放及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中,提供更流畅、更好地手术保障。 相似文献
43.
44.
45.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预定目标是“功能性治愈”。用目前可及的治疗药物,只有小部分CHB患者得以实现。针对乙肝病毒(HB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功能失调被认为是导致HBV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调节宿主免疫系统以加强特定的细胞免疫反应可能有助于清除HBV。治疗性疫苗,包括蛋白质(HBsAg/preS和HBcAg)、DNA和基于病毒载体的疫苗,能够诱导和加强针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至今已进行50多项临床试验来评估CHB治疗中的治疗性疫苗,其中一些结果显示出免疫治疗的潜力。综述慢性HBV感染治疗性疫苗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讨论目前临床试验不理想的结果和未来策略。 相似文献
46.
上颌快速扩展最佳时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患者年龄、牙龄、骨龄,对上颌快速扩展扩弓效应的相关性分析,期望发现应用上颌快速扩展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需上颌横向扩展的患者30例,年龄11~14岁,平均12.30岁,进行上颌快速扩展。摄左手腕掌指骨片,扩展矫治前后的上颌前部咬合片、头颅正位定位片。利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相近,扩展效应不一;骨龄与扩展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偏回归系数为-6.440,P值为0.045;牙龄与扩展效应具有高度相关性,偏回归系数为-1.289,P值为0.000。随着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生长和建牙合,扩展效应明显下降。结论:在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进行上颌快速扩展,可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骨骼效应。 相似文献
47.
48.
49.
50.
目的 观察乙酸灌注兔肝门静脉分支后肝脏的声像图、病理及生化改变,探讨乙酸栓塞门静脉分支引起兔肝脏坏死的机制.方法 28只兔剖腹后经门静脉分支注入不同剂量的50%乙酸.按灌注乙酸的量0.250,0.188,0.125,0.050,0.025 ml/kg分为5组.结果 乙酸灌注兔肝门静脉分支后,可造成门静脉分支管腔内膜炎症,管腔狭窄,甚至血栓形成,伴行的肝动脉分支也因乙酸作用形成内膜炎及血栓,导致相应区域肝组织变性坏死,肝肾功能指标随之变化.结论 经门静脉分支灌注乙酸后,在门静脉、肝动脉内造成程度不等的栓塞,降低或阻断了相应肝组织的血供,其效果等同于门静脉、肝动脉双栓塞,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