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摘要】神经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与传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同,机器学习模型能对神经影像学数据进行个体化预测,发掘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神经精神疾病辅助诊断包含数据预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数据预处理是一种人为的特征工程,为机器学习算法提供量化特征;机器学习算法包含特征降维、模型训练和模型评估。鲁棒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实现对不同数据集的准确预测,并提供对预测结果贡献大的特征,作为潜在的生物学标记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神经精神疾病辅助诊断研究进展,从数据预处理、机器学习算法和生物学标记物3个角度进行介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神经精神疾病;神经影像;机器学习;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2-10/2004—06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30例)和阿米替林组(30例),分别采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安全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末进行评定。评估标准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作为疗效评定指标,减分率≥90%为症状消失,60%-89%为显效,25%-59%为好转,〈25%为无效。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疗效比较:西酞普兰组症状消失7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70%,有效率为80%;阿米替林组症状消失6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63%,有效率为77%,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两组汉密顿量表评分比较:西酞普兰组和阿米替林组治疗后1,2,4,6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③安全性:治疗结束时阿米替林组副反应量表评分显著高于西酞普兰组(2.8&;#177;2.1,1.1&;#177;0.7,P〈0.01)。西酞普兰以恶心、口干、嗜睡等副作用为主,且较阿米替林症状轻。阿米替林以便秘、口干、嗜睡、心电图异常、视物模糊等副作用突出,与西酞普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对抑郁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副作用较少,每日一次服用方便,患者容易接受,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考虑。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2-10/2004-06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30例)和阿米替林组(30例),分别采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安全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末进行评定。评估标准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作为疗效评定指标,减分率≥90%为症状消失,60%~89%为显效,25%~59%为好转,<25%为无效。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疗效比较:西酞普兰组症状消失7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70%,有效率为80%;阿米替林组症状消失6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63%,有效率为77%,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两组汉密顿量表评分比较:西酞普兰组和阿米替林组治疗后1,2,4,6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③安全性:治疗结束时阿米替林组副反应量表评分显著高于西酞普兰组(2.8±2.1,1.1±0.7,P<0.01)。西酞普兰以恶心、口干、嗜睡等副作用为主,且较阿米替林症状轻。阿米替林以便秘、口干、嗜睡、心电图异常、视物模糊等副作用突出,与西酞普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对抑郁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副作用较少,每日一次服用方便,患者容易接受,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考虑。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与HSPT0—2mRNA表达及HSP70—2基因多态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广州医学院附属精神病医院住院或门诊患者,根据单一使用氯氮平后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为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组(简称减少组)、服用氯氮平粒细胞正常组(简称正常组)及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增多组(简称增多组)。三组精神分裂症研究组均于抽血做检测时同时抽血做氯氮平血药浓度检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临床病史及人口学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分析HSP70—2G1267A多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三组患者的HSP70—2mRNA表达。结果:减少组、正常组与增多组间氯氮平使用剂量、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中性粒细胞的HSP70—2mRNA表达水平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粒细胞增多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的HSP70—2mRNA表达增强;HSP70—2基因1267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三组人群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70—2G1267A三种基因型的HSP70—2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与氯氮平使用剂量及血药浓度关无;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增多患者中性粒细胞的HSP70—2mRNA表达增强,可能由于HSP70蛋白独特的抗凋亡保护作用及其使用氯氮平后表达的增强,造成了使用氯氮平后出现的粒细胞增多现象;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与HSP70—2mRNA表达无关;中国人群中的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与HSPT0—2G1267A多态无关;HSP70—2G1267A突变对中性粒细胞中HSP70—2mRNA表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与HSP70-2 mRNA表达及HSP70-2基因多态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广州医学院附属精神病医院住院或门诊患者,根据单一使用氯氮平后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为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组(简称减少组)、服用氯氮平粒细胞正常组(简称正常组)及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增多组(简称增多组)。三组精神分裂症研究组均于抽血做检测时同时抽血做氯氮平血药浓度检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临床病史及人口学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分析HSP70-2 G1267A多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三组患者的HSP70-2 mRNA表达。结果:减少组、正常组与增多组间氯氮平使用剂量、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中性粒细胞的HSP70-2 mRNA表达水平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粒细胞增多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的HSP70-2 mRNA表达增强;HSP70-2基因1267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三组人群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70-2 G1267A三种基因型的HSP70-2 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与氯氮平使用剂量及血药浓度关无;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增多患者中性粒细胞的HSP70-2 mRNA表达增强,可能由于HSP70蛋白独特的抗凋亡保护作用及其使用氯氮平后表达的增强,造成了使用氯氮平后出现的粒细胞增多现象;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与HSP70-2mRNA表达无关;中国人群中的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与HSP70-2 G1267A多态无关;HSP70-2 G1267A突变对中性粒细胞中HSP70-2 mRNA表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合并小剂量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西酞普兰合并小剂量阿米替林;B组16例:单用西酞普兰)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2、4、6周末两组间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6周末A组显效率达75%,显著高于B组的37.5%,两组间TESS评分同期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西酞普兰合并小剂量阿米替林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且起效快,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27.
瑞波西汀与丙米嗪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波西汀(Reboxetine)作为第一个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其作用机理不同于目前任何一种临床所用的抗抑郁药,关于其对抑郁症特别是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的治疗情况,国内少有报道。笔者进行了瑞波西汀与丙米嗪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陆小兵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0):158-158
目的 探讨中专扩生抑郁状况和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AS)对182名中专扩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专扩生的抑郁与解决问题、求助应付因子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应付因子显著正相关;高抑郁组被试和低抑郁组被试在各应付因子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 中专护生的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密切相关,加强中专扩生应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缓解其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29.
30.
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攻击行为危害大,有研究认为该类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有关[1].为此本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2003年5月至2004年10月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首次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分裂症的诊断,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0.7±16.9)岁,首次发病,入组前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