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睡眠期各种原因所致上气道不通畅疾病,发生反复频繁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长期夜间低氧血症,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脑血管病(CVD)是一组急性发病,可造成患者死亡或症状持续24h的局部脑血管病变,又称卒中,根据病理过程导致局部脑血流不足以维持脑功能和脑细胞存活时,称缺血性脑卒中。我们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100例与健康人100例作对照研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保留贲门及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广泛清扫在中上段食管癌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肿瘤距贲门齿状线近口端5.0cm以上的病例,手术中保留贲门胃小弯延长原食管床,行食管与食管端端机械分层手工吻合;术中行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广泛清扫。结果1次吻合成功95例,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2例,胸胃瘘1例,吻合口狭窄4例,胃出血1例,胸胃无力症2例,行吻合口扩张治愈2例,扩张效果不佳予食管支架治疗2例,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食管癌患者有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42.3%,远低于无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70.6%),术后3年的腹腔局部复发率5.4%,腹部CT提示为肝,肾上腺转移,未发现有上腹部手术清扫区域的淋巴结复发。结论延长胃小弯、保留贲门、食管床内吻合、腹腔动脉干区淋巴结广泛清扫的术式,能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食管癌腹腔淋巴结相关引流区域清扫的彻底与否直接关系到术后的腹腔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失血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和血清TNF-α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和血清TNF-α变化对创伤及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方法:大鼠剪尾取血作为正常对照,颈部去皮颈动脉结扎剪断插管作为实验对照,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创伤组)和实验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每组均为8只。用单克隆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失血性休克急性期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的动态表达,以及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表达量(平均荧光道数)以及血清TNF-α水平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创伤组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表达量以及血清TNF-α水平均上调,3h达峰值,4、5h持续高水平;失血性休克组两者亦均上调;但与创伤组比较,3h后则呈下调趋势。结论:创伤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表达上调,增强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反应,有助于局部创伤愈合、修复并抵抗感染。失血性休克组CD18表达下调,可减少白细胞-内皮细胞过度黏附及嵌塞毛细血管,有助于机体疏通微循环,改善灌流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收集亚胺培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分子机制和克隆流行情况。方法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实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临床菌株克隆分型,滤膜接合法进行质粒接合实验,PCR扩增筛选菌株的常见耐药基因和其周围序列结构。结果亚胺培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含抑制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均显示出很强的多重耐药性,MLST分型显示耐药克隆具有明显的流行特征,13株携带blaKPC-2基因的流行克隆均为ST11型。这13株细菌亚胺培南耐药性均由可接合性质粒介导,并且同时介导和转移了编码CTX-M型、TEM型或DHA型的β-内酰胺酶基因。 Tn4401-Tn3复合转座子或其变体2介导了blaKPC-2基因的转移。结论临床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KPC-2酶菌株的克隆播散,同时可接合质粒造成的耐药基因快速水平转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镇静执行流程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瑞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9)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镇静管理,研究组患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优化镇静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镇静药物用量和费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镇静药物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研究组患者的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咪达唑仑的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VAP、突发躁动、意外拔管、再次手术、死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镇静执行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SIRS患者外周血CEC计数,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例SIRS患者及20例健康人,抽取静脉血后采用Pem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计数CEC,结果 2组患者CEC计数有显著性差异,SIR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CEC是可反映SIRS病变的病变程度。CEC检测是针对SIRS患者的一项新颖指标,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和疗效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50例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LFR组和积极液体复苏(AFR)组,采用两组不同复苏方式,对两组患者的血乳酸(LA)、剩余碱(BE)、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两种不同复苏方式治疗后,血乳酸[手术开始时:(3.26±0.52)mmol/Lvs(5.71±0.58)mmol/L;术后3小时:(2.35±0.36)mmol/Lvs(3.87±0.24)mmol/L]和剩余碱[手术开始时:(-5.56±0.49)mmol/Lvs(-9.48±0.71)mmol/L;术后3小时:(-3.54±0.22)mmol/Lvs(-5.34±0.68)mmol/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死亡率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75±259)mlvs(2568±360)ml;(14.5%vs35.4%),P均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减少输液量的同时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轻酸中毒,为后续救治创造条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患者存在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功能障碍,出现以T细胞反应性降低或无反应状态为特征的免疫抑制。这是脓毒症患者感染不易控制,并导致预后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的同时,有必要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林洪远等证实胸腺五肽(TP-5)可能对逆转脓毒症患者免疫抑制有效,本院应用TP-5治疗20例脓毒症患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TP-5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脓毒症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炎症介质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塞米松(DXM)对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LPS模型组(B组)、DXM LPS治疗组(C组),各组在2h、4h和6h时观察8只大鼠肾组织大体外观及病理学变化,测定血肌酐及血钾浓度的变化,同时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10的浓度。结果B组肉眼观肾脏表面色泽暗红,可见包膜下点状、片状出血;C组肾脏表面有轻度充血、水肿;和A组比较,B组肾脏病理呈急性炎症改变,C组肾脏病变较B组明显减轻。在4、6h时点,B组和C组血肌酐及血钾浓度与A组比较明显上升(P<0.05),但在4、6h时点B组血肌酐及血钾浓度高于C组(P<0.05)。B组血清中IL-6、IL-10和TNF-α较A组明显升高(P<0.05),C组较B组IL-6和TNF-α浓度显著降低(P<0.05),IL-10浓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DXM可以通过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上调抗炎因子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肾脏的浸润而保护脓毒症大鼠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STEAMI患者110例、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STEAMI患者静脉血在入院时、入院后第1、2、3、5和7d获得。ELISA测定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结果:STEA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30例(27.3%)。STEAMI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显著升高,1d内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在各个时间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均显著高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不发生患者(P<0.05)。ROC曲线显示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预测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有显著意义(曲线下面积=0.836,95%CI=0.776~0.873,P<0.01),且判定入院时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13.6 ng/ml,对预测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有80.0%的灵敏度和75.0%的特异度。结论:STEAMI患者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浓度显著升高,临床检测这个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STEA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