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4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27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83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491篇
内科学   297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1003篇
预防医学   546篇
眼科学   56篇
药学   398篇
  1篇
中国医学   381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本文从Freeman的生理学实验和仿真实验的结果出发,综合了Freeman和Tsuda对生物神经网络中混沌动力学的解释,从信息流动的角度论述了在生物神经网络中混沌存在的必要性和引入混沌机制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所具有的信息处理的潜力,指出认知系统对外界输入的反应是其动力学行为性质的改变而不仅是静态的数值输出.并认为具有混沌动力学性质的神经网络应同时具有模式分类器和解释器的双重作用.这一结合来自于系统的混沌动力性质.描述了混沌在模式识别中的作用,指出了其相对ART等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的一些优势.部分结论在仿真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63.
为了实现医学可视化的网络应用,提出一种基于小波描述子的表面渲染数据渐进传输方法.首先针对用于表面重建的序列平面轮廓为周期序列的特点,提出数字轮廓小波描述子的概念.基于小波描述子进行渐进传输的基本思想是,在发送端将轮廓采用小波描述子表示,然后对这些小波描述子系数序列渐进发送.在接收端,利用陆续收到的描述子系数序列重构轮廓,进行表面重建与渲染,重建精度和渲染效果随着不断收到‘细节'部分数据而得到改善并最终达到发送端的效果.该方法可以在数据无损传输的情况下,降低对传输网络带宽的要求,文中实验研究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正常成人T亚群Ⅰ、Ⅱ型细胞比例,并比较以CD3+CD4双标记法和以CD3+CD8双标记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全血以PMA和伊能霉素刺激培养4h,以三色标记法流式检测T亚群Ⅰ、Ⅱ型细胞因子阳性细胞的比例。结果CD3、CD8、CD4抗原在刺激后明显下调,但是不影响T亚群比例值。以CD3+CD8双标记法检测了23例正常成人,n1和Tcl细胞在CD3^+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2.6%(0%-23.8%)和2.2%(0%-23.3%)。Th2和Tc2细胞占CD3^+淋巴细胞2.8%(0.7%-13.3%)和1.6%(0%-5.1%)。以CD3+CD4双标记法检测了12例正常成人,Th1和Tc1细胞占CD^+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8%(0%-15.6%)和1.8%(0.3%-18.6%),Trh2和Tc2细胞占CD3^+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6%(0%-6.5%)和1.2%(0%-10.6%),均与以CD3+CD8标记检测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以CD3-FTTC和CD8-PerCP双标记法检测了17例正常人的IL-2表达,IL-2阳性的CD4^+T细胞占CD3+淋巴细胞的比例为3.7%(0%-30.0%),高于CD8^+IL-2^+T细胞在CD3^+淋巴细胞中的比例0%(0%-1.7%),P=0.005。结论可以建立有效的流式检测正常人T亚群Ⅰ、Ⅱ型细胞比例方法。以CD3+CD4双标记或以CD3+CD8双标记检测分析T亚群的Ⅰ、Ⅱ型细胞比例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药物(含氮二膦酸盐联合IL-2,N-BP/IL-2)诱导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增殖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03例肿瘤患者和43例健康人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御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测定患者外周血经药物体外刺激后御细胞增殖指数和用药前后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γδT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结果肿瘤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御细胞绝对值和御细胞相对值的中位数,分别为1306细胞/μl和1522细胞/μlP=0.003),64细胞/μl和162细胞/μl(P〈0.001),5%和11%(P〈0.001)。24例经药物体外扩增试验阳性的肿瘤患者治疗前后体内外周血总T细胞绝对值、γδT细胞绝对值和御细胞相对值的中位数,分别为1283细胞/μl和1552细胞/μl(P=0.001),54细胞/μl和107细胞/μl(P〈0.001),6%和8%(P=0.008)。全部肿瘤患者中外周血γδT细胞对药物体外诱导增殖反应阳性患者的百分率为68.9%。结论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健康人。不同肿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对药物刺激增殖的反应性不同。N-PB/IL-2在体内有显著增加御细胞数量的药理作用。体外增殖试验可作为N-PB/IL-2治疗患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66.
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法和单克隆抗HCV-NS3-HRP建立直接酶标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52例肝炎患者肝组织HCVRNA和HCAg-NS3。结果抗HCV阳性组HCVRNA检出率57.1%(16/28),HCAg-NS3检出率53.6%(15/28);抗HCV阴性组其两项检出率均为12.5%(3/24)。肝组织中HCVRNA阳性物呈蓝紫色细小颗粒存在于肝细胞核或胞浆内,其在肝小叶中的分布可分为3型,即弥漫型、局灶型、散在型。肝组织中HCAg-NS3阳性物呈棕黄色细小颗粒分布于肝细胞核或胞浆内,以单个或数个阳性细胞散布于肝小叶中。23例HCVRNA或/和HCAg-NS3阳性病例以肝炎后肝硬化(LC)病例占多数(14/23),其次为慢性重型肝炎(CSH)和中度慢性肝炎(CAH)。此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符合率(90.4%,47/52),表明病毒核酸及其表达产物均存在于肝细胞内,与HCV感染密切相关。这为HCV感染诊断提供了直接依据,有利于研究HCV感染中病毒复制、慢性化进程、抗病毒治疗监测及重叠感染时病毒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7.
抗丁型肝炎病毒mAb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基因工程表达丁型肝炎病毒抗原蛋白 (HDAg)为抗原 ,建立分泌单克隆抗体 (mAb)的杂交瘤细胞系 ,并对其分泌的mAb进行鉴定。方法 :用Ni NTA技术纯化HDAg免疫BALB/c小鼠 ,取脾细胞及骨髓瘤细胞按常规方法融合、筛选、克隆化及腹水注射制备mAb。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技术进行鉴定。结果 :筛选出 2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 HD的mAb杂交瘤细胞株 (HD1,HD2 ) ,经多次复苏传代仍能稳定分泌抗体 ,特异性强 ,效价高。应用于ELISA测定患者血清HDAg均呈特异性阳性反应。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显示 ,针对该mAb的抗原主要分布于细胞核或浆内。结论 :此两株丁肝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对丁肝抗原具有特异亲和性 ,为丁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诊断及病理检测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8.
1980年Zimmermann报告了电场诱导细胞融合的新技术。它主要包括两个电过程:一是以电介质电泳使细胞形成“串珠”,达到细胞紧密接触;二是以瞬间直流高压电脉冲使细胞发生可逆电穿孔,相邻细胞的细胞质沟通,达到细胞融合。由于这一技术具有可使差异较大的细胞发生融合,在显微镜下能观察融合过程,物理刺激对细胞无毒性,融合率较PEG法高等优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现已在植物细胞,动物细胞,菌细胞,以及脂质体、质粒与细胞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应用研究。我们用这一技术建立鼠B淋巴细胞杂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对于处于常规治疗中的心肌梗死后的心 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病例(OMI),共29对(58例);男性27对,女性2对;配对主要条件:性别、年龄、梗死部位、梗死后时间、高血压病史及分级;糖尿病史;采用病例配对、随机进入试验、交叉、单盲的试验设计;结果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F检验)。结果:综合交叉试验结果,Trimetazidine处理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低于对照组(F=4.20,P<0.05);对于清醒时间段即活动时间段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析显示:Trimetazidine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F=5.87,P<0.05);对于Lown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单独分析,也显示出其较明显的抑制作用(F=7.61,P≈0.01);对于OMI后LVEF≤40%患者组的室性心律失常,Trimetazidine也表现出明确的抑制作用(F=5.43,P<0.05)。结论: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所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除基础药物的处理外,应用曲美他嗪可对其产生显著地抑制作用,并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改善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可能是此作用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70.
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对称和不对称PCR法 ,以地高辛素标记双链和单链探针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 56例肝组织中输血传播病毒 (TTV)核酸 ,以探讨TTV的致病性。发现 51例非甲~非庚型肝炎肝组织中TTV总检出率为 2 7.5% ( 1 4 /51 ) ;5例非肝炎肝组织杂交阴性。TTVDNA主要定位于肝细胞核内 ,受染肝细胞见于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的肝组织。双链探针杂交结果与单链探针检测病毒基因链的结果一致 ,2例 ( 2 /6)例组织TTV基因链与互补链同时存在。提示TTV是导致肝炎的一种新病原 ,并且在肝脏内有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