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7篇
  免费   471篇
  国内免费   309篇
耳鼻咽喉   50篇
儿科学   121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396篇
口腔科学   273篇
临床医学   1175篇
内科学   729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202篇
特种医学   285篇
外科学   436篇
综合类   2272篇
预防医学   975篇
眼科学   91篇
药学   921篇
  20篇
中国医学   1120篇
肿瘤学   159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277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282篇
  2019年   253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435篇
  2013年   404篇
  2012年   494篇
  2011年   529篇
  2010年   496篇
  2009年   463篇
  2008年   479篇
  2007年   456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证明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否参与脑损伤过程和所具有的免疫活性。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组织中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水平。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在1h DC的数量明显增加(t=7.143,P&;lt;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的数量也增多(t=10.295,P&;lt;0.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类分子(OX62^+OX6^+)显著升高(t=2.975,P&;lt;0.05)。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在12,24和48h,DC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P值均&;lt;0.05,而DC表达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在12h时,t=11.258,P&;lt;0.01,24h时,t=12.124,P&;lt;0.001。脑缺血1h到第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tic factor—α,TNF—α)mRNA有两个—α,TNF—α)mRNA有两个2.696.P&;lt;0.05)和12h(t=4.793,P&;lt;0.01),第二个高峰期是在48h(t=3.072,P&;lt;0.05)和第6天(t=2.715,P&;lt;0.05)。脑缺血后,DC表达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mRNA是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IFN—γ表达量增加,24h时,t=2.677,P&;lt;0.05,48h时,t=2.896,P&;lt;0.05,第6天,t=6.145,P&;lt;0.001。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DC数量的增加,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DC不仅在脑损伤过程中处于活化状态,而且通过DC表达的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方法对3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增强有特征性,具有无强化区,强化逐渐增强区和延迟强化区几种表现,并且一个病灶可以同时见到此三种强化表现中的二种或三种。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强化特点,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3.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输卵管结扎术是实现计划生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输卵管结扎术后能否根据需要恢复生育能力,是大多数家庭关注的问题。因此,提高术后复通率也是妇产科医生应认真解决的问题。我院于1986~1992年共施行输卵管吻合术20例,均采用术后不留置输卵管支架的方法。1995年底随访15例(失随5例)中,成功率为87%。本文就15例随访结果及如何提高术后复孕率问题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①输卵管结扎术后,子女死亡或本人再婚而要求输卵管复通者。②女方月经周期规律,子宫及附件无异常,男方精液正常。1.2手…  相似文献   
994.
地高辛素标记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肝和肝外组织中乙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闫惠平  郎振为 《中华内科杂志》1994,33(3):168-171,T005
用地高辛素标记乙型肝炎病毒DNA探针,建立了检测组织内HBV DNA的原位杂交方法。此方法简便,省时,无放射污染,结果稳定且本底清晰。原位杂交检测肝组织45例,在免疫组化染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阳性组HBV DNA检出率最高(77.27%)。部分肝组织用矣合酶链反应法扩增HBV DNA,结果与原位杂交相符。对19例肝外组织作了原位杂交,于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胰岛细胞和睾丸各  相似文献   
995.
利用盐酸二甲肼(DMH)诱发Wistar鼠大肠癌的动物模型,通过分组、分阶段研究蝎毒素对大肠肿瘤发生过程和组织病理改变的作用。结果发现蝎毒素可以减少诱癌的鼠死亡率和诱癌率。20周内单纯诱癌组死亡率达32.69%,蝎毒灌胃组和腹腔注射组分别为23.08%和20.51%,其中蝎毒注射组死亡率与单纯诱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0-31周单纯诱癌组诱癌率为81.82%,蝎毒注射组为44%,两组差异显著(P<0.01)。大肠癌核仁组成区染色结果发现单纯诱癌AgNOR颗粒明显增加而蝎毒注射组显著减少,每核AgNOR颗粒数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提示蝎毒素具有去除DMH毒性,降低实验肿瘤的发生,抑制大肠肿瘤细胞rRNA活性,直接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甘草种苗等级与植株生物量积累及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甘草种苗等级与植株生物量积累、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为制定种苗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单根重量为分级指标对甘草种苗进行分级,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种苗聚类分级为3个级别,以级别为处理进行田间试验,连续两年于生长期测定甘草植株鲜重和根干重,实验室测定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结果:一级、二级种苗(单根重10.0 g以上)生长期植株的总生物量、根干物质量及产量均大于三级种苗。3年生药材的甘草酸、甘草苷、芹糖基甘草苷和甘草素的含量,一、二级种苗高于三级种苗;不同等级种苗药材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均高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标准。结论:种苗等级对甘草药材的质量及产量均有影响,生产上建议选用单根重在10.0g以上的种苗。  相似文献   
997.
998.
患者男性,64岁.因心前区持续疼痛伴头昏、恶心2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6年,冠心病史6年.体检:神志清楚,血压18/13kPa,心界稍向左下扩大,心率69bpm,心音低钝,早搏3~5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肺、肝、脾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化验:谷草转氨酶490IU/L,肌酸磷酸激酶896IU/L,乳酸脱氢酶2093IU/L(酶法).心电图Ⅱ,Ⅲ导联呈QR型,ST_Ⅱ上升0.5mV,ST_Ⅲ上升0.6mV,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立即给予尿激酶70万U静滴,次日起每日静滴尿激酶30万U.第5d患者突然出现左侧中枢性舌瘫及中枢性偏瘫,左侧上下肢肌力为Ⅰ级.神志清楚.初步诊  相似文献   
999.
贵刊1988年第2期刊登“多巴胺速尿腹腔注射治疗顽同性腹水”一文后,笔者2年来用此法治疗肝性腹水34例,均收到满意疗效,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00.
脑血栓形成是患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78年以来应用“血液换出稀释”方法治疗脑血栓45例,初步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一)性别和年龄:男26例,女19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2岁,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