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05篇 |
免费 | 393篇 |
国内免费 | 24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1篇 |
儿科学 | 98篇 |
妇产科学 | 25篇 |
基础医学 | 325篇 |
口腔科学 | 214篇 |
临床医学 | 956篇 |
内科学 | 562篇 |
皮肤病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164篇 |
特种医学 | 223篇 |
外科学 | 335篇 |
综合类 | 1822篇 |
预防医学 | 775篇 |
眼科学 | 80篇 |
药学 | 737篇 |
19篇 | |
中国医学 | 905篇 |
肿瘤学 | 1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22篇 |
2023年 | 220篇 |
2022年 | 227篇 |
2021年 | 321篇 |
2020年 | 221篇 |
2019年 | 203篇 |
2018年 | 202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58篇 |
2015年 | 145篇 |
2014年 | 339篇 |
2013年 | 317篇 |
2012年 | 402篇 |
2011年 | 403篇 |
2010年 | 407篇 |
2009年 | 363篇 |
2008年 | 394篇 |
2007年 | 360篇 |
2006年 | 285篇 |
2005年 | 303篇 |
2004年 | 282篇 |
2003年 | 222篇 |
2002年 | 259篇 |
2001年 | 215篇 |
2000年 | 171篇 |
1999年 | 167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109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嗅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功能之一。嗅觉功能障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精神健康影响巨大,尽管目前关于嗅觉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较多,但其疗效仍欠佳。嗅觉训练作为嗅觉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同时依据嗅觉系统的神经可塑性作为理论基础,被证实在多种原因所致的嗅觉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嗅觉训练发展至今,传统的训练方法不断被改进、创新。为进一步了解嗅觉训练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嗅觉训练的脑机制、嗅觉训练方法及训练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2.
43.
44.
向莉 徐保平 皇惠杰 魏勉 陈德晖 翟莺莺 张影菊 梁丹 何春卉 侯伟 张洋 陈志敏 刘金玲 刘长山 王雪艳 华山 张宁 李明 张泉 叶乐平 丁玮 周薇 刘玲 王灵 全莹禹 陈艳萍 孟燕妮 葛秋生 张琪 陈杰 王桂兰 黄东明 殷勇 唐铭钰 申昆玲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3,(1)
目的在中国真实世界中评估过敏性哮喘患儿使用奥马珠单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6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中国17家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6~11岁过敏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数据包括患儿接受治疗前的人口学特征、过敏史、家族史、总免疫球蛋白E(IgE)与特异性IgE、皮肤点刺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合并症;描述性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模式, 包括首次剂量、注射间隔频率和疗程与说明书推荐模式的差异;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疗效整体评估(GETE), 比较治疗前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率的差异、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剂量的变化、肺功能变化, 基线与奥马珠单抗治疗后第4、8、12、16、24、52周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和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的变化、合并症改善;安全性评估数据包括不良事件(AE)与严重不良事件(SAE)。对"中重度哮喘年化发作率"以及"ICS减量"指标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 显著水平为0.05。其他指标均为描述性分析。共纳入200例患儿, 其中男151例(75.5%), 女49例(24.5%);...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使用左氧氟沙星的住院患儿, 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出院诊断、药品名称、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疗程、病原微生物、不良反应等资料。结果共纳入220例患儿, 年龄1个月14 d至16岁7个月27 d, 主要分布在学龄期(70例)、学龄前期(65例)、幼儿期(44例), 占所有患儿数的81.37%。共计13个科室使用, 主要集中在呼吸科(77例)、血液科(49例)、感染内科(47例)、儿童重症监护室(14例)、干细胞移植科(9例), 占总病例数的89.08%。主要用于肺炎(150例)、全身播散性结核病(25例)、脓毒症(20例)及血液病合并感染(16例)的患儿。常见的病原为肺炎支原体(102例)、肺炎克雷伯菌(14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4例)、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1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铜绿假单胞菌(9例)。左氧氟沙星的用法用量中, 单次给药剂量不足25例, 超剂量使用9例, 给药频次错误9例。与左氧氟沙星相关的药物不良... 相似文献
46.
世界过敏组织(WAO)是由84个国家和地区过敏和临床免疫协会组成的国际联盟,自2011年开始在WAO Journal发表严重过敏反应指南,并经常进行证据更新,最近一版证据更新为2015年[1,2,3,4,5],现就该指南的内容进行解读。1严重过敏反应的定义及流行病学世界范围内,严重过敏反应通常定义为"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全身系统性超敏反应"和"一种严重速发并可能导致死亡的过敏反应"[6,7,8]。普通人群中严重过敏反应的实际发生率尚不清楚,但严重过敏反应并不罕见,且发病率在上升。一些研究显示,5~14岁的儿童较≤4岁的儿童增长更明显,但0~4岁儿童的住院率最高[9,10]。基于国际研究的终生患病率(即出生后曾经历严重过敏反应的人群比例)为0.05%~2.00%[11]。据美国对1000例患突发疾病累及包括呼吸和/或心血管系统在内的至少2个器官系统,并感到生命受到威胁,且接受住院治疗的成人人群调查发现,症状提示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至少为1.6%。同样来自美国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18岁以下儿童因食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的住院率增长了1倍以上[5]。目前我国尚缺少国内大范围严重过敏反应流行病学数据报道。 相似文献
4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睡眠及呼吸障碍性疾病,可对全身多系统及器官产生损害。近年研究发现,OSAS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慢性间歇低氧、睡眠结构紊乱等有关。认知功能障碍对OSAS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对OSAS伴发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牵引、推拿、中频电疗、药物治疗等综合康复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疗效,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9.
纯钛义齿支架铸造缺陷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铸造纯钛义齿制作过程仔的铸造缺陷,总结纯钛铸造缺陷规律及可能原因,以提高铸造成功率。方法:对156件铸造纯钛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和总义齿基托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发生的铸造缺陷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部156件铸件中12件有内部气孔,占7.69%;铸造不全6件,占3.85%;5件存在表面缺损或粗糙,占3.21%。铸造缺陷中内部气孔最常发生部位是卡环起始、大连接体处,其次是铸件边缘较厚处。铸造不全最常见于铸造基托中央,其次是卡环末端。远离铸道处,铸道与铸件衔接处,铸件形状变化急剧处易出现铸造缺陷。结论:铸造纯钛义齿支架存在较高比例的铸造缺陷。铸件的形状、铸道的设计是影响铸造缺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0.
小鼠空肠Cajal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和亚甲蓝活染选择性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组织解剖剥离小鼠空肠起博细胞的培养和亚甲蓝选择性标记鉴定方法,为区分Cajal间质细胞亚型及其功能研究提供条件.方法:取CD1新生小鼠的空肠组织,采用精细快速剥离,取含有肌间丛及肌间丛Cajal间质细胞的纵行肌组织块进行培养.新生发的细胞在成活状态下用亚甲蓝和c-kit特异性抗体标记,证实细胞类型.结果:剥离组织所含Cajal间质细胞主要为肌间丛Cajal间质细胞(ICC-AP),即起博细胞,并具有其固有特征,着色亚甲蓝细胞被c-kit抗体荧光染色证实为Cajal间质细胞,而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其他亚型Cajal间质细胞在成活状态下均不被亚甲蓝着色.结论:组织解剖剥离能选择性获取空肠肌间丛起博细胞,活染亚甲蓝标记能特异性区分出肌间丛起博细胞并可用于进一步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