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25篇 |
免费 | 426篇 |
国内免费 | 30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8篇 |
儿科学 | 73篇 |
妇产科学 | 31篇 |
基础医学 | 313篇 |
口腔科学 | 46篇 |
临床医学 | 1091篇 |
内科学 | 808篇 |
皮肤病学 | 48篇 |
神经病学 | 219篇 |
特种医学 | 39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640篇 |
综合类 | 2934篇 |
预防医学 | 809篇 |
眼科学 | 37篇 |
药学 | 953篇 |
16篇 | |
中国医学 | 1425篇 |
肿瘤学 | 1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255篇 |
2022年 | 249篇 |
2021年 | 311篇 |
2020年 | 227篇 |
2019年 | 206篇 |
2018年 | 259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80篇 |
2015年 | 185篇 |
2014年 | 424篇 |
2013年 | 404篇 |
2012年 | 453篇 |
2011年 | 539篇 |
2010年 | 491篇 |
2009年 | 439篇 |
2008年 | 459篇 |
2007年 | 437篇 |
2006年 | 444篇 |
2005年 | 414篇 |
2004年 | 337篇 |
2003年 | 370篇 |
2002年 | 266篇 |
2001年 | 276篇 |
2000年 | 270篇 |
1999年 | 203篇 |
1998年 | 197篇 |
1997年 | 175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46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96篇 |
1992年 | 86篇 |
1991年 | 89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64篇 |
1987年 | 84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41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51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9篇 |
1965年 | 7篇 |
1955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目的介绍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气肿性肾盂肾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治疗。其中左肾8例,右肾2例。其中4例因肾周积气部位较多放置2根造瘘管引流。术后定期随访6个月到3年。结果 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联合内科治疗,其中8例患者生存,2例死亡,8例存活患者术后6个月后静脉肾盂造影和肾功能检查肾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气肿性肾盂肾炎成功治疗的关键是手术引流,同时积极控制血糖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和传统肾脏切除术相比创伤小,有利于更好地保存肾脏功能,为气肿性肾盂肾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分析成人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 对513例成人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复发的55例行再次修补手术,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35例,Marlex补片修补11例,9例行Shouldice修补术.结果 随访6个月~5 a,无1例再复发.结论 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原因很多,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有效降...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后路单枚B-Twin椎间融合治疗伴失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伴失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3665岁,平均52岁。L344例,L4514例,L5S18例。均行后路椎间盘切除、神经根管探查减压和单枚B-Twin椎间融合术。结果 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原有症状得到缓解,其中18例症状完全消失,6例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腰部胀痛;有1例出现融合器在椎间隙内前端向患侧移位,出现腰痛加重,经卧床制动3个月,6个月后复查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植骨已融合,腰痛消失;1例腰腿痛患者术后1周起床活动后腰腿痛复发,可能为骨粒脱落压迫所致,经理疗、对症处理有所缓解;优良率为92.3%,所有病例椎间植骨均获得愈合。结论后路单枚B-Twin椎间融合治疗伴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自2004年11月~2010年08月间的26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其中A组(观察组):12例患者,对症保守治疗,定期复查随访;B组(治疗组):2例颈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放射治疗;10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椎体成形术;2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手术治疗。[结果]A组随访8~32个月,症状缓解,未见明显影像学改变;B组随访3~73个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的椎体血管瘤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MRI是诊断椎体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微小RNA-221(miR-221)和CDKN1C/P57表达情况,并探讨特异性miR-221抑制剂对癌细胞增殖、凋亡及CDKN1C/P57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4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以及4种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480、Caco2中miR-221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析CDKN1C/P57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将miR-221和anti-miR-221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转染Caco2细胞系,通过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 miR-22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041±1.40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806±0.341,P<0.01);同样,miR-221在4种人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亦高于正常对照细胞.CDKN1C/P57 mRNA水平在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差异并不显著;但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结直肠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019±1.708比0.972±0.316,P<0.01).癌细胞转染anti-miR-221后,CDKN1C/P57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率增高,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同时S期细胞比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iR-221可能通过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使CDKN1C/P57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从而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anti-miR-221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miR-221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6.
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99年10月-2007年10月,对20例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采用显示骶神经全长的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观察神经走行及毗邻关系.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30~5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 d~23个月.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8例,挤压伤2例.合并耻骨骨折8例,尿道断裂4例.行常规骨盆X线片、CT、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X线片示骶骨外侧骨折块向后上方移位,骶孔线模糊、扭曲变形、左右不对称;CT示骶管于不同断面水平存在左右不对称及骨折侧结构紊乱、骶骨外侧骨折块向后上方移位,同时存在压缩且向骶骨中央突入.根据临床表现、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和国际截瘫学会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与MRI正常侧对比及Gierada等的研究结果进行临床及MRI诊断,并进行手术验证.结果 临床诊断S1神经根损伤17例,S:神经根损伤14例,S,神经根损伤7例,S4神经根损伤6例;MRI诊断s1神经根损伤17例,S2神经根损伤14例,S3神经根损伤3例,S4神经根损伤2例;手术证实S1神经根损伤17例,S2神经根损伤14例,S3神经根损伤7例,S4神经根损伤1例.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示骶神经全长及周围毗邻关系,骶神经损伤时发现有骨块压迫、神经根走行改变5例,损伤处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19例,骶管狭窄17例,骶神经出现异常增粗11例.结论 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对于骶神经损伤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7.
128.
直肠癌前切除吻合器吻合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和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2004年3月至2006年8月,根据电话和门诊随访结果以及病历记录,回顾性总结多中心11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直肠阴道瘘的原因及治疗效果.采用直肠推移黏膜瓣修补结合经阴道修补1例,经肛推移皮瓣修补结合经阴道修补1例,单纯经阴道修补2例,经肛直接分层缝合5例,2例行横结肠造口和局部冲洗引流,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行造口回纳.结果 平均随访13个月(3~20个月),失败1例,成功率90.9%,无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结论 采用经肛结合经阴道修补治疗直肠癌前切除引起的单纯性直肠阴道瘘是安全有效的,不需要切断会阴体和肛门括约肌,并发症少,无肛门失禁发生.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总结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结果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发现高危复发和转移人群;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以评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探究循环肿瘤细胞的分子特征有助于了解肿瘤的转移机理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结论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将其应用于临床尚需多中心、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的解剖及显露的临床意义,以减少喉返神经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965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手术均在全嘛下进行并常规显露喉返神经,手术切除范围由病变情况决定,并对喉返神经解剖特点、损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解剖显露喉返神经1052条,其中右侧721条,左侧331条,包括双侧87条;采用上方入路解剖86条,侧方661条,下方305条;右侧喉返神经位于气管食管沟内走行者461条,偏离者260条;左侧位于气管食管沟内走行者285条,偏离者46条;喉返神经入喉前有分支者687条(65.3%),未分支直接人喉者365条(34.7%);喉不返神经2条;解剖神经平均用时(6.7±0.54)min;术后神经暂时性损伤11例,永久性损伤2例,均于6个月后对侧声带代偿,嘶哑改善。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灵活运用不同的解剖入路,常规解剖显露神经,是避免喉返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